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元量诗史特征探析

2018-07-12 15:31严楚乔江苏师范大学221116
大众文艺 2018年5期
关键词:诗史宫女湖州

严楚乔 (江苏师范大学 221116)

汪元量本是南宋宫廷琴师,元破临安后随三宫北上,痛苦的经历使他摆脱了宫廷琴师的狭窄,以饱蘸情感之笔记录了南宋末年的动荡流离,其诗遂具有“诗史”特征。清钱谦益《书汪水云集后》也说:“记国亡北徙之事,周详恻怆,可谓诗史。”1可见,“诗史”已成为人们对汪元量诗歌的定评,研究汪元量的文章虽多,但对其“诗史”的内涵与特质尚有待进一步论述,本文以汪元量诗歌集《水云集》2为研究对象,拟对其“诗史”特征作具体深入地探析,以揭示其诗歌的价值。

一、时代风云与个人命运的见证

汪元量《水云集》共有474首诗歌,其诗是时代风云与个人命运的见证,据笔者统计大致可分为对奸相贾似道的揭露;对如孙虎臣之类无能将领的批判;对文天祥之辈的同情与歌颂;对宫女情状的纪录;对个人命运的纠结。前三点时人多有论述,笔者拟从后两点进行阐释。

(一)如实记录宫女乱世中的生活状态。当元世祖忽必烈勒令三宫北上之时,除了太皇太后谢道清、王昭仪等上层外,其余大多是宫女,因而她们受到了汪元量的关注。其诗写宫女的主要有以下两类。

1.对三宫北上途中宫女情状的记录。这主要集中在组诗《醉歌》和组诗《湖州歌》中,而在这些诗中,尤其多次写到的是宫女思念故国的眼泪。比如:

宫娥抱膝船窗坐,红泪千行湿秀衣。(《湖州歌》其十六)

宫女垂头空作恶,暗抛珠泪落船头。(《湖州歌》其二十八)

六宫宫女泪涟涟,事主谁知不尽年。(《醉歌》其四)

这些宫女要么忧愁倚窗而坐,要么伤心垂头,怀念过往,尤其是南宋时“平民出身的后妃数量又高于北宋……(而)选取宫女时对女孩的生理条件有严格的规定……司马光认为应该选十二三岁以下的女子3”,她们费心进宫,唯愿临幸,最终却国破家亡,只能以泪洗面。又或者一些宫女“风雨凄凄能自遣,三三五五坐弹棋。”(《湖州歌》其十五) 。汪元量寥寥几笔就勾勒出宫女北上途中的情状。而另有一些宫女“不堪北行之辱,投水自尽,殉节者数百人”4,则大致属于汪诗中“犹唱宣和御制词”一类了。

2.对北上后宫女悲惨命运的同情。汪元量诗中写北上后宫女命运的诗仅有两首,而且讲了同一件事:“其余宫女千余个,分嫁幽州老斫轮。”(《湖州歌》其八十二)“分配老斫轮,强颜相追随……已恨听者少,更伤知音稀……可怜薄命身,万里荣华哀。”(《亡宋宫人分嫁北匠》),即宫女们被嫁给了北地的工匠。这是马背上诞生的“取天下了呵,各分土地,共享富贵5”游牧文化的然而对于这些既亡了国而又二度失身的宫女来说,却是何其残忍。 何况本来都是在同一个宫中的好姐妹,如今却要各自散落天涯,而对于故国只能“寄曲宣余悲”了,无怪乎汪元量对此深有感触,作诗以纪之了。

(二)纠结个人命运的何去何从。汪元量的诗史,在笔者看来,不仅体现在他对国家、对别人命运的关注上,也体现在他对自己命运的纠结中,因为宋亡后汪元量是南宋士人的一个缩影,代表着南宋士人在亡国后的一个选择。碰到亡国,汪元量友人中杀身成仁者有文天祥,归隐明志者有林石田,皆可称颂。但汪元量选择了俯首称臣,表面来看成了罪人,但实际上这其中有他对个人命运的深深纠结。

1.北上之初内心的纠结。北上之初他在《别杨驸马》一诗中说:“南八男儿如此,杀身方是英雄”,送友亦抒怀,颇有杀身成仁的决心;而他在《读史》中说“饿死首阳二子,偷生商岭四翁。”又有归隐而不侍新朝之志。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随三宫北上,想来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个人情感。因为他作为琴师与谢太后和王昭仪等人亲近而不忍离别之故,比如王作过《秋夜寄水月水云二昆玉》,汪作过《秋日酬王昭仪》、《幽州秋日听王昭仪琴》,而且他们共同“教导幼主……又以琴瑟相知……西行大漠时同甘共苦……”6,可见他们友谊深长,因此北上时汪元量难以说服自己离开宫廷。二是臣子之心。“汪元量出生在一个琴而儒的书香门第,有着良好的诗文艺术的教育环境。”6加之他生于“以理学复古帝王之治者,考论匡直辅翼之功……庙号曰理”7的理宗时,因而他内心潜移默化有一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观念,这也促使他北上侍奉自己的主子。因此,北上时汪的最终选择不失为宋末元初选择北上士人的一个代表。

2.到大都后内心的纠结。到大都后,汪元量对于自己的命运,同样显出侍奉元朝与洁身自好、心存故国的纠结。一方面是他“九流艺术亦沾恩”(《湖州歌》其八十),得到了忽必烈的欣赏,并先后担任了翰林和降香。之后仕途不顺时,他有一首《自笑》诗云:“俗子执鞭亦贵,书生无用分明”,感慨自己身为儒生,地位低下,且当时有“一官而吏,三僧四道……九儒十丐”8(《心史》之《大义事略》)之说。另一方面其《幽州送景僧录归钱塘》则云“到家定有秋光在,报答黄花满故园”,在《潼关》诗中又有“事去空垂悲国泪,愁来莫上望乡台”,则流露出其对故国的深深思念。足见其内心的纠结。但从谢道清、王昭仪相继去世,全太后出家为尼后,汪元量以黄冠道士的身份乞求南归可以看出,他最终是爱国的。但笔者认为,他的南归也同样存在:由于仕途不得意,并且亲近的人都已死亡,已没有了寄托,因而南归的情况,否则他怎么会作《自笑》和《夷山醉歌》这样的作品呢?今天由于历史的局限,史料的缺乏,对此已不能做出准确判断,故两者皆有可能。然而不管如何,汪元量作为一代“诗史”,他这种内心的纠结实际上也是宋末元初士人内心纠结的一个缩影。

二、诗的形象性与历史的客观性之融合

汪元量的诗被称为诗史,一方面如前文所述,是因为他用诗歌记录了当时的历史,另一方面是因为他的诗歌具有一定的审美特征,而这又反过来令诗歌之“史”更生动鲜活。

第一,诗歌人物具有典型性。正如童庆炳的《文学理论教程》在谈论到文学典型时说到“‘特征’是生活的一个凝聚点,现象和本质在这里相连,个别与一般在这里重合……只要能准确地捕捉到这个凝聚点,加以强化、扩大和生发,就可能成功地塑造出典型来。”9也就是说人物典型应当具有一种“特征”,这种特征既使得人物很形象生动,又能反映出社会生活的本质方面,是两者的凝聚、结合。纵观汪元量的诗作,他就很善于塑造人物典型,例如对于软弱投降的太皇太后谢道清,她牢牢抓住谢道清签投降书的这一瞬间,“臣妾签名谢道清”(《醉歌》其五)“夜来闻大母,已自纳降笺”(《和徐雪江即事》),对这一瞬间只是客观的记录,但读者脑海中却会不自觉地浮现出一个衣着雍容华贵的太皇太后却怯弱地、卑躬屈膝地签署投降书的场景,从而引起读者对这一小举动背后所蕴含的宫廷腐败、宋朝亡国原因的思考。

第二,诗歌采用联章体组诗。联章体组诗具有容量大、叙事性强的特点,如果仅仅采用普通的五绝、五律、七绝、七律等简短的诗歌形式,那么由于容量的有限,仅仅只能反映历史的一个瞬间、一个片段,而采用联章体组诗的形式则利于反映历史的一个整体。

据《全元诗》,汪存诗四百七十四首,其中联章体组诗有《居拟苏武》、《月夜拟李陵诗传》、《醉歌》等,共一百九十五首,占全诗的百分之四十还多,可见汪元量很重视联章体诗歌的创作。联章体组诗分为“总分式、蝉联式、并列式、线索式”10,在反映历史方面笔者认为“线索式”是最为精当的,而《醉歌》、《湖州歌》、《越州歌》恰恰都是“线索式”的。并列式的《杭州杂诗和林石田》二十三首,每首诗间并无必然联系,因而虽是组诗,却显得支离破碎。而好的组诗应当是“意思错综,章法连贯,分之则为一章,合之统为一章”。11,既独立而又浑融的,“线索式”的《湖州歌》、《越州歌》、《醉歌》恰是如此。具体来讲,以《湖州歌》九十八首为例:

丙子正月十有三,挝鞞伐鼓下江南。皋亭山上青烟起,宰执相看似醉酣。(其一)

十数年来国事乖,大臣无计逐时挨。三宫今日燕山去,春草萋萋上玉阶。(其七)

满朝宰相出通州,迎接三宫宴不休。六十里天围锦帐,素车白马月中游。(其六十八)

杭州万里通幽州,百咏歌成意未休。燕玉偶然通一笑,歌喉宛转作吴讴。(其九十八)

笔者上面所举四首,可说是四个关节点,读者可以看出一条清晰的脉络,其一是写德祐二年正月十三元军陈师临皋亭;其七是写三宫北上之初;其六十八是写三宫到达大都;其九十八是些滞留在大都后对故国的思念之情。这九十八首诗拆开来看,每一首专咏一事,是独立的个体;合起来看,则构成了一个浑融的整体,将宋末三宫北上的前因、过程、结果都淋漓尽致、详尽细致的表现了出来,从而具有震荡人心、感人肺腑的效果。

三、“诗史”特征形成原因

文学作品的创造往往是无意与有意相结合的结果,正如童庆炳的《文学理论教程》中所言:“无意识不是一种异在力量,它和意识共存于同一文学创作过程之中。”12一切创作都应该是作家自觉的创作,也应该受到一些诸如时代背景、个人际遇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汪元量之所以成为记录宋末元初乱离时代的“诗史”,也是无意与有意催生的产物。

从无意的角度来讲,汪元量的“诗史”特征是由他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际遇决定的。 从时代背景来讲,南宋偏安一隅,几次北伐失利,奸相频出,到了理宗(1224-1264)、度宗(1264-1274)两朝,更有贾似道祸国殃民。及至度宗仙去,幼年恭帝即位第二年,元人趁虚而入,宋被元灭,屈辱投降。这样的政治生态无疑对汪元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从个人际遇来讲,汪元量自幼生活在一个琴而儒的家庭,接受的是儒家以“仁爱”为主的思想观念。他早期在宫中是“王母窗前窥面日,太真膝上画眉时。李吟山《赠汪水云》”的宫廷琴师,及至元召宋三宫北上,汪元量才拿起如椽巨笔写起诗歌,他“杭州万里到幽州”,后来又被迫迁往过上都,也担任过元朝降香祭祀,最终以黄冠南归、游历。这一生的际遇开阔了他的眼界,丰富了他的诗歌内容,使之成为一代“诗史”。

从有意的角度来讲,这也是汪元量主动学习杜甫的结果。他曾经多次在诗歌中明确地表达了对杜甫诗歌的喜爱与欣赏,如《草地寒甚毡中读杜诗》中说:“少年读杜诗,颇厌其枯槁。斯时熟读之,始知句句好”,可见他在少年时即已熟读杜诗,只是并未认识到杜诗的好处,等到国破家亡之后,他才真正体味到杜诗的妙处。再如他在《杭州杂诗和林石田》其一中说“近法秦州体,篇篇妙入神”,此处的秦州体是指杜甫唐肃宗乾元二年(559)年寓居秦州时所作的约摸一百多首诗歌,主要记载山川风物,反映时局动乱,描写民间疾苦,这与汪元量的诗歌内容明显相同。另外,汪元量还以杜甫著名诗篇《北征》为名创作了一首诗歌,由此可见杜甫诗歌是汪元量主动着力模仿学习的对象,正如学者所论“从汪元量《北征》、《吴山》、《杭州杂诗和林石田》二十三首、《忠武侯庙》、《闻父老说兵》、《寄李鹤田》诸诗里,我们可以明显地发现元量宗杜的痕迹。”13

汪元量作为宋末元初重要的爱国诗人,以用诗歌记录历史而获得了“诗史”的美称。后世之人在欣赏他诗歌的语言美、凝练美的同时,更是从中看到了奸臣、良将、宫女、士人等等在宋元易代之际的生活状态。他的这种关注生命、关注时代的精神是值得感佩的!

注释:

1.孔凡礼.《增订湖山类稿》.中华书局,1984年版.p188.

2.杨镰主编.《全元诗》.中华书局,2013年版.p2-p75.

3.张迅谨.《宋代宫女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p8.

4.闫雪莹.《亡宋北解流人诗文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12月.p50.

5.元官修.《元典章》.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版.

6.陆琼.《汪元量生平及其交游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p53.p1.

7.脱脱.《宋史》.中华书局,2011年版.p319.

8.转刘嘉伟.《元代多族士人圈的文学活动与元诗风貌》.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p22.

9.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p209.

10.吴晟.《联章: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言说形式》,《文学前沿》,2005年9月.p218.

11.清杨昌际.《清诗话续编·国朝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p1703.

12.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p137

13.黄去非.《汪元量诗略论》.《常德师范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4月.p26.

猜你喜欢
诗史宫女湖州
明代湖州“丝绸之府”的形成缘由
唐朝宫女老后怎么办
杜甫《北征》诗中“赋”手法的特色
论晚清史词的“词史”特质
湖州出土郡国五铢钱
唐玄宗年间宫女游艺考
湖州练市小学
农村题材小说与马烽的“诗史”追求
清朝宫女睡觉不能仰面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