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赣州山水文化

2018-07-12 15:31肖爱华刘汉波赣南师范大学341000
大众文艺 2018年5期
关键词:赣州东坡成就

肖爱华 刘汉波 (赣南师范大学 341000)

正如王勃成就了滕王阁,崔颢成就了黄鹤楼,范仲淹成就了岳阳楼,一首名作往往能成就一座楼台,乃至一座城池。以此类推,我们也可以说江西赣州的八境台是苏轼成就的,郁孤台是辛弃疾成就的,通天岩是王阳明成就的。实际上,苏轼不仅成就了八境台,而且以其过化与诗文成就了江西省赣州市(包括十八县区,俗称“赣南”)的山山水水。

一、苏轼与赣州的奇缘

苏轼与赣州的缘分始于父亲苏洵绘声绘色的描述。苏轼十二岁时,苏洵兴致勃勃地向他描绘了虔州(今赣州)天竺寺的镇寺之宝——白居易所写的七律真迹,说它“笔势奇伟,墨迹如新”(《天竺寺并引》)1,打开了少年苏轼对虔州的想象之门。虔州从此成为苏轼神往的风水宝地。

苏轼与虔州的第二次缘分源于前虔州太守孔宗瀚的索诗。北宋熙宁十年(1077),孔太守请苏轼为他的《虔州八境图》按图题诗,镌刻永存。苏轼目睹图中栩栩如生的八处胜景,逸兴遄飞,文思泉涌,挥毫写下了八首“《虔州八境图》诗”,成就了赣州八境台的英名。

尽管八境台因苏轼而闻名远近,但苏轼直到59岁时才以戴罪之身路过虔州。绍圣元年(1094),苏轼先后被贬为英州军知事、建昌军司马、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途径虔州。苏轼在此逗留了十天,先后游览了郁孤台、廉泉、尘外亭、天竺寺等名胜风景,饱览了赣南的山光水色,留下了几十篇诗文。

苏轼与赣州的第四次结缘是其遇赦北归之时。元符三年(1100),徽宗大赦天下,苏轼被起复为朝奉郎,于次年正月到达虔州。因河水干涸,苏轼在赣州滞留四十余天,与乡贤阳孝本等人诗酒唱和,游山玩水,“纵笔挥染,随纸付人”,甚至身背药囊,“遇有疾者,必为发药,并疏方示之”。2

二、苏轼与赣州山水文化的形成

据论者考证,苏轼两次途径虔州留下诗、赞、散文等共计70余首(篇)3,加上《〈虔州八境图〉八首》,苏轼的虔州诗文应该不低于80首(篇)。在这些虔州诗文中,苏轼用他瑰丽的想象和如椽的巨笔,对赣州美景作了匠心独运的描写,融实景与虚境于一体,集壮美与秀美于一身。

《〈虔州八境图〉八首》对赣州山水的书写就是揉合了现实与想象的产物。一方面,苏轼的创作是在目睹了孔宗翰的《虔州八境图》、耳闻了孔宗翰的画卷创作经过之后完成的,而《虔州八境图》是身为虔州太守的孔宗翰在虔州石城落成之后,“即其城上楼观台榭之所见而作”(P791),因此,苏轼的诗歌创作有一定的现实依据;另一方面,苏轼毕竟没有亲临虔州却要完成命题作文,特别是作为题画诗受到了画框的限制,超越画框的心理冲动更加刺激了想象的腾飞,以实现对画中境界的神游。于是,他不仅想象自己也来到了“东望七闽,南望五岭”(P791)的虔州,登上石城俯瞰四周,“览群山之参差,俯章贡之奔流(P791)”,仿佛亲眼见到了“云烟出没,草木蕃丽,邑屋相望,鸡犬之声相闻”(P791-792)的盛景,也想象到虔州景致有“寒暑、朝夕、雨旸、晦冥之异”(P792),会发生“坐作、行立、哀乐、喜怒之变”(P792),这就突破了有限的实景而走向了无限的虚境。这样一种“接于吾目而感于吾心”(P792)的创作心理帮助苏轼获得了畅游在真山实水中的快感,于是欣然提笔创作了八首题画诗,对虔州八景大书特书,将赣州山水的大气磅礴与迷离朦胧书写得淋漓尽致。

尽管从《〈虔州八境图〉八首》中就完全可以想象赣州山水的雄奇与瑰丽,但当苏轼十七年后真正来到虔州,登上八境台,“得遍览所谓八境者”(P796)之后,发现此地风光的确非同凡响,再三慨叹“前诗未能道出其万一”(P796),遂补作后序一篇。此外,两次途径赣州的苏轼饱览了赣州的奇山秀水,为赣州的旖旎风光所感动,情不自禁地写下了《郁孤台》《廉泉》《尘外亭》《过大庾岭》《赠岭上梅》《过岭二首》《咏独秀峰》《九十九曲水》《郁孤台再过虔州,和前韵》等山水诗,既借赣州山水抒自己胸中块垒,也毫不吝啬地对赣州山水进行了由衷的赞美。

在苏轼笔下,赣州山水是气势恢宏、大气磅礴的,呈现出一种壮美。且看《虔州八境图八首》其一(坐看奔湍绕石楼,使君高会百无忧。三犀窃鄙秦太守,八咏聊同沈隐侯)和其二(涛头寂寞打城还,章贡台前暮霭寒。倦客登临无限思,孤云落日是长安)。苏轼总是选择一种居高临下的视角来俯瞰虔州大地,因此,奔腾不息的三条大江(章江、贡江与以及由章贡汇合而成的赣江),辽阔渺远的七闽大地,逶迤起伏的五岭风光(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都尽收其眼底。这是一种多么阔大的场面,一种多么恢宏的气势!虔州的山水就是如此地壮美,如此地醉人!而且,苏轼还想象登上章贡台,极目远望可以眺望到长安,可想而知章贡台是多么雄伟和壮观!这种想象中的壮美没有因为苏轼的亲临而减弱,反而愈发得到了苏轼的肯定。他在《〈虔州八境图〉八首》其八中惊叹“回峰乱嶂郁参差,云外高人世得知”(P795);在《郁孤台》一诗中赞叹“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P2053);在《咏独秀峰》一诗中遥想“倚天巉绝玉浮屠,肯与彭郎作小姑”(P2428);在《郁孤台(再过虔州,和前韵)》一诗中慨叹“望断横云峤,魂飞咤雪洲”(P2429),由此可见赣州山水的气势与壮丽。

在苏轼笔下,赣州山水也是苍翠欲滴、迷离朦胧的,呈现出一种秀美。在苏轼的虔州诗中,“清”“翠”各出现五次,“碧”“秀”也各出现一次4,可想而知水清山美、草木繁茂、苍翠欲滴的赣南给苏轼带来的是一种怎样的欣喜。翠绿这种生命的色彩似乎将苏轼因人生挫折所带来的郁闷与寂寞一扫而空,焕发了新的生命力。而且,满眼皆绿的赣南又是雨量充沛、雾气萦绕的,透过缥缈的烟云、雨雾、暮霭、紫霞、晚岚以及时明时灭的灯光去看郁孤台、八境台、马祖岩等亭台楼阁和梅岭、峰山、独秀峰等崇山峻岭,更给人以雾里看花、帘中窥美的感觉,自然别有一番诗意在心头。那“无限楼台烟雨濛”(P794)、“烟云缥缈郁孤台”(P795)、 “半岩花雨落毵毵”(P2427)的朦胧美景,就像海市蜃楼、蓬莱胜境,“山水照人迷向背”(P794),给苏轼以迷离恍惚、不辨西东之感。他飘飘欲仙,如寄身尘外,自在逍遥,贬谪的痛苦与愁闷似乎也如烟消云散一般无影无踪了。

集壮美与秀美于一身、通中原与岭海于一隘的赣州山水是如此醉人,如此达人,仿佛帮助苏轼看清了人生的本真。他站在梅岭之巅,遥望中原,发现了自身存在的独特价值,因为“浩然天地间,惟我独也正”(P2057);回首海外,“梦里似曾迁海外,醉中不觉到江南”(P2427),内心充满着感恩,因为“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P2424)。可以说苏轼的虔州之行与虔州诗文极大地影响赣州山水文化的形成,他不仅以灿烂的诗篇定格了赣州山水的个性,更以洒脱的人格、随缘自适的精神铸就了赣州山水文化的魂魄。

三、利用东坡文化,推动赣州山水文化资源的产业化

苏轼是一个具有“中国式独立品格”5的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丰碑,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巨匠,他以其出世的态度成就了入世的事业,以其不朽的诗文成就了中国文学的高峰,以其对既定文化(儒道释)的穿越成就了独特而伟岸的主体形象。基于苏轼与赣州山水文化的渊源,完全可以利用东坡文化来推动赣州山水文化资源的产业化进程。

1.按苏轼的想象与描绘重建赣州山水景观

在《〈虔州八境图〉八首并引》中,苏轼以其高视阔步的视野,瑰丽的想象,恣意的笔触塑造了一个雄伟壮观的虔州,在中国历史上首创了“八境”(“城市八景”)之说。“八境”指的是从八境台上观察到的八处虔州胜景,因“登上此台,赣州八景一览无余,犹如身临其境”,故将此台命名为八境台6。宋代孔宗翰与苏东坡所见的宋代八景是:虔州石楼、章贡台、白鹊楼、皂盖楼、郁孤台、马祖岩、尘外亭、峰山。由于时代变迁、沧海桑田,这八处胜景或改颜,或变形,或消失……尽管慕名前来八境台寻访苏轼当年足迹的游人络绎不绝,但是,如果赣州市政府能顺着苏轼的思路,重建赣州山水景观,完善八境叙事与想象,打造文化旅游产业与休闲文化产业链,把“江南宋城”做得更加韵味十足,是否会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效仿苏轼那样放飞自己的想象与心灵呢?

2.沿苏轼的行经路线打造“东坡文化长廊”

因缘际会,苏轼两次路过赣州都做了短暂的逗留。在途径赣州近三个月的时光里,苏轼不仅遍览了赣州的旖旎风光,造访了赣州的名寺古刹(天竺寺、祥符宫、光孝寺、景德寺、慈云寺、南塔寺、崇庆禅院、显圣寺等),更与达官贵人、乡贤士绅、高人隐士乃至黎民百姓诗酒唱和、礼尚往来。

为了纪念苏轼与赣州的情缘,历代赣州人已先后留下一些带有苏轼烙印的文化遗迹,如夜话亭、苏步坊、玉虹塔。如果能进一步恢复苏轼的遗迹,比如在通天岩重新镌刻苏轼为阳孝本像所题之赞与诗,在大余复置苏轼当年所留下的诗文墨迹,在苏轼更名的独秀峰顶建造东坡亭,在南康浮石铸造东坡像,在赣州各地仿苏轼与诸公的交往建立起名人文化馆(园)……并将之连缀成一道“东坡文化长廊”,肯定别有一番风味。当然,也可以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打造《苏东坡在赣南》《苏东坡传奇》等影视剧。还可以让东坡文化进校园,在赣州一中等东坡学校建设“东坡文化长廊”。

要之,苏轼与赣州是一种相得益彰、互相成全的关系:苏轼积极入世、超脱率真、看透世事的情怀在赣州的怀抱中得到了升华,而赣南人多年来秉承的热情好客、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或许正是受到了苏轼当年豁达率真、随遇而安精神的影响。在生态文明建设日益得到重视的当下,挖掘苏轼等过化名人的文化资源,正可以助推赣州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注释:

1.清·王文诰,辑注.苏轼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2056.以下所涉苏轼诗文,如无特殊标注,皆引自本书,下文仅标注页码。

2.宋·何薳.春渚纪闻[M].北京:中华书局,1983:92.

3.李云彪.苏轼与赣州的文化认同[J].苏轼研究,2011(01):100.

4.《〈虔州八境图〉八首》其三中的“白鹊楼前翠作堆”,其七中的“积翠浮空雨半开”,《郁孤台》中的“山为翠浪涌”,《过岭二首》其二中的“雾绕征衣滴翠岚”,《留题显圣寺》中的“翠竹江村绕白沙”;《廉泉》中的“水性故自清,不清或扰之”,《尘外亭》中的“赣水清可厉”,《乞数珠赠南禅湜老》中的“蓬莱又清浅”,《用前韵再和霍大夫》中的“江山清献游”;《〈虔州八境图〉八首》其四中的“碧溪青蟑绕螺亭”;《咏独秀峰》中的“独秀江南知有意”。

5.吴炫.论苏轼的“中国式独立品格”[J].文艺理论研究,2008(04):8.

6.韩振飞.赣州现存的宋代文史古迹[J].南方文物, 2001(04):81.

猜你喜欢
赣州东坡成就
了不起的成就
Creative revisions of Peking Opera
东坡诗元代接受论
赣州就业扶贫“251”模式成榜样
失恋“成就”的CEO
宜兴:东坡书院忆东坡
璀璨的明珠
东坡画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