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结 比较 图像化
——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策略

2018-07-12 01:43叶卉茹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8年6期
关键词:自然段文本课文

叶卉茹

(福州市台江区教师进修学校,福建 福州 350 0 0 9)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是语文课程总目标之一。[1]阅读能力是阅读者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顺利而有效地完成阅读活动的能力,它的核心在于阅读策略的习得与运用。因此,在小学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恰当地选择并使用相关阅读策略,帮助学生读懂文章、建构意义,最终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一、以联结策略搭建阅读理解的桥梁

阅读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在阅读中,运用联结策略,帮助学生将阅读主题与文本信息、其他相关文本信息以及生活经验等方面联结起来,便能在先备知识和新知之间搭建起思维的桥梁,使学生与阅读文本产生共鸣,激发阅读的乐趣,从而促进阅读理解。[2]

1.联结文本自身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该让学生在亲历阅读实践的过程中感悟、思考,加深理解、体验。联结文本自身,就是让学生联系上下文,从相关语句中提取信息进行推论。

如,对一年级下册《树和喜鹊》第二自然段中“孤单”一词的理解,可以联结课文第一自然段:先请小朋友根据自我体验自由说“孤单”的意思;接着引导学生读第一自然段,联系“一棵树”“一个鸟窝”“一只喜鹊”,了解“孤单”表示“只有一个”;再抓住三个“只有”,想象喜鹊的心理,进一步感受无人陪伴的“孤单”。如此,联结文本自身,唤起学生的经验,准确理解“孤单”。

2.联结其他文本

对于小学生而言,新课文是教师没有指导过的,是陌生的,它意味着新的问题情境、新的疑惑。[3]教师可以用新课文唤起学生曾阅读过的文本,用过去曾经阅读过的课文唤醒阅读记忆,了解新课文中与之相似却比较难读懂的意思,引导他们用自己所熟悉的知识或方法获得新的信息。

如,二年级下册古诗二首《绝句》中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两句诗,学生能够读懂“窗、雪、门、船”,但是理解整句诗有难度。在通过看图、想象画面理解“窗含”之后,教师不妨引导学生联结二年级上册《望庐山瀑布》一诗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回顾体会夸张写法;最后结合诗句理解“千秋”“万里”是诗人用夸张的方法来写时间久、路途远,进而顺势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夸张是古代诗人常用的方法。

3.联结生活经验

根据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相联系的。阅读就是如此,只有联结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同化”当前阅读的文本,才能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

以一年级下册《端午粽》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话的教学为例。指导学生读好这个长句后,启发孩子回忆吃过哪些粽子,喜欢吃什么粽子;随即出示蛋黄粽、红豆粽、香菇鲜肉粽等图片,请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粽子,像作者一样,用“我喜欢……粽。它是用……,里面裹着……,中间有……”的句式向伙伴们做介绍。由此勾连文本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句子的同时,模仿作者的表达,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

在阅读过程中,借助联结策略将学生置于课堂的中心,加强了学习者与文本的多维联系,他们联结文本、生活等相关经验与信息,从中获取信息、感悟情感、内化运用,进而获得阅读能力的提升。

二、以比较策略提升阅读的效率

俄国心理学家谢切诺夫说,比较是人最珍贵的智力因素。在阅读过程中,比较是深化思维的重要手段,当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比较策略贯穿于阅读的全过程,辨析、发现、整合、迁移,就可以有效提升阅读的品质与效率。

1.借助比较,发现规律

比较的目的在于发现异同,加深对文本的认识和理解。在阅读过程中,除了咀嚼词句、理解内容,更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感受语言特色、发现表达规律。

统编本教材在二年级上、下册各安排了一篇神话:《大禹治水》《羿射九日》。在学习下册的《羿射九日》时,借助课后的表格,学生不难理解故事可以分成起因、经过、结果三个部分;再将之与上册的《大禹治水》进行比较,就会发现,两个故事都是按照“灾难降临”“英雄出现”“降服灾难”的顺序来写的;最后引入课外英雄神话,如《女娲补天》《神农尝百草》,进一步发现这些神话的叙事顺序也是这样,这就是英雄神话的叙事结构特点。通过比较策略的支持,学生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对英雄神话有了初步感知。

2.借助比较,整合提升

语言学家张寿康教授指出,在比较中阅读学习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在阅读中围绕既定的学习目标,运用比较策略,可以帮助低年级学生整合文本信息,作出简单推断,为步入中年级提高思维水平、提升阅读能力做好准备。

如,一年级下册《动物王国开大会》一课,“了解通知的关键要素”是本课教学目标之一,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首先在读通故事的基础上,画出狗熊四次发布通知的句子;接着比较这四次通知的异同,提取信息;进而得出结论,发布通知时要把几个要素说清楚;最后链接课后练习第二题,提取通知中的要素。如此步步深入,达到了解通知、能够读懂通知的目标。

3.借助比较,迁移读写

于永正老师说,“写不应该游离课文之外”,要使它“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低年级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写话资源,通过比较,可以极大地缩短阅读时间,为读写迁移提供更充足的时间。

二年级下册《蜘蛛开店》一课的教学,在梳理情节、感知反复结构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发现故事语言的规律:三次开店都写了蜘蛛卖什么、顾客来了、结果怎样三个部分的内容,而且前两个部分的句式相似。接着想象蜘蛛继续开店,模仿句式,续编故事,试着写下来,在写话中形成更丰富的语言认知。

比较阅读策略打破了“学课文”的现状,让低年级的阅读超越了“这一段”“这一篇”的局限,它引导学生在亲历阅读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慢慢地构建知识,真正体现了“用课文学语文”“用教材学阅读”的理念。

三、以图像化策略突破阅读的难点

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提出,人们采用两种方式感知信息,具体的感官与抽象的知觉,学习者有四种基本的学习感知模式,其中最主要的是视觉学习模式。[4]处于低年级的学生,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运用图像化策略,将文本转化成图像,帮助学生阅读理解、突破难点,不失为低年级有效的阅读策略之一。

1.删繁就简,整体建构文本

从第二学段开始,“把握主要内容”成为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在低年级,如果能借助图像化策略,化繁为简,就能帮助学生逐步提高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以期进入中高年级后,对文本主要内容的把握游刃有余。

以二年级下册《蜘蛛开店》为例。在初读课文环节,在文中找一找:蜘蛛先后开了哪些店?来的顾客分别是谁?结果怎样?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教师则根据学生的回答,画出故事结构图(如下);接着引导学生比较结构图,发现故事可以分成的三个部分:卖口罩、卖围巾、卖袜子,每个部分都讲了卖什么、顾客来了、编织所用的时间或逃跑;最后借助结构图讲述故事,完成了对文本的整体建构。

2.加深认知,丰富阅读感受

“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是第一学段阅读教学内容之一。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把时间、空间让位给学生,让他们研究图像、品味故事,丰富阅读感受。

二年级下册《开满鲜花的小路》一课,“感受礼物的神奇与美好”是教学难点。本课插图鲜艳,小动物们的形象可爱,图像传递着故事情节,它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在初读环节中,学生可以先借助插图整体感知文本;在阅读课文第七至第十自然段时,学生们图文结合,感受鲜花的绚丽,感受人物的疑惑、惊喜、赞叹、欢快;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准确阅读图像所提供的信息:鼹鼠先生要经过刺猬太太和狐狸太太的门前,才能来到松鼠太太家,所以她们的门前开满了鲜花。运用图像化策略,加深了对文本的认识,既帮助学生理清了故事发展脉络,又认识了人物角色,还打开了学生的思维,想象一路鲜花的美丽景象,最后感受到“礼物的神奇与美好”,从而突破学习的难点。

3.展开想象,促进阅读理解

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低年级的学生,需要教师引导,以他们丰富的想象,将文本转换成一幅幅图像,形成个体对图像的解读,促进阅读理解。

如,二年级下册《找春天》的第四至第八自然段,用丰富的想象,勾勒了早春的生机。在学文之后,教师可以趁热打铁:“你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把它画下来吧!”让学生在画图中重温课文内容、表现自己眼中的春天,一举两得;再鼓励学生仿照第四至第七自然段或第八自然段,说一说“春天是什么样的”。由此,不但在图像化的环境中检视学生的理解程度,又在图像化的情境中仿说表达,运用语言。

在图像化策略的运用中,图像与文字和谐共生、产生共鸣,它作为阅读理解的辅助,增强了学生与文本的互动,支持学生理解文本、体验情感,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故事场景、感受人物形象,逐步提升阅读能力。

综上所述,联结、比较、图像化是小学低年级较为常用的阅读策略。在本学段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密切关注阅读策略,由课文教学向阅读教学倾斜,就能支持学生逐步由学习课文转向学习阅读,在真正的阅读体验中建构意义,为将来习得阅读策略、学会阅读打下夯实基础。

猜你喜欢
自然段文本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秋天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背课文
美丽的秋天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