林雪芬
(莆田市城厢区逸夫实验小学,福建 莆田 35110 0)
基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小学数学课堂应从同伴互助学习入手培养合作能力。同伴互助学习是将学生以配对的形式组织起来(一般为同桌两人组成)开展学习的,同伴间的关系相对比较稳定平等,要从被动互助学习到主动互助学习,从课内互助学习到课外互助学习,从两人互助学习到四人互助学习,这是培养的方向和目标,需要长期不断的实践过程。课堂中同伴互助学习的普遍现象是怎样的呢?请看下面的案例:
让学生讨论交流:小青一道减法算式中的减数23看成了32,计算结果是57,正确的结果应该是多少?
反馈时选两组同桌上台展示,其中一组是这样的:
女生:我先把差加减数算出被减数,再用被减数减23算出正确的结果了。
男生:我是先用57+32=89,再用89-23=66.
师问女生:你同伴的方法和你一样吗?
女生:不一样。
另一组是这样的情况:
男生:57-32=25,25-23=2.
女生:57+32=89,89-23=66.
师问女生:你同伴说对了吗?
女生:不对。
师:那你有没有帮他纠正,告诉他你这样算的道理?
女生:......
从这两组同学的情况中看出,同伴互助学习是低效的,学生各说各的,没有真正的互动交流。如何避免同伴互助学习流于形式,让课堂同伴互助学习真正发生?教师要和学生一同制定班级学习约定,并张贴在教室的墙壁上。比如:第一,勇敢地说出我不会,并主动求助;第二,别人不懂问你时,不能取笑,要努力帮他讲明白;第三,别人发言时要认真倾听,有不同意见等他说完再更正或补充;第四,看到别要不会时要主动问他是否需要帮助;等等。这些约定要经常强调,并及时表扬遵守约定的孩子。
恰当的学习任务能够引发学生真正的学习内需,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以数学学科为例,发展学生的思维是课堂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为了将孩子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和广阔,教师要给课堂适当减肥,要学少、学精、学根本,要聚焦问题抓住要点,这样才有足的时间引导学生进行高阶思维和深度学习。一般来说,课堂上同伴互助学习任务有三种形式有:
教师在课堂上要设计富有挑战性、开放性的学习任务,并留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可以引发学生自主学习,主动与同伴交流讨论,使同伴学习成为一种自发的需求。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口算”时,情境引入,先复习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再提出买车票的问题,列出算式35+34后,抛出学习任务:你会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两位加一位数或整十数来口算吗?把你算的方法写上作业纸,要让别人明白看你是怎么算的?学生在思考尝试的过程中,想出一种方法后,会去跟同伴交流方法,在这个过程中互相启发。在展示交流后,教师引导梳理得出两种基本算法(如图1),并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点。
图1
师: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点?
生1:都是要把两位数拆了再算。
生2:都是把两位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
师:为什么要把两位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呢?
生3:因为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比较好算。
生4:两数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我们学过了,算得比较快。
师: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点呢?
生5:第一种只拆一个数,第二种两个数都拆。
生6:第一种只要分两次加,第二种要分三次加。
师:我们把两位数加两位数,通过分一分,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两位数加一位数,这样就把新的问题转化成学过的问题,就变得容易了。
接着让学生借助上一题的学习经验,思考39+44的口算方法。并提出富有挑战性、开放性的问题: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算法?教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交流,学生想出了5种不同的方法(如图2)。
图2
最后,教师让学生对比两道题的口算方法,得出不管是进位加法还有不进位加法,思考的方法都是一样的,都是把两位数加两位数转化成两位数先加整十数,再加一位数。
语言是思维的体操,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让学生同伴互相说一说解题思路。比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口算”,学生在探索出多种口算方法后,引导学生比较,找出一般方法。然后让同伴互相说一说,既可巩固方法,又能培养思维。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布置任务时不能简单地让同桌互相说一说,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孩子,要提出具体的要求,比如左边的同学先说给右边的同学听,然后右边的同学再说给在左边的同学听。要强调一个说一个听,听完还要评价。这样就不会出现抢着说的场面,逐渐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
小学生普遍有争强好胜的心理,喜欢挑别人的毛病,检查自己的作业一般查不出问题,检查别人的作业特别认真。孩子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课堂练习时,有的孩子会完成得很快,又没有耐心检查自己的作业,容易违反课堂纪律,这时教师可要求先做完的同学自己检查后,安静地看着同伴做,等同伴做完了,再互相查一查。遇到意见分歧时要学会尊重对方的观点,并说出自己的想法。坚持下去养成一种自发的习惯,课堂显得更加安静,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思考。
学生在同伴互助学习时,教师要站在讲台一侧(尽量靠边一些)细心观察学生学习状态,及时记录学习中好的和不好的现象。比如,笔者在新接的三年级学生中第一次尝试,让同桌互相说说45+27的计算过程,要求左边的同学先说给右边的同学听,然后右边的同学再说给左边的同学听。学生说的时候,笔者发现他们的交流只是流于形式,同桌两人交流时也不看着对方,之间相隔也比较远,不得互相倾听;还有一些同桌中只有一个会说,一个不会说,于是交流就中断了。这时笔者用相机抓拍的几对同桌的交流情况,在交流活动结束后,进行反馈。
每次安排同伴互助学习活动后都要进行反馈,教师要把观察到的现象要及时进行转播,而且要转播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现象。比如,有一位学习较好同学坐在右边,我是要求左边的同学先说,而他的同桌不会说,在反馈时,他就举手说了,他同桌都不会说。于是笔者就告诉全班同学,遇到同伴不会的,要对他说,“你不会没有关系,我教你说”。如果是你自己不会,要勇敢地对同伴说,这题我不会,你教教我;如果教一遍还不会,就请同伴再教一遍。笔者经常将抓拍的几组同伴展示在屏幕上,学生都很兴奋。于是笔者就一组一组点评,如:这一组的两个孩子交流时女生在说,男生爱理不理;这一组的两个孩子看起来很认真倾听,如果能看着对方说就更好了;这一组的两个孩子交流时隔太远了,会听不清楚的。刚开始,从形式训练起,反复强调:要靠近、轻声,不干扰其他小组;要一个说,另一个听,不能两人一起说;要尽量让平时发言少的孩子先说或轮流先说。磨刀不误砍柴功。慢慢地这个班级同伴互助学习情况就大有改观,笔者拍了几组特别好的同伴学习的样子,播放给孩子们,还发到班级微信群表扬。
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教师要不断引导示范,从形式到内容,刚开始只示范互助学习的形式,包括刚才说的姿势、眼神、语气。接下来就要示范交流的内容。刚开始学生学习状态还不够稳定时,教师尽量不要进入学生中去干扰他们,等到相对稳定后就可以深入其中,俯下身子倾听孩子的交流内容,对较好的学习同伴可以转述示范,也可以直接让他们上台展示。
好的评价方式会持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伴互助学习跟进评价尤其重要。教师在课堂上安排同伴互助学习后都要先评价学习状态再反馈学习内容,对同伴互助学习的评价尽量以组为单位,少评价个人,让孩子有一种荣辱与共的感觉。课堂提问时,要求同伴一起站起来,当一个学生不会说或表达不完整时,先让同伴来帮助或补充,让孩子体验到他们是学习共同体。对学习进步的孩子要同伴一起奖励,让孩子学会感恩,增进同伴间的感情。
总之,教育教学应该是慢的艺术,要让学生的同伴互助学习真正发生,教师就要学会等待,善于留白;要相信孩子的学习力,为孩子创造更大时间和空间,让孩子充分展示,深度思考,真正为学而教,创建以生为本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