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彩念
(广西百色市平果县人民医院,广西 百色 531499)
急性心肌梗死(AMI)为老年群体常见病,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的改变,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压力的增大以及遗传因素等原因,AMI的发病也趋于年轻化,中青年AMI的患者也越来越多[1]。不同年龄段患者临床特点和治(“治”改为“致”)病因素也不相同,本研究观察中青年和老年AMI患者临床特点,旨在找出两个群体患病特点,为临床AMI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纳入我院2016年1月~2017年5月收治的168例AMI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经实验室检查、心电图检查及临床症状确诊,符合WHO关于AMI的诊断标准[2]。将24~45岁的40例患者纳入中青年组,平均年龄(36.993±5.15)岁;将46~83岁的128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平均年龄(65.33±5.88)岁。
收集两组病例的性别、年龄、吸烟、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吸烟、酗酒、梗死部位以及临床症状进行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危险因素以及疾病特点的差异。
采用SPSS 19.0版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
中青年组男性比例较老年组显著提高(P<0.05),女性比例显著减少(P<0.05)。见表1。
表1 两组性别差异对比 [n(%)]
两组高血脂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中青年组肥胖、酗酒、吸烟以及阳性家族史比例显著高于老年组(P<0.05),老年组高血糖和高血压比例显著高于中青年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危险因素对比 [n(%)]
两组梗死部位无显著差异(P>0.05),老年组意识障碍、呼吸困难及腹痛等非典型症状发生率较中青年组显著增多(P<0.05),中青年组典型的心前区疼痛或胸骨后疼痛比例较老年组显著增多(P<0.05)。见表3。
表3 两组梗死部位和临床症状对比 [n(%)]
AMI为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病,近年来,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增加,其发病率也明显上升,且有年轻化发展趋势,严重影响人们身体健康,给家庭和社会均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加强对AMI的了解,对于找到早期预防和治疗的方法尤为重要。
本研究通过对不同年龄段AMI患者的了解发现,中青年组女性占7.50%,较老年组的28.13显著减少,这可能与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有关,女性在停经之前,体内雌激素水平高,对心血管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当停经后,发生AMI的几率也就提高[3]。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肥胖、酗酒、吸烟以及家族史等均为当前AMI公认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糖、高血压高危人群中单独或协同作用会使机体代谢发生紊乱,从而增加AMI的发病率[4]。本研究中,老年组高血糖和高血压比例为19.52%和41.41%,较中青年组的5.00%和17.50%显著提高,提示高血糖和高血压为老年AMI的主要危险因素。研究发现,适量的饮酒有助于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但长期大量饮酒则会增加冠心病的发病率[5]。长期吸烟会导致血管内皮舒张因子下降,内膜损伤、增加血管壁的通透性,血脂更容易侵入到动脉壁[6],同时,香烟中的尼古丁对交感神经有兴奋作用,会加速血管收缩,造成血压升高,低密度脂蛋白上升,高密度脂蛋白下降,血小板的粘附能力也会相应增加,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和冠状动脉血栓的形成[7]。在本研究中,发现中青年组酗酒和吸烟比例较老年组显著增加,提示酗酒和吸烟为中青年AMI发病的主要诱因。随着人们工作节奏的加快和饮食结构的改变,中青年肥胖者也越来越多,本研究亦发现中青年AMI的肥胖比例较老年组显著增加,且阳性家族史比例也较老年组显著增多,提示肥胖和阳性家族史亦为中青年AMI发病的主要原因。本研究通过对两组梗死部位和临床症状进行分析,发现两组梗死部位无显著差异,但老年组意识障碍、呼吸困难及腹痛等非典型症状发生率较中青年组显著增多,中青年组典型的心前区疼痛或胸骨后疼痛比例较老年组显著增多。可能是老年人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长期作用下,冠脉侧支循环丰富,因此痛阀升高,且老年患者各项器官老化,感觉迟钝,对疼痛不敏感,临床以意识障碍、呼吸困难及腹痛等非典型症状为主[8]。中青年群体多为突然发病,对疼痛较为敏感,所以临床症状以典型的心前区疼痛或胸骨后疼痛为主。
综上所述,肥胖、酗酒、吸烟以及阳性家族史为中青年AMI的主要危险因素,且男性患者多,临床症状典型易于诊断,针对其特点,给予积极的早期干预措施,改变生活中的不良习惯,有助于降低中青年AMI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