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迈,李巧云
(襄阳农工医院内科,湖北 襄阳 441000)
脑梗死作为临床上一种极为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急性脑梗死主要由脑动脉血液循环障碍引起,多发于中老年群体,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与死亡率[1],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目前,临床上对老年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多强调恢复患者血流供应,缓解脑细胞缺血缺氧状态[2]。西医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常见药物有纳络酮注射液,其具有脑保护作用[3],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但效果有限。本次研究将血塞通注射液引入到老年急性脑梗死治疗中,为探究其有效性,研究收集我院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150例的病例资料予以分析,对研究结果予以总结与汇报。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内科住院治疗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150例,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5例。观察组男38例,女37例,年龄为60~79岁,平均年龄为(68.5±6.6)岁;对照组男36例,女39例,年龄为61~78岁,平均年龄为(68.1±6.5)岁。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1)对所有入选病例给予临床诊断及CT检查,均符合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4];(2)该研究得到医学伦理会的认可,并征得了临床科室的支持,入组患者均对研究知情、同意,入组均为自愿,并按照要求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排除标准:(1)伴随严重脏器官疾病以及肝肾功能不全患者;(2)认知功能障碍及智力障碍患者;(3)临床资料不全者;(4)存在药物过敏史患者[5]。
对照组给予盐酸纳洛酮注射液(国药集团国瑞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3198)治疗,将2 mg纳洛酮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共治疗3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注射用血塞通(冻干)(哈尔滨珍宝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26437)治疗,将400 mg血塞通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治疗前10 d每天滴注2次,之后改为1次/d,共治疗3周。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IHSS、FMA、BI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综合评价。NIHSS(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分范围为0~42分,分数越高,神经受损越严重,越低表示神经功能缺损越轻,改善程度越好[6]。FMA评分包括上肢功能(66分)与下肢功能(34分)两个部分,<50分严重运动障碍,50~84分明显运动障碍,85~95分中度运动障碍,96~99分轻度运动障碍[7]。BI评分包括十个条目:重度依赖:总分≤40分,全部需要他人照护;中度依赖:总分41~60分,大部分需他人照护,轻度依赖:总分61~99分,少部分需他人照护;无需依赖:总分100分,无需他人照护[8]。
依据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评定[9]:基本治愈:神经功能评分减少91%~100%,生活完全自理,病残程度为0级;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可独立行走,生活部分自理,病残程度为0级;进步:神经功能缺损减少18%~45%,扶持可站立,生活不能自理;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治疗后体征无明显改善或加重。治疗总有效率=基本痊愈率+显著进步率+进步率。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评分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FMA评分及BI评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观察组有1例患者出现恶心,1例出现头晕,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7%(2/75);对照组有6例患者出现恶心,4例出现头晕,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3%(10/7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FMA评分及BI评分比较(±s)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FMA评分及BI评分比较(±s)
组别 n NIHSS评分 FMA评分 BI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75 12.13±1.56 5.28±1.45 41.26±4.16 77.35±3.21 33.12±14.21 79.47±15.72对照组 75 11.98±1.35 9.31±1.26 41.27±4.21 62.24±3.15 33.21±13.37 53.52±12.42 t 0.496 6.803 0.384 7.258 0.196 16.392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临床研究报道,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数小时或2 d左右便能够达到高峰,大部分患者伴随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因此必须加强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早期治疗[10~11]。目前,临床上在治疗急性脑梗死时主要通过溶解血栓及脑保护两个途径,其一方面能够促进患者临床症状的缓解,另一方面能够降低致残率,对于患者康复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12]。
作为一种阿片类受体特异性拮抗剂,纳洛酮对内源性阿片肽受体具有拮抗作用,其脂溶性较高,能够对脑细胞起到保护作用,且通过血-脑屏障,能够阻断内源性阿片肽损伤到神经功能,降低炎症介质的释放,对神经细胞能量代谢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13]。临床上一般建议脑缺血12 h内对患者给予纳洛酮治疗,其对于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减少后遗症的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单纯的纳洛酮注射液治疗效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且伴随一系列不良反应的发生[14]。近年来,临床上将血塞通注射液引入到老年急性脑梗死治疗中,其主要成分为三七、总皂苷,其对脑微循环具有显著改善作用,可促进脑血流量的增加,进而增强脑屏障通透性,对血小板聚集具有抑制作用,同时有利于侧支循环的构建[15],对脑血栓形成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此外,作为一种中药制剂,血塞通还具有活血化瘀、通筋活络的功效,对血流动力学有着显著的改善作用,能够降低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的卒中,缓解脑水肿症状,起到抗血栓、抗凝血作用,效果显著。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接受的是纳洛酮与血塞通注射液联合治疗,结果显示该组患者治疗后的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均得到明显改善,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3.33%(70例/75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其治疗有效性及优越性。两组患者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观察组较对照组低(P<0.05),说明联合治疗安全性更高,能够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
综上所述,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给予纳络酮注射液与血塞通注射液联合治疗,能够促进患者神经功能、运动功能改善,促进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提升,不良反应少,可广泛应用于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