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函毓 浙江理工大学
在西方航海时代(东方丝绸之路)之前,世界大陆没有建立密切交流时,由于自然气候条件的不同,每个大陆上原生的植物也不同,先民多选择当地常见、容易种植的植物来提取蓝色染料。中国用蓼蓝,欧洲用菘蓝,印度次大陆用木蓝,东南亚及台湾地区用马蓝,中美洲和夏威夷等地区则习惯用野青树,也称假蓝靛。古代日本用山蓝染色,但山蓝里面并不含蓝染元素,只能把织物染成绿色,日本在远古时期并没有使用植物蓝染。
远在石器时代,人们用手搓揉蓝草的鲜叶时发觉手上有青绿色,用水冲洗后逐渐就变成了耐久不褪的蓝色,这就启示了人们利用蓝草叶进行染色。在诸种植物染料中,蓝靛是应用最广的一种。靛蓝染料在中国,远在周朝开始就有历史记载,设有专门管理染色的官职-染草之官-又称染人。制靛技术约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由西南传人中原,先用于移蓝制靛,到后来运用范围越来越广。贵州《黎平府志》记载蓝靛的制作方法:“蓝靛名染草,黎郡有两种,大叶者如芥,细叶者如槐,九十月间割叶人靛池,水浸三日,蓝色尽出,投以石灰,则满池颜色皆收人灰内,以带紫色者为上。”唐宋设有“染院”、明清设有“蓝靛所”等管理机构。明清时期我国靛蓝染料的制备和染色技术都已达到很高的水平,染料除自用外,还大量出口。中国应用靛蓝染料的经验跟随丝绸一同传播到海外各国,产生了久远的影响。
早在欧洲使用的最多的靛蓝染料是从菘蓝里提取出来的“Blue Dye”。随着人口的迁徙、科技的进步,世界各地交流得越发密切,印度生产的木蓝蓝靛由于色泽浓郁、价格低廉等原因,很快就传到了西欧,当时人们给它取了个希腊语名字叫Indikon,久而久之变成了Indigo。他们非但不把印度生产的蓝靛看作和Blue Dye一样,反而由于木蓝靛蓝染色好、价格低影响了原本当地的菘蓝蓝靛销量,当时西欧几个主要国家联合成立了“菘蓝染色行业协会”,并且成功游说议会通过了禁止印度Indigo销售的法令,不仅如此,这个协会还向社会散发大量传单,把Indigo描述成有毒、不吉利的东西,于是当时的Indigo还有另外一个名称叫“Devil's Dye”(魔鬼的染料)。但由于政府没有过多精力管控,民间仍悄悄使用Indigo,直到19世纪50年代英国霸占印度成殖民地后,著名的东印度公司终于使Indigo在欧洲合法化,由于价格低廉、使用效率高等原因,欧洲原本使用最频繁的菘蓝很快就销声匿迹。
在唐代时期中国种植的蓼蓝大量地输送到朝鲜、日本,在东南亚文明圈里兴盛一时。然而蓼蓝和欧洲的菘蓝蓝靛含量都不及印度的木蓝,用相对较少的印度木蓝就能达到和蓼蓝和菘蓝一样的效果。在东南亚地区没像欧洲有行业协会的阻碍,所以印度木蓝没遇阻力就顺利东进。终于在19世纪蓼蓝在东南亚地区沦为成普通的中草药。
日本的情况不太一样,中国的蓼蓝传入之后,由于价格昂贵,靛蓝制的衣物只有贵族才消费得起。在日本蓝色象征着崇高的身份,日语“蓝色”的发音和“胜利”非常接近。距今400多年的江户时代,武士阶层特别推崇蓝色的衣物和饰品。古代的靛蓝染色技术一般是直接用从植物采下的鲜叶,和需要染色的织物一起放水里煮或者长时间浸泡,这种方法叫“生叶染”。这种染色方法只在植物茂盛的时候(夏季)才能进行染色,日本以前只有贵族和武士穿着蓝染,产量基本满足,但后来需求大幅增加,此种染色方法便逐渐不能满足。
于是日本工匠发明了一种叫做“干叶法”的方法:提取蓼蓝的靛蓝。该方法通过选叶、堆渥、发酵、二次添叶、二次发酵,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步骤。用3个月的时间从干叶里提取出名为“蓝玉”的固体,可以长期储存,便于运输,极大地促进了日本蓝染工业的发展。蓝玉其化学本质和蓼蓝、欧洲菘蓝和印度木蓝没有区别,现代英文里都把它们冠以Indigo的名字,但从历史上看,“靛蓝”首先指的是印度Indigo(靛蓝)而非蓼蓝,现在日本蓝染职人把Sukumo和Indigo分得很清楚,日本资料里也经常把印度木蓝称为真靛蓝(True Indigo),而把蓼蓝称为日本蓝(Japan Blue)。
日本德岛县为蓼蓝种植重地,蓼蓝染色产业在十九世纪末达到全胜,后来印度蓝和欧洲人工合成蓝的传入,德岛蓝染产业的兴旺繁荣戛然而止,到1966蓼蓝种植面积已经不到1903年的0.003%。之后由于欧洲合成蓝的广泛应用,世界各地天然蓝染市场几乎消亡。
合成靛蓝的应用是传统靛蓝染料消失的重要原因,合成染料的色牢度好,操作工艺简单,更容易产业化生产。近年部分消费者开始主张回归自然,重新重视起天然无害的植物染料,相信在未来天然靛蓝染会重焕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