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美术学院 710000)
西方艺术史学家,美国艺术与科学研究院院士帕诺夫斯基(Erwin Panovsky,1892——1968),曾经说:“在探寻一件艺术作品的意义时,首先要寻找作品上面可以识别的记号,再寻找记号后面隐藏的含义。”他想说的意思是艺术品的真正想表达的内容不是直接描绘在画面上的表象的直接呈现,找出隐藏在其中的涵义才有意义。当人通过正常的叙述无法表达更为深刻的意思时候,隐喻的力量就体现了出来,追求更饱满的精神世界,是人类进化史的潜在原因。艺术试图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分析人的精神世界,绘画中隐喻社会的弊端或人们精神世界的荒原,然而又区别于抽象的不可见,隐喻如同寓言,在大家非常熟悉的生活中通过较为“熟悉的陌生”手段表现,相比直白的描绘,呈现出较为深刻的内涵。克莱门特•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1909-1994)说:“每一种思想和言说都充满了隐喻,在过去的时代就已经在发挥作用,并且把我们带到一个我们的语言在某种程度上已经预先构造好的世界中,我们对语言中预先的学习大部分都是在学习运用什么样的隐喻。”优秀的艺术家一般都具有优于常人的敏感,以其独特的视角观察我们非常熟悉的现实生活环境,绘画中的隐喻是人类情感表达的独特方式,是抽象的含蓄语言,胜过直白,犹如春风过面,初恋呢喃,小到个人情绪的发泄,大到社会问题的批判。
隐喻在中国绘画中,有较为明显的体现,“松竹梅兰”从古至今就是隐喻品德高尚的君子。古代绘画中还有一些作品是通过细节来隐喻,比如五代经典《韩熙载夜宴图》中,对韩熙载的描绘显著突出,在画面中反复出现,不管是正面还是侧面,动态还是静态,都描绘得精致生动,在众多人物中卓而不凡、气度超然,但脸上无一丝笑意,在欢乐的反衬下,暗喻了了他内心的抑郁和苦闷,以及对生活的失望,画家敏锐地发现了这些,并通过这种手法描绘了下来。借物言志也是绘画隐喻的一种手法,清初画家朱耷,因其是明皇族后裔,故而一生唾弃清廷。他的作品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写心意,如画鱼鸟虫兽等,皆以怪眼白翻,隐喻他本人藐视异族之气概,以及不妥协的孤傲,他的落款“八大山人”用连笔书之,远远望去似“哭之”或“笑之”,亦带有隐喻的味道,这与他一生或僧或道或儒,曲折的人生道路暗合。画家的职业决定了其环境相对单一,但是他们既要生活还要创作,有些历史条件下还要要得到上层建筑或大众的认可,更好地换取生活资料,不得不去委所以很多时候画家在受制于各种压力的情况下并不一定能直观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那么这时候绘画的隐喻给了画家既能含蓄的表达真实内心理念,又能迎合各阶层的需求。近代文革时期,当时政治氛围,虽限制了很多画家的创作空间,但是画家李可染《万山红遍》系列中通过截取毛泽东词“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来隐喻新中国的红色政权,“红色山水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产物,而李可染的这个系列极具代表性,也是其山水画的成名作,奠定了李可染在“红色山水画”的地位。
隐喻的手法在在西方绘画很早的时期也有运用,就比如苹果在绘画中隐喻男女之情或者性,其来源就是圣经中关于禁果的神话传说,而同理的延伸,维纳斯则自然就成了美 的象征,再比如说浪漫主义大师德洛克洛瓦的代表《自由引导人们》中那个高举旗帜的半裸女性就代表了自由。达芬奇善于通过一些小细节来暗喻,最具有代表的是在其《最后的晚餐》中没有直接描绘犹大收受贿赂与人策划谋害耶稣,而是通过其紧握钱袋的紧张表情来隐喻他就是叛徒,增强了画面的可读性。西班牙画家格列柯善于通过人物的肢体语言或者环境的设计在画面中隐喻,有人称他为“西班牙的心灵”,在其代表作《拉奥孔》中,这幅画本来取材于希腊神话,可是画家把背景设计成画家生活的托莱多城,他把神话悲剧与自己生活的环境结合在一起,隐喻画家那个时期在现实生活中郁郁不得志的苦闷,仿佛悲剧就发生在身边。故而,西班牙历史学家塞古埃斯评论格列柯的画说“不仅有艺术,而且有智慧”,我想他所说的智慧可能就是画家在画中隐喻的神秘魅力吧。再比如在普桑的《阿卡迪亚的牧人》。画面上三个牧人发现了一座墓碑,上刻文字:我曾经住在阿卡迪亚。牧民的表情不是难过而是好奇,只有旁边的象征永恒自然的仙女露出忧虑的神色,阿卡迪亚是乐土的象征,这是典型的暗喻型绘画,它暗喻生与死的规律,死亡无处不在,即使是神境乐土,但是死并不可怕,春去秋来生生不息,重要的是能领悟生命的真谛。
其实不单纯是古典绘画,抽象绘画也会用到隐喻的手法,法国艺术家伊夫•克莱因的在涂满近似群青色颜料的画布--"克莱因蓝",甚至这种色彩被正式命名为 "国际克莱因蓝"(International Klein Blue,简称IKB)。他认为最单纯的色彩才具有最强烈的心灵感受力。艺术家用蓝色本身隐喻着天空和海洋,象征着没有界限,这种蓝被史学界誉为一种理想之蓝、绝对之蓝,其绝对的单纯往往使人迷茫或者震惊。克莱因曾说:"表达这种感觉,不用解释,也无需语言,就能让心灵感知--我相信,这就是引导我画单色画的感觉。"
绘画的隐喻性重在没有那么直白,画面的不明了性使不同的观者群体能有各自不同的视觉美感。纵观历史,经典的绘画作品都是画家赋予其灵魂的作品,画家通过绘画的表象(比如形象、色彩、构图等等)把自己的世界观、审美观、价值观暗镶其中。隐喻能够很好地辅助绘画形而上的理念。能带给观众智慧的启迪和情感的共鸣,使绘画行为不再是机械式的模仿。隐喻一定要结合自己的真情实感以及深刻认识自己所处的时代环境,隐喻才能恰如其氛,也才能更好地把这种手法的魅力展现出来。
[1]贡布里希著.《艺术的故事》.三联书店出版,1999年11月第1版.
[2]保罗•利科著.《活的隐喻》.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