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桂 季强 田仲林
南京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南京作为中国的四大古都之一,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风水佳境,间接促成了“美丽乡村”项目的快速发展。南京市政府也明确表明美丽乡村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形成三大片区美丽乡村,不仅要做到特色区域的发展,而且要由点到面,示范村、特色村、宜居村,逐步扩散,争取打造南京市美丽乡村的新发展。随着发展进程不断深化、范围逐渐扩大,美丽乡村的新一轮建设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
目前,南京市已进入城乡融合发展新阶段,伴随着农村观光、体验、民宿等旅游项目的开发,受发展资金、基础设施、技术条件等因素的制约,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系列的现实问题。
目前我国各地的乡村旅游开发均向融观光、考察、学习、参与、康体、休闲、度假、娱乐等于一体的全方位方向发展。由于项目品种愈加丰富,消费水平大幅上涨,地区资源分配使用出现失衡现象。汽车废弃排放、使用垃圾堆置等新问题与老污染相互叠加,加剧了环境恶化速度,乡村自然环境具有敏感性及脆弱性特征,一旦恶化便难以迅速恢复。
我们通过调查发现,谷里街道的张溪社区、双塘社区、周村社区、公塘社区都存在普遍相似的景观设计,缺乏对当地人文特色、文化内涵的挖掘和传承。作为江苏最有风韵的古镇之一,斑驳的墙围、复古的建筑、历时洗礼过的文物等都折射出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不同乡村的历史遗迹都可以折射出不同的物象特征。然而,目前多数乡村都是色彩一致的红瓦白墙、纵横穿插的柏油马路,无一不展现出浓浓的现代都市气息,缺少原有的古香古色韵味。
由于地理差异、规划差异,南京各地区“美丽乡村”发展极不平衡。通过实地调查,我们发现各地区人流量、消费水平、收入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以江宁谷里街道为例,公塘社区2015年村民总收入较2013年增长了44.5%,双塘社区增长率为10.1%,张溪社区增长率为39.7%,周村社区较2011年则增长了102.2%。
“美丽乡村”建设工程量大、复杂程度高,单一的地区规划和某个独立的部门很难完成,需要各个地区的职能部门相互协调、交流,协调开展工作。从目前南京“美丽乡村”的整体建设状况来看,政府的着力点更倾向于拓宽资金渠道,改善民生,进一步拉动地区经济增长,却忽略了执行工作中产生的懈怠,甚至脱节现象。由于职责分配的不明确,下级组织在执行中会出现相互推诿、逃脱责任的行为。
就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产生一系列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规划设计与贯彻落实存在一定的矛盾。相关部门在进行项目规划设计时,并没有充分认识到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以及全方位的作用范围。有一些地区存在严重的重“口头”轻“行动”的现象,监督机构也是应付了事,缺乏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
美丽乡村的全方位发展离不开更多资金的投入,单靠政府的财政支出和村民自行投入,很难既得长久的发展。政府的拨款主要是起鼓励、引导作用,包括完善基础设施、控制整体发展方向,最关键的还是需要农民积极参与,自主规划。然而大多数农民并不是很富裕,文化程度也不高。乡村的水电、环卫设施、交通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不足,因此需要引进外界资本来促进发展。
2017年8月21日,南京市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美丽乡村提档升级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加快从“局部美”扩展为“整体美”,从“短期发展”转变到“持久性发展”,从而加快南京城乡一体化发展。这从政策方面给予了美丽乡村建设有力的指导。
针对目前出现的各种问题,政府应加强管理,准确落实各项工作,确保按时完成各项指标。建立联动机制,加强各地区之间的联系做到县乡镇一级抓一级,同时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从根源解决工作不到位、懈怠问题。政府应积极借助外力,有效调动社会资源,引进金融资本,扩大社会公众的参与度,切实增强建设的创造性和多样性。
在美丽乡村项目中,政府扮演宏观调控角色,农民才是发展的主人。灌输正确的思想概念、提供科学的建设方案,才是从根本上治理问题的方法。突出强调“垃圾正确清理、危房及时改建、绿化着重保护”等要求,完成“一村一规划一主题”的目标,扎实推进乡村内外兼修美,提高美丽乡村的综合质量。
美丽乡村的发展是一个动态、有机的科学建设过程,需要我们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有序的开发,这样才能保证其永久的生命力。美丽乡村的未来发展更需要政府与群众共同监督、相互促进,探索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新兴农村建设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