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音乐剧在中国的发展趋向

2018-07-12 15:31胡鑫玥贵州大学550000
大众文艺 2018年5期
关键词:音乐剧创作艺术

胡鑫玥 (贵州大学 550000)

引言

这些年来,我国的戏剧表演中也能看到音乐剧元素的加入。其中有些是我们的艺术家自创的,当然也不乏从欧美作品借鉴来的,剧目还是由外国剧团演出的。包括由舞台剧改编而来的音乐剧《指环王》(The Lord of the rings),享誉国内外在上海公演的著名作品《猫》,还有曾经出现在我国春晚舞台上的剧目《不见不散》,很多音乐剧都给我们带来了一场场视听盛宴。通过这些我们可以看到音乐剧正以蓄势待发的精神努力向前,准备给我们带来更多精神和灵魂上的碰撞。但对于我国音乐剧的现状以及发展方向仍然是需要我们深思的,毕竟音乐剧在中国还没有像发达国家那样普及。本文通过对音乐剧发展历史的的探究和讨论,希望可以从中吸取到一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一、音乐剧的产生与发展

1.音乐剧的起源

音乐剧于19世纪末起源于英国,以古典轻歌剧、喜剧的形式在欧洲大陆盛行一时,以喜剧和滑稽剧的形式红遍伦敦大街小巷。1892年,音乐滑稽剧《城里》登陆伦敦大剧院并大获成功,获得了一大批观众的喜欢。次年,音乐喜剧《快乐姑娘》在该剧场的成功上演又一次展现了音乐剧的独特魅力。当时该剧院的经理人乔治·爱德华兹乘胜追击,先后推出《店员夕的良》(1 891年)、《马戏姑娘》(1894年)和《私粼占娘》(1 898年)等一系列连续上演一年以上的剧目,其中《艺妓》这部作品更是创下演出两年之久的纪录,为音乐剧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爱德华兹推出的这些剧目当时被称作滑稽歌剧(或称喜歌剧),后来全部归为音乐剧。 随着一部部剧目成功落幕,音乐剧在英国及其殖民地运作地红红火火,在这股势头的影响下,音乐剧适时走出国门登陆北美大陆,从而开启了美国音乐剧的旅程。著名作曲家科恩是美国音乐剧的创始人,其远赴英国学习音乐剧,并活学活用将所学经验巧妙融合在自己创作的音乐剧中,创作了一些脍炙人口的美式音乐剧。与此同时,由于缺乏创新和大众的审美疲劳,英国音乐剧的口碑开始下滑,而吸取了英国音乐剧精华,又融入了美国本土艺术特征的美国的音乐剧则拔地崛起,并将音乐剧推广为20世纪的全球艺术。据史料记载,美国第一部音乐剧为被称作百老汇音乐剧事业“五杰”之一的查罗姆·克恩(Jerome Kem)作曲的《来自犹州的姑娘》(The Gril From Utah),于1914年进行公演。自此,美国音乐剧开始了新的篇章,经历了两个主要的发展时期:早期(至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美国音乐剧因为缺乏创新,选材不当,表演粗俗等原因,走了一段下坡路,失去了一些观众;后期(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 美国音乐剧达到了高峰,连续推出了《悲惨世界》、《猫》、《日落林荫大道》等一系列广受欢迎的优秀作品,让我们看到了音乐剧的希望,同时更加相信只要创作观众喜闻乐见的作品,音乐剧总会被更多的观众接受。

2.音乐剧的本义与特征

回顾音乐剧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总结音乐剧的定义,音乐剧是一种集戏剧、音乐、歌舞为一体的艺术形式,表演风趣幽默,喜剧效果明显,再配上通俗易懂的音乐,广受大众欢迎。音乐剧的特征可以总结为大众性、娱乐性、商业性和综合性。首先,大众性指的是它的观众,不管是在选材,还是歌舞的设置等方面,都要兼顾各式各样观众的喜好,既要接地气,又不能失高雅,如何做到恰到好处吸引更多观众显得尤为重要。其次,娱乐性是它的主要特征,是它赢得观众的必要手段,音乐剧能让观众轻松、愉悦从而获得身心放松,忘却闲杂琐事带来的烦恼,毕竟音乐剧在我国还属于高端消费,观众当然能从中受益才愿意走进剧场。再次,商业性指的是它的经营运作方式,音乐剧能发展到如今的规模,离不开优秀的商业化操作,毕竟音乐剧创作的初衷是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取得商业上的成功,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简而言之,取得商业上票房的大卖是音乐剧的最初目标,更是最终目标。最后,综合性指的是它的构成,音乐剧是音乐、舞蹈和表演的有机结合,不管是演出还是表演中,都综合了各种艺术形式和风格,而且其中涉及的舞台、布景、音乐和题材等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很多,综合性很强,需要强大的团队支持。

3.音乐剧在中国发展的基本条件

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和广泛流传都是需要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完成,音乐剧的发展同样遵循这样的规律。它产生并盛行于经济比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些国家群众的生活水平较高,而且喜剧和歌剧等艺术形式已经有了一定的群众基础。同样,音乐剧要在中国求发展,当然也要适合中国国情。换言之,和平的政局和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造就了今天的音乐剧。中国人愿意接受这门艺术,首先取决于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日益富裕的生活,如果连穿暖吃饱这些基本需求都没办法满足,何谈娱乐活动。富裕的生活让人们更愿意参与到音乐剧等艺术活动中来。其次,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人们想从繁杂的事物中解脱出来,需要这些艺术形式的存在。最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进一步解放了思想,对外来文化的流入有了更宽容的态度,为音乐剧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另外,中国的传统艺术戏曲与音乐剧有着异曲同工的功效,京剧、评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各种曲种为音乐剧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两种艺术应该可以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带给观众更多的精彩。

二、中国音乐剧发展的两大趋向

音乐剧的快速发展,尤其是音乐剧进入中国市场后,这一艺术形式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很多艺术家都想通过创作大众喜欢的音乐剧来赢得更多的观众,在实现自己的艺术价值的同时,获得更多的利润和认可。但是对于中国音乐剧的发展方向,众说纷纭,笔者认为民族化与市场化是中国音乐剧发展的两大基本趋向。

l.中国音乐剧发展的民族化

任何的艺术形式想扎根于某一国家,都必须与其民族特点相联系。就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样,只有适合中国国情,才会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外来的艺术形式更是如此,必须考虑中国社会的现状才有可能谈发展。音乐剧登陆中国,尽管其在一定意义上属于完全的舶来品,在进入市场初期,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吸取经验,引入西方经典的音乐剧是我们的必经之路。但是,如果音乐剧想长期在中国发展,就必须结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走逐步本土化的道路。名著《猫》在上海大剧院展演时,采取的是与外资共同合作的方式,尽管双方都希望此剧可以最大限度的本土化,由我国的演员结合中国特色自己来演,而外方只需提供指导和收取版权税,但是本土化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其中涉及到太多的问题需要协调和解决,更需要长时间的磨合和训练,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其中最重要的是怎样创作能让这部剧具有中国特色。近年来,音乐剧在中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由于缺乏成熟的配套环境和完善的运行机制,中国音乐剧的发展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尤其在本土音乐剧的创作上没有大的突破。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最终我们需要做的还是创作本土剧目,让音乐剧中国化、民族化。纵观音乐剧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得到关于本土化更多的经验。经典名作百老汇虽然产生于英国,但是很多人都误以为其属于美国,这是因为美国人将其引入后进行了重新创作,融入了具有美国特色的多种元素,充分展现了美国的民族特征。所以,我们更要吸取这些宝贵的经验,将我们的民族性格和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合在音乐剧中,创作属于中国自己的音乐剧,让音乐剧在中国落地生根,更好地发展下去。

2.中国音乐剧发展的市场化

音乐剧想要广泛传播并被大众接受,除了要内部整合,加快本土化、民族化的创作进程之外,更需要适应外部的市场,建立成熟、规范的宣传运作模式,才能在艺术造诣和商业利润等方面创造新的成绩。所以市场化是音乐剧在中国发展的必经之路。音乐剧能存在并保持可持续的发展形势一部分原因取决于市场,使其可以不断地创新。但是市场化也犹如一把双刃剑,在给予利益的前提下也在前进的道路上布满荆棘。首先,在市场化的过程中我们要面临的是如何创新观念发展音乐剧,而不是依然固守陈规,靠政府扶持来维系生存。在国家大力倡导发展文化产业的大好形势下,抓住机遇,改变观念,不断创新,推动音乐剧在中国的快速发展。第二是要正确认识生产和消费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消费能刺激人们产生新的需要,引导生产不断调整,促进生产向有生命、有价值的方向发展;而另一方面,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刺激消费的同时制约消费。在中国音乐剧的发展历程中,我们要更好地利用这一辩证关系,不断提高生产,促进消费,逐渐让剧场消费成为习惯。人们对新事物的接受都要有一个过程,有时甚至需要漫长的时间,所以我们不能过高估计中国音乐剧的未来市场,但是我们仍坚信若干年后音乐剧会在中国市场上占领一席之地,受到越来越多中国人的喜欢。第三要有一套完善的运行机制,保证在任何外部环境变化的情况下,音乐剧都可以高质量的顺利完成,哪怕是经历了多年的历史变迁亦或是场地和演员换了一茬又一茬,都能保持当年的演出风格,这种机制即“制作人”制,所有的创作和表演人员都必须无条件的服从于制作人的管理。著名音乐剧《猫》在全球各地展演给我们的感觉似乎没有什么不同,那是因为其制作人对场景布置和舞台设计等方面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哪怕是牙膏、收音机这些小物件都必须严格按照比例摆放,这才造就了这部名著。同样,根据名著改变的音乐剧《悲惨世界》在世界各地巡演时,也尽量保持了其在伦敦首演时的风格,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第四是要以成熟的商业化运营手段来实现音乐剧利润最大化。从创作、布景到登台演出这过程中所有的努力最后都体现在票房价值上,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保证的是每一部新剧在推出开始,就要做好常年巡演的各项准备,当然这需要台前幕后所有演职人员不断的突破自我,才能取得音乐剧的阶段性胜利。在音乐剧的推广过程中,我们不难找到优秀的宣传运作团队,当音乐剧《猫》在上海大剧院演出时,他们的团队就采取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战略,比如请演员以剧中形象和购票的观众互动,送一些关于剧目的纪念品等方式,迎来了观众购票的小高潮,仅用了一天时间就卖出六千多张票,可见营销手段的重要性。

总而言之,民族化和市场化是中国音乐剧发展的重要环节,只有不遗余力地朝着民族化和市场化这两个目标努力,并在发展进程中协调好两者的关系,才能创作出更多有中国特色的音乐剧作品,才能让音乐剧在中国落地生根,让音乐剧深深地烙上中国制造的印记,进而使中国音乐剧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经过百余年的发展,音乐剧已经成为一种深受大众喜欢的艺术形式。本文通过对音乐剧发展历史的简要回顾,论述了其在中国发展的基本条件及可能性,并进一步提出“民族化与市场化是中国音乐剧发展的两大基本趋向”的观点。

参考文献:

[1]ZHU YAN(朱艳). 音乐剧《西贡小姐》创作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

[2]王志英. 走进音乐剧角色的内心[D].河北师范大学,2012.

[3]张庆娜. 全球化语境下音乐剧在中国的本土化探析[D].复旦大学,2008.

[4] 张志文. 欧美音乐剧的艺术特征——兼论中国音乐剧人文精神缺失[J]. 艺海,2012(06):41-43.

猜你喜欢
音乐剧创作艺术
《一墙之隔》创作谈
纸的艺术
近期国内歌剧/音乐剧演出预告
音乐剧新闻
音乐剧新闻
近期国内歌剧/ 音乐剧演出预告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创作随笔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