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传统书院营造文化演进路径

2018-07-12 08:27周景崇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消费导刊 2018年21期
关键词:书院营造乡土

周景崇 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浙江地区的古代书院群落是古代文化建筑资源体系中具有历史人文价值的特殊类型之一,是具有文化传承、风俗人文、教育功用的重要载体。它包括传统教育为核心的乡土资源、建筑资源、人文资源、宗族资源和景观资源。它们展现了浙江地区古代书院建筑景观环境的宝贵资产,是一个涵盖深广又具有多重研究价值属性的历史遗产综合体。研究浙江传统书院建造艺术,利于发挥浙江传统文化优势,重塑古代书院形象,思考书院传承与发展模式,寻找古代书院景观保护与建设的科学途径。

浙江古代书院群落始于唐,兴于宋,沿至清末,历时千年,遍布全省。书院兴盛,萃集方正之士,倡导教育之风,公私办学和宗族助学之风长盛不灭。南宋至明、清以来,县学、乡学、义塾、私塾遍布乡野。书院的建造活动,由唐逐渐发展到晚清时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全景式古代书院系统的建造链条。

一、从乡土设计走向吴越文化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文中谈及中国社会,他下了一个定义“土”,这个带有浓浓“土性”的含义为千年中国的社会属性提供了一个很具乡土性的理论观点。由此可见,乡土中国的很多规则都是约定俗成的,换而言之是一种文化自觉,是生活在特定圆圈之中的人对其建造技艺与文化的“经验与创新”,不偏不倚,既不守旧又不否定。

通过数十次的联合考察发现,浙江地区的浙北、浙南、浙西和浙东都遗存有规模完整的历史书院遗迹。这些书院的建筑类型齐全、景观完整,被国内外誉为江南古代书院文明的缩影。这些古老的书院景观继承了南方氏族传统的“耕读文化”、“田园文化”与“教育文化”①,这些建筑中所涵盖的景观设计思想,具备农耕文明模式下人才培养最真实的建造设计文化经验。浙江全区域的古代书院建造活动作为一种反映当地文化教育理念和建筑伦理与建筑艺术的最高级别的行为,牵涉古代生活、生态环境、建筑材料、技艺人群乃至学术触角所涵盖的各个范畴,是一种被打上江南烙印的全景式建筑设计与营造行为,是一场从人到物,由表及里的“造物文化活动”,是本地区最高的文化建设努力。它的设计不仅是工程设计,也是乡土设计、人文设计与历史设计。

《至正四明续志》有云“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谓学所以化民而成俗也。故善为治者,必建学以崇教化”。这句话,总结了浙江书院建筑群落的建造途径,展现了浙江古代教育建筑群落的起源、发展与兴盛,以及书院转型为近代新型学校的兴起、发展与体系形成,以及当代书院的教育功能转化、建立、曲折发展的过程。浙江各地书院数量众多,总数位居全国前三,唐代的浙江就已经拥有五处闻名遐迩的书院,铸就了浙江区域最早的书院咏唱。其建造风格特征明显,既有平原地区建筑,也有水乡地区建筑,地域单元的建筑艺术完整性突出,书院发展的社会条件较好。涌现出如王充、吕祖谦、陈亮、叶适、王阳明、刘宗周、黄宗羲、朱舜水、龚自珍、王国维、孙诒让、蔡元培、杜亚泉、经亨颐、杨贤江、竺可桢等大批中国历史著名的教育家和学者,对浙江教育乃至中国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②。仅以绍兴为例,由于都市繁荣与文教发展并进,绍兴书院勃兴,学塾密布。历明迄清之后,县志有记载的府属书院就有45所,多延名师讲学。另据《宁波市志》统计,宁波境内自唐至清,共有进士2432人,状元12人。其中,唐代4人;北宋代161人,南宋983人;元代9人;明代977人,其中三鼎甲22人;清代298人,其中三鼎甲8人。各地区府学及各县学,官绅乡贤为了促进地方文化与子弟进学,热衷创办半官方性质的书院,延聘饱学之士为山长和主讲,甚至连道台知府县令们也亲为授课,为书院的发展提供了巨大能量。清代中叶以来,因浙江地处沿海,各级官学、各种半官办的书院受西学东渐与新式学堂教育模式的冲击,逐渐转型或停办,开启了史无前例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模式变革,书院建筑群落也由最初的“聚英才而教之”的治学圣地才逐渐走向没落与转型。

二、书院的体系分支与建构

浙江古代书院具有浙江地区特定的建造行为、建筑景观形态、人文内核和工匠技艺的综合特色, 是国内为数不多诞生民居聚落、文化建筑、政治建筑以及工匠群体的地区,可以说是能够提供从生活、生产和文化、教育服务功能整体建造链条的重要发源地。从文化地理范围来看,它具备民居建筑、寺庙建筑以外的具有人类聚居及其相关行为的有效空间;从景观构成上来看,它涵盖了由城乡景观、经济生产景观、文化教育景观和自然生态景观构成的大景观综合体;从特征上来看,浙江古代书院景观包含了江南地区特有的田园特征和生活方式的复合体,也是浙江地区书院群落风貌区别于江西、广东、福建等地书院建筑景观的关键。记录了浙江诸地区书院建筑体系的空间分布与时间演进的动态格局,记录了不同历史进程中时期浙江人对文化建筑的建造与使用经验。

文化地理分支与建构:浙江为山地丘陵地理,被称为“七山一水二分田”,气候温润、人文发达,可以用“丝府茶乡、书院佛国”来概括。浙江古代书院的类型有多种,小到乡村聚落的私学,大到城市的官学,规模大小不同。成为浙江地域内自唐末以后的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或者直接以个人名字称呼,或以地命名、以流派命名、以年号命名等等,如余杭龟山书院、桐庐钓台书院、温州永嘉书院、绍兴稽山书院、龙游鸡鸣书院等等。总体上看,浙江地区传统书院的建造文化是中华民族建筑文化的子系统,但经过长期发展,它派生出一系列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建造文化分支,构成层次丰富、脉络清晰的建造技艺与地方网络。它们都是由世代居住在自然环境中的乡土设计师自己设计的综合聚落,拥有漫长接力式的、动态的设计过程,不追求形式的复杂性,只是遵循乡土形式与世代相承的契约精神,同时逐渐接受历史变迁的创新,可称之为真正的乡土文化设计。

地域角度分支与建构:浙江地处江南水乡,目前共有11个地级市,32个市辖区、22个县级市、35个县、1个自治县。由于历代版图变化较大,其具有地域特色的聚落形态和建筑风格,一直以来都受到极大的关注。事实上浙江地区的书院建造文化从河姆渡建筑、良渚建筑一路走来,其建筑流派与工匠群体涵盖的范围以太湖流域为中心,其范围包括今上海、江苏南部、浙江、安徽南部、江西东北部;并以钱塘江为界,吴越文化可细分为“吴文化”和“越文化”,两者同源同出,同文同俗。以吴越民居为出发点,逐渐在相互融合、激荡中形成独具江南特色的书院文化类型,而从传统的吴越书院建筑文化的源流与发展来看,毫无疑问是现今长三角建筑艺术的渊薮和根基。这些特质为进一步研究吴越书院建筑文化的内涵及其价值取向与文化整合,提供了历史和现实的依据。

建造技艺分支与建构:以杭嘉湖地区、宁绍地区、金衢地区等古代书院为代表书院建筑文化,以其造型古朴、布局简洁,格调素雅的江南民居特征而闻名,在六朝时期以前的的吴越建筑体系与文化,尚未形成一种技艺完整、理论精确、施工规范的核心理念,还没有形成鲜明的统一性和系统性的文化形态③。直到晋室衣冠南渡后,士族文化对质朴、平和的追求,改变了吴越地区的建筑文化审美取向,尤其在文化建筑中更是注入了“士族文人气质”。南宋直至明清时期,浙江古代书院的建造技艺愈发向雅致、精美的园林化方向变化。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发展,浙江地区的建筑文化除规范静雅之外,还增加了近代商业资本参与的审美之习。如台州地区的文溪书院,在清道光(1821~1850)间,其中院舍就多达百余间。嘉兴的海宁仰山书院,是古代书院的精品,全部建成已是历时40余年,为浙江古代书院之佳作。如是种种,到清康乾盛世时,浙江地区的书院影响力及规模仅次于江西与广东两省,其间不论是书院群落建筑还是书院传播的学术思想、文学艺术,都促使浙江古代书院群落与江西、广东古代书院群落一起成就了中国古代私学教育建造艺术的高峰。

三、浙江书院建造艺术的几种研究途径

(一)将传统书院建筑景观设计理论体系从民居设计体系中剥离

梁思成在《中国建筑之特征》中说: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今日之治古史者,常赖其建筑之遗迹或记载以测其文化,其故因此④。

我们对传统乡土景观进行专题研究,总结其理论精华,在继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的基础上,构建现代环境规划设计的新理论体系,可以按照历史顺序,通过“线性--立体--综合”的研究思路将浙江书院营造梳理为三个时段:“起源与开端、发展与繁盛、变革与转型”。重点挖掘浙江书院营造艺术的文化特征和艺术精神,继而对浙江的书院之整体营造景观作一个多维的深度研究。因此,要加快将理论体系从原来的民居体系中剥离开来,通过建立传统书院建造的独立理论体系,鼓励青年学者从事传统文化建筑类别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发掘传统文化建筑景观的当代价值,整理其科技内涵与营造运作模式,提炼文化教育思想与古代书院工匠精神,以填补文化建筑景观研究领域的薄弱,完成传统文化建筑设计理念上的建构,促进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理论与西方设计理论相提并论。

(二)发掘传统书院建筑的造物艺术

近现代以来的学者及政府热衷于江南建筑活力和传承保护。这些努力在具体成果上已经有目共睹,许多江南古镇包括书院、太庙、县学都得到了的保护与开发,特别是江南水乡六大古镇:西塘、同里、周庄、南浔、乌镇、甪直更新保护取得良好的效果。保护者们尝试着不同的更新方式,通过不断的尝试和总结,从而更利于其在当今环境下的再生长。

⑤挖掘浙江书院的历史演进、文化景观及营造活动中的文化抉择等方面的理论,是提升书院营造本体研究的一种方法突破,对提升书院“造物艺术”研究的理论层次及引导后人进行深度研究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论启示与参考价值。书院建筑艺术是运用自然,更为朴素地保留着很多的自然真迹,自然朴素、醇厚优美,深沉博大,表现出了农耕时代的文化特征。传统书院景观在历代剧变中,动态地完善自身体系的架构,它们以自己的方式,保存自己身上烙印般的土性,使传统的书院营造文化推陈出新,并为转型中的古代书院保护和传承提供一个借鉴范式,使书院营造文化的研究架构逐渐转型。

(三)健全文化性建筑的设计规范与模式

浙江是中国古代书院资源的重要地区,研究有利于增强浙江传统文化的竞争力,加快书院营造文化的现代应用转换,提升书院文化品牌的综合影响力。提前在今后的快速城镇化建设中抢救发现书院遗珍,为政府提供书院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决策依据,并为今后建设“美丽浙江”新型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文化引导和智力支持。从文化与建造技艺的意义上说,古代传统书院就是一个成熟的“建造概念”,是一个关于江南地区传统建筑的设计规范与模式。数百个翳蔽于浙江各地的古代书院,构成这个“建造概念”的所有关键词,包括家国天下、耕读、宗族、家谱、祭祀、山长、学派、功名……。总结浙江传统书院建筑群落的历史变革及艺术创新,绘制出浙江书院建筑群落的建筑艺术演进路线图,通过研究将从理论、历史、实践的角度整理、证实浙江书院群落的营造文化。

结语:浙江地区的古代书院千年来以科学务实创新的教育精神绵延于世,至今有大量完整规范的建筑群遗存乡野之间。它既是立体的书院历史,又是有生命的造物艺术。尊重乡土营造群体,延续地域营造脉络,因地制宜运用传统书院乡风民俗及营造技艺,结合当今“两美一山”和“乡村振兴”的大背景,借助对传统书院营造文化的研究,通过剖析浙江古代书院的标本来看中国乡土文化建筑群的传承与保护,总结经验得失,提供范式,为当代设计所用,完成一种立足于具本土文化特征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转型。

注释:

①见周景崇《论乡土聚落景观文化思想在现代村镇设计中的转换-以流坑村个案调查分析为例》,2007.04

②见主编卢文舸,吴光、王宇执编《儒学普及小丛书》,杭州出版社,2011.06月

③见耿健钢《浅谈吴文化的源流及其影响》常州工学院学报2012.08第30卷

④见梁思成《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之特征》,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05

⑤见陈淑菲《江西书院建筑文化研究》华南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6.06

猜你喜欢
书院营造乡土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朵云书院黄岩店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白鹿洞书院记
芬芳乡土行
读《乡土中国》后感
营造方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