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公共空间拓展研究

2018-07-12 11:05向文毅
运动 2018年15期
关键词:体育设施体育场馆全民

向文毅

(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社会化时代的到来,高效率、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现代人经常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因此,健身减压开始盛行。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全民健身工作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全民健身与人民追求幸福生活息息相关,政策与文件也相应发布。2014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将全民健身提升为国家战略和体育产业作为朝阳产业。2016年,国务院发布了《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再次讨论各方面适应所有人的重要性,并提出全民健身是方式方法,全民健康是目标,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是社会进步的标志。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健康大会上再次提及全民健康,将全民健康与全面富裕联系起来,倡导以健康为中心,完善健康教育体系,改善全民健康。这一系列政策及重要讲话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全民健身的发展。因此,本研究基于全民健身这个大背景,针对目前全民健身需求日益增长与城市公共空间不足之间的矛盾这一现状为主线,以问题为导向,提出拓展全民健身公共空间对策。

1 全民健身公共空间现状

1.1 供给严重不足,布局分配不合理

一方面,中国的公共空间供给严重短缺。据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13年12月31日,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46平方米,与10年前相比,体育场馆数量有所增加,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另一方面,表现在布局不合理,尤其是一些公共体育设施,地区分布不均,发展不平衡。在一些地区,体育场馆人满为患,资源稀缺,居民找不到合适的健身场所,选择在街头小巷、路边健身;在某些地区,体育场馆无人看管,资源浪费。

1.2 体育设施种类不全,人群差异考虑不周全

满足人们的需求是城市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建设的终极目标。由于缺乏空间行为需求指导,使得中国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的功能安排不合理 。首先,公共健身空间器械种类单一,与健身者年龄出现偏差,众多健身者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器械,加之功能比较单一,主要是活动身体,缺乏创新性,容易使受众对其失去新鲜感,进而对体育设施不感兴趣。其次,公共体育设施对性别差异的关注不够,服务内容不符合居民需求,需求导向不同,供需矛盾加剧。最后,服务设施不足。目前全民健身公共空间饮水、照明、遮雨、公测、停车场、自行车停靠等服务设施不足,给健身者选择健身带来一定的不便。

1.3 结构层次划分不全,资金投入比例不平衡,基层设施建设薄弱

首先,中国现有公共体育设施的划分不够合理,资本投入比例不均衡。大量资金投入大型体育中心的建设,而用于基层公共体育设施的投入相对偏少,而大型体育中心往往用来承办大型体育赛事,远离中心城区。在活动方面,大型体育场馆是不可或缺的,但它们的重点和使用仍局限在专业活动,为专业活动提供专业培训场所。由于大型体育场馆面积大,看台及体育设施占地空间较大,因其地理位置处在远郊地区,虽然交通便利,但在全民健身方面未充分发挥作用:第一,大型体育场馆一般不对外免费开放;第二,距离较远,居民不愿为一次健身而远行,一般遵循就近原则。因此,可达性不理想。其次,由于监管不到位,许多地方用于建设基层体育设施的资金被用于大型体育场馆。因此,社区可及性较好的体育设施基础薄弱,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最后,基层健身的公共空间划分不够详细,不同层次的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的服务人群和可达性存在差异。在相关文件中,北京和广州等特大城市通常将公共体育设施分为4个层次:城市、区、县、乡镇街道和社区居委会。作为一个大都市,4级城市的公共体育设施远远不足以为公众服务,范围偏大(步行时间约为16~20 min)。社区一级的公共体育设施目前是中国最弱的,但它正是为全民健身提供空间的最重要载体,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公共体育设施的整体服务效率。基层公共体育服务设施不完善、层次水平不完善,使得中国城市公共体育空间不构成 “金字塔”体系层次,影响设施的整体服务效能。

1.4 与城市化规划结合不充分,与其他类型城市空间整合度不够

全民健身公共空间拓展与城市化规划结合不充分,城市化建设过于注重追求美观,优化环境,在建设过程中往往缺乏注入体育元素,导致资源利用不够充分,闲置浪费现象经常出现,因而引发全民健身公共空间不足。

1.5 管理与维护不到位,冲突与纠纷难以避免

目前,随着共用自行车的推广与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自行车健身行列,但由于管理不到位,各种自行车及摩托车等小型车辆随意进入全民健身公共空间,乱停乱放的现象随处可见,占用公共空间,秩序混乱,给全民健身带来一定的困扰;监管与维护不到位,全民健身公共体育设施破坏严重,未及时修理,设施短缺,冲突与纠纷难以避免。

2 全民健身公共空间拓展策略

2.1 增加健身设施数量与合理布局相结合

全民健身公共空间规划时,平日健身群体数量应加以考虑,根据数量,配备设施 。增加城市公共体育设施数量,对于新社区,购进体育设施,供社区群众使用;对于旧社区,在原有体育设施基础上,增加其功能,提高设施利用率,适当地增强体育设施的可变性,根据需要,在不同时段设置不同的项目,拓展体育设施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全民健身公共空间不足状态,达到提高增量的效果。

扩大全民健身公共空间的最终目标是满足居民的健身需求,在不违背城市化规划和建设的前提下,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首先,根据城市居民的空间结构,根据人口密度确定布局。其次,考虑到居民使用体育设施的便利性,公共体育设施需靠近居民区,方便的位置增加了可访问性,必要时可通过设置停车场以增加适停性。最后,可以选择与其他公共设施形成聚类效果,如城市商业、文化娱乐等,形成公共活动中心,聚集人气,相互共赢,达到身心共建的效果。

2.2 增加体育设施种类,满足健身者多方面的需求,凸显其多样性

利用国家扶持全民健身的基金,购进齐全的体育设施,增加体育设施种类,在提供基本设施场地与器材时,增加其他健身活动种类,如引体向上架、篮球架、基础健身设施等,创造出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群体、不同兴趣爱好的人群的公共健身行为空间,凸显多样性,增加趣味性,强化健身、娱乐、休闲氛围。

2.3 社区等级结构层次细化,规划时与实践相结合

研究城市人类活动所占据的空间位置属于定位理论的研究范畴 。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钟泓揭示了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揭示了各种区位因素在地理空间发展中的作用 。1933年,克里斯泰勒(W. Christaller)提出中心地理论,根据中心理论提出了中心地位的概念、等级、中心性和服务范围,并将城市公共体育空间划分为若干层级 。但实际生活中,中心地理论假设并不存在,与城市规划不尽合理,因此,在拓展全民健身公共空间时,要实事求是,坚持从实践出发,充分考虑城市自然地理环境、实际人口分布及不同群体的实际需求。坚持公平、效率的原则,最大限度地为公众服务。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在不同要素之间也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层次,不同层次、地位和作用也表现出差异。目前的城市公共体育设施规划一般将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划分为4个等级,但不适合大城市。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重新细化结构层次,不同级别规划不一,体育设施配比不一。

2.4 与城市其他类型公共空间相互整合

在城市化的背景下,由于规划和建设的紧张趋势日益加剧,可用于建设体育设施的用地非常有限,其中大部分用于建设大型体育场馆,对居民健身需求旺盛的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更为紧张,尤其是在“工业”的一些大城市,健身空间与其他类型的空间的整合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拓展全民健身公共空间时,需密切与城市其他类型公共空间相结合,将其他类型公共空间中注入体育元素。例如,与城市社区绿化、公园相结合,引入相关体育基础设施,避开纯属美观设计原则;与学校体育空间结合,学校公共空间大,体育场馆多,设施齐全,城市规划时可以与高校联合,利用学校体育空间参加体育活动,为满足居民的健身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良好衔接;与文化场馆相结合,进行文化学习之际,实现健身,做到文体不分家,实现共赢;与道路、广场、水域等空间结合,打造全方位全民健身公共空间。

2.5 引进专业人才,加强公共空间管理与设施维护

政府部门发挥引导作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严格管理城市公共空间,同时市场发挥主导作用时,一切站在人民的角度,坚持以民为中心。例如,房产开发商应适度开发,为体育健身留有余地和空间,严格遵守法律要求 。同时,政府要引入专业管理人才,规范公共空间管理秩序,维护健身群体的利益。加强对辅助设施的管理与维护,及时修复和维护受损的公共设施,避免不必要的冲突与纠纷。

3 结 语

全国健身热潮与城市公共空间不足之间的矛盾已经出现,国家已将公共体育设施作为“十三五”期间体育领域的重点专项规划之一,但发展模式还有待创新与论证,全民健身作为一项国家战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进一步强化问题意识,改革创新,牢固树立新思想,把握新内涵,形成全民健身新时尚,为“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体育设施体育场馆全民
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研究
全民健身视域下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策略的探讨
全民·爱·阅读
政府购买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化解策略
比亚迪集团扶贫
我国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一场全民答题狂欢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
全民健身 参与快乐
探讨体育设施规划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