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影视民族化的启示

2018-07-12 15:31丰大森喀什大学844000
大众文艺 2018年5期
关键词:民族化影视现实

丰大森 (喀什大学 844000)

自1895年电影诞生以来,影视作为一种新的艺术表达方式就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了最具表现力的艺术类型。由于影视艺术独特的表现力和巨大的影响力,世界各国都在不断地促进影视艺术的民族化,使之成为有效的文化载体。影视艺术民族化说到底就是影视作品如何展现民族文化的问题,影视艺术要发展就必须走民族化之路。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中国影视民族化提供了充足的条件。

一、 题材选择的考量

丰富的民间故事、传奇、演义、小说、戏剧等成为影视创作的重要源泉。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就取自戏曲故事。李少白说,这是“老故事,新形式。对这些戏的内容、人物,观众都很了解,可谓家喻户晓。但用电影拍出来,又有一种新的形态,感觉上不一样。符合既陌生又熟悉,既新奇又习惯的带有普遍性的大众观赏心理。”传统话题通过影视途径再现是影视艺术民族化的重要途径。对于传统文化题材选择考量一般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改编故事、小说、历史事件或戏剧

中国丰富的文学题材为影视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中国早期影视作品,如《天仙配》、《哪吒南海》等就是家喻户晓的戏剧故事改编而来,受到了观众的广泛喜爱。20世纪八十年代又涌现出一大批改编的经典影视作品,如《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这些都是对传统小说的改编。21世纪初的《宝莲灯》是民间故事《沉香救母》改编而来的,《新白娘子传奇》则改编自《白蛇传》。

(二)传统人物形象的重构

中国传统人物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随着时代的变化,传统人物不断被注入新的品质,以适合观众的精神需要和时代需要。《大话西游》系列电影,借用了传统人物形象,但故事内容却发生了全新的变化,传统人物也被赋予了新的形象。可谓“借尸还魂”,赋予了传统人物新的活力,极大地丰富了传统人物形象,同时又让传统的故事满足了新的时代要求。

(三)传统背景的运用

影视艺术要与时俱进,彰显时代性就离不开对传统文化背景的运用。影视作品对历史的反映多影视作品以传统文化背景为依托,讲述虚构的故事来满足观众的审美需要。21世纪初,随着科学技术和人类认知水平的发展,影视创作掀起了一股“穿越潮”,穿越剧井喷式发展。《宫锁心玉》、《穿越时空的爱恋》《神话》等都依托了传统文化背景,人物和故事情节都是虚构的,但内容却具有强烈的时代性。

二、 文化特征的表达

文化特征是指一种文化组成分子中最小限度的,有意义的可界说单位。施宣圆在《中国文化辞典》中将文化特征分为四种:规范特征、艺术特征、认知特征、器用特征。影视艺术通过镜头语言讲故事,画面是影视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影视创作中要注意文化特征在画面中的表达。

(一)规范特征

所谓规范特征是对文化分子思想、行为甚至情感的规定,其总汇为伦理、道德。不同的民族对于伦理和道德的要求有一定的差异性,霍建起的《那山 那人 那狗》就强调了对传统伦理道德的肯定,体现了中国尊老爱幼、重视亲情的文化心理。张艺谋的《活着》、《我的父亲母亲》更是刻画了人情与人性,引起了广泛关注。对人情、人性的关注是全世界影视的共同关注,中国影视在促进民族化过程中要注意区别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差异,更多展现中国的优秀伦理道德。

(二)艺术特征

一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包含了音乐、绘画、建筑、雕塑、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影视是综合艺术,中国影视作品广泛运用了传统艺术形式,中国早期影视作品广泛运用了戏曲的表现方式,1956年的《天仙配》甚至还保留了黄梅戏中的唱词和唱腔。

(三)认知特征

一个文化分子对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历史传统以及人事周遭的认知了解就是认知特征。陈凯歌的《黄土地》讲述了一个八路军文艺工作者在陕北收集民歌过程中,与翠巧一家相识并唤醒了翠巧对自由的向往,但是最终还是摆脱不了悲苦的命运的故事,展现了旧时期陕北人民的生活状况、思想认知和认知转变的一个过程。

(四)器用特征

器用特征是一个文化分子因生存或求知等需要而采用的工具特征。一个地区或民族的发展情况不同,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决定着其器用特征的不同。物质是文化的载体,影视作品要展现民族文化就离不开对民族器用描写。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画面中频繁出现火红的灯笼,灯笼是电影中一个重要的线索,也是传统封建礼教的象征。

三、 民族历史与现实的反映

影视作品是记录历史,反映社会现实的重要手段。艺术的本质是社会现实的反映,影视艺术也是如此。影视艺术来源于社会现实,又通过镜头语言反映社会现实,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的反映能够激起观众的共鸣,满足观众的精神需求。

(一)影视作品对历史的反映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底蕴,这为影视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源泉。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开始依托历史、反映历史,通过历史来表达情感。如《巴山夜雨》通过侧面描写文化大革命的历史,以历史为背景,来表达对生命的思考以及对美的追求。历史是国家文明的象征,记录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规律和特点,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影视创作在一定的政治语境下就要求反映历史,于是大量的“主旋律”影视作品应运而生。历史在这里成为一种现实的意识形态话语,它以其权威性确证着现实秩序的必然和合理,加强人们对曾经创造过历史奇迹的政治集团和信仰的信任和信心。近些年的“主旋律电影”如《开国大典》、《遵义会议》等,通过再现历史场景表达对辉煌历史和英雄人物的赞美,表现民族精神,这样的电影更多的是强调其政治性,成为了一种特殊的政治意识形态。

(二)影视作品对现实的反映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提出:“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民族现实一直以来都是最鲜活的题材,它来源于生活现实,很容易给观众带来心理上的接近性,使影视作品更加真实感人。电视剧《闯关东》反映了清末山东人背井离乡闯关东的历史现实,影片中虽然只是讲述了朱家的故事,但是这样的历史现实在当时是普遍存在的,朱家就是闯关东的一个缩影。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出国热潮”的出现,也出现了如《北京人在纽约》等反映中国人在美国生活的影片。这样的影片紧跟时代潮流,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往往更能使观众产生心理共鸣。

四、 民族精神情感的表达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影视作品所体现出来的精神是作品的灵魂所在,这要求创作者必须努力挖掘优秀民族精神,成为弘扬时代精神的主旋律。电视剧《长征》、《八路军》、《延安颂》等,集中表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舍生取义的爱国主义情怀。吴京的《战狼》通过讲述脱下军装的冷锋被卷入非洲战争,本可逃生的他主动承担起救援责任,最后为同胞而战的故事,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这部影片关照了民族情感,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国人“强国情绪高涨”,在“民族主义商业片”不多的条件下,适时地推出这部影片,使民族情感得到了极大地表达,受到了市场的欢迎。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四点并非独立的,而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影视民族化的影响是综合的、多方面的。影视创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运用必须结合时代需要,避免将传统文化搞得“不伦不类”。中国影视民族化之路任重而道远,需要更多文艺工作者立足传统,立足人民,努力创造出反映时代、展现优秀文化的精品力作。

参考文献:

[1]李少白.《影史榷略——电影历史及理论续集》[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35.

[2]高慧燃.《当代影视作品与中国传统文化》[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5.

[3]郦苏元等.《新中国电影50年》[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325.

猜你喜欢
民族化影视现实
江文也钢琴音乐民族化的创作实践研究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漫画:现实背后(下)
中国影视如何更好“走出去”
对中国影视独特的爱
服饰元素在油画创作中民族化意义的研究
影视
八十年代电影创作的民族化趋向
7 Sci—Fi Hacks That Are Now a Reality 当黑客技术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