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破解命题密码,秒杀高考选择题

2018-07-11 07:27孙双武
求学·文科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史实真题解题技巧

孙双武

高考历史选择题大多通过创设新情境,设置一定的“陷阱”,要求考生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运用相关知识对有效信息进行全面、准确、合理的解读,辨别史实,寻求历史事件的本质。而考生要学会破解命题的密码,才能避免掉入“陷阱”。那么,高考历史选择题中都暗藏着什么密码呢?

一、代词限制

高考历史选择题的题目一般会通过“这”“此” “其”“该”等代词来限制答案的范围,考生如果偏离范围,就容易掉入“陷阱”。

解题技巧:紧扣“限制”析全文,无关信息惑粗人;获取信息排干扰,合题才选不费神。

【真题示例】

(2017·全国Ⅰ卷35)1976 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1999 年,八国集团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从这一历程可看出( )

A.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

B.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

C.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

D.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

解析:此题要求考生从“这一历程”的角度,对材料和选项进行合理解读。材料反映了国际经济合作论坛从七国集团到八国集团,再到二十国集团的发展历程,体现了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不公正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故A项正确;“这一历程”未全面反映经济全球化的特征,故排除B项;材料也没有反映非洲国家进入二十国集团,故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不是区域集团,而是跨区域的多国集团,故排除D项。

答案:A

二、时空限制

除代词限制外,高考历史选择题的题目还会通过“当时”“当地”“在××时期”“在××地方”等词句限制正确答案,从而使正确选项更加隐蔽。

解题技巧:把握时空定方向,由此去除无关项;贴切题意才选择,模糊表述均排除。

【真题示例】

(2017·全国Ⅱ卷32)在梭伦改革之后的雅典,有的执政官是未经正当选举上台的,被称为僭主。他们一般出身贵族,政绩斐然,重视平民利益,但最终受到流放等惩罚。这种现象表明,在当时的雅典( )

A.贵族垄断国家政权

B.政治生活缺乏法制基础

C.平民没有政治权利

D.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

解析:本题除了代词限制“这种现象”,还增加了时空限制“当时的雅典”,考生要立足当时雅典的社会背景来解答此题。材料反映了僭主虽然大多出身贵族,但最终被流放的事实,表明当时贵族并没有垄断国家政权,故A项错误;梭伦改革中,设置拥有立法权的最高权力机关公民大会和司法机关陪审法庭用以监督司法活动,故B项中“缺乏法制基础”的表述亦不正确;当时雅典的平民能够通过公民大会流放僭主,表明平民获得了部分政治权利,故C项是绝对性表述,可排除;当时雅典對僭主政治的惩罚反映了民主政治日益成为社会的价值追求,故D项正确。

答案:D

三、扩大价值

有些选项的表述会扩大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价值,这类选项一般是错误的。

解题技巧:材料信息是基本,结论客观求公正;实事求是才最好,夸大其词需谨慎。

【真题示例】

(2017·全国Ⅲ卷27)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 )

A.史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的

B.同一史实会有不同的历史记载

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地再现史实

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史实

解析: A项中的“都是”实际上就是扩大了历史事件的价值,过于绝对化,故排除;由于史学观、时代观、价值观的影响,同一史实会有不同的历史记载,故B项正确;有的历史叙述可以客观准确地再现史实,故C项表述错误;综合多种历史叙述,也不一定能够确认史实,还需要多种证据支撑,故D项也夸大了“历史叙述”的作用,因此也是错误的。

答案:B

四、局部解读

有的选项只是对材料的局部解读,这容易使粗心的考生上当,落入命题者预设的“陷阱”中。

解题技巧:以偏概全设干扰,全部信息却缺少;如果选项是局部,直接排除莫犹豫。

【真题示例】

(2017年4月·浙江省选考12)20世纪初叶,上海市教育局制作歌词分发各界传唱,其中有“神州大陆天产多,手工品真坚固,佛山雕刻……江浙丝罗,价廉物美,远胜洋货。提倡改良莫差过,凡事均需切实做”。歌词意在( )

A.提倡国货,抵制洋货

B.倡导教育救国须从实业做起

C.希望民族产业改进提高

D.说明沿海地区国货优于洋货

解析:材料反映了我国20世纪初叶国货丰富,远胜洋货,但仍然需要改良的史实。但材料只反映了“提倡国货”的内容,没有提到“抵制洋货”,故A项错误;B项中的“教育救国须从实业做起”只是反映了材料后半部分“凡事均需切实做”的内容,材料中无“教育救国”的内容,属于“局部解读”,故错误;C项与材料的本意密切相关,故正确;D项与材料中的“佛山”“江浙”等信息相一致,但没有反映“提倡改良莫差过”等信息,也属于“局部解读”,故错误。

答案:C

五、绝对表述

高考历史选择题一般都有绝对表述选项的设计,表述中一般有绝对性的副词,如“最”“完全”“定”等。

解题技巧:选项绝对基本错,“最”“全”“已”“始”比较多;“改变”“彻底”不靠谱,“根本”“都”“不”太过火。

【真题示例】

(2016·全国Ⅰ卷 2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解析:此题中的A项“已完成”是绝对表述,不符合史实;D项中的“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也说得比较绝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封建集权制度是导致甲午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故B项错误;甲午战争之前的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国的军事近代化水平,清政府还拥有当时亚洲最强大的海军,说明清朝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故C项正确。

答案:C

六、“正确无关”

有的选项在表述上符合史实,本身是正确的,但与题意无关,所以也是错误选项。

解题技巧:说法正确要辨析,不合材料属离题;虽然合理也排除,由此可得正确项。

【真题示例】

(2016·全国Ⅱ卷30)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政府高层解释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这反映了此时期( )

A.政府试图缓解民族工业困境

B.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制

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

D.政府在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加强

解析: A项是对材料的误读,国民政府接办日伪纺织企业,其目的是增强政府对企业的管理力度,而不是试图缓解民族工业困境;B项表述本身没有什么问题,但材料只反映了日伪纺织企业,没有全面反映全国的轻纺工业,故B项错误;C项的表述也是正确的,但与题中材料“日伪纺织企业”无关,故错误;D项反映了国民政府接办日伪纺织企业的实质,符合史实和题意,故正确。

答案:D

七、“陌生误导”

在高考历史选择题中,有一些选项看起来都是陌生的,与教材的表述有所出入,但似乎也没有错误,使考生难辨是非。这类题我们称为“陌生误导”。

解题技巧:陌生叙述最离谱,概念模糊真辛苦;其实往往是误导,对比所学就清楚。

【真题示例】

(2017·北京文综15)猜谜语是民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下表所列谜语出现于晚清,其内容( )

谜面 谜底

生涯在镜中 照相处

海军 浜

成汤国旗 商标

为他人作寄书邮 达尔文

唐顺宗传位太子 立宪

A.折射出民众接触的西方文化元素趋于多样

B.表明了西方文化的影響仅停留在器物层面

C.反映了中国古典文化受到广大民众的冷落

D.可佐证全盘西化观念盛行于大众日常生活

解析:材料中,“照相处”“浜”“商标”“达尔文”“立宪”等谜底,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角度体现当时民众接触到西方文化的多元,故A项正确;西方文化已经影响到政治的“立宪”层面,故B项中的“仅停留在器物层面”不符合题意,属于“陌生误导”,故排除;当时国人虽然接触到了多元的西方文化,但“成汤国旗”“唐顺宗传位太子”仍然是中国古典文化的内容,故C项的表述虽然新颖,让人难以判断,但其实错解了题意,属于“陌生误导”,故错误;D项中“全盘西化”“盛行”均属于绝对表述,夸大了历史事件的作用,因此是错误的。

答案:A

八、逻辑错误

高考选择题经常考查考生逻辑分析、推理的能力,设计一些似是而非的选项,形成逻辑错误,使考生容易掉入“陷阱”。

解题技巧:初看合理要谨慎,似是而非有玄机;若用逻辑去衡量,夸大缩小不合题。

【真题示例】

(2017·全国Ⅱ卷 24)下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解析:本题通过地图材料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的经商贸易,都是局部短途的商贸活动,其范围非常狭窄,说明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故A项正确;战国时期,诸侯国为赢得争霸战争的胜利,不约而同地重视发展社会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相互交流与发展,但并不是说争霸战争能够促进经济交往,故B项表述属于逻辑错误;交通条件对地方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但不是“决定”作用,因此C项属于绝对表述,是错误的;战国时期,城市规模的确有所扩大,有利于商业繁荣,但通过图片材料无法获得这一信息,故D项属于“正确无关”选项,也是错误的。

答案:A

九、时政介入

为体现历史学科“资政教化”“学以致用”“以史为鉴”的社会功能,高考选择题也会选取时政热点材料入题,以增强试题的时代性、学科性特征。

解题技巧:时政入题虽热门,落点教材是题魂;立足基础细考量,客观结论是本真。

【真题示例】

(2017·全国 Ⅱ 卷 31)1977 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 27.3 万人,至 1988 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 206 万人,2001 年增长至 719 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 )

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

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

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

解析:本题通过引用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时政热点问题,考查考生对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理解和认知。A项的“得到了解决”和B项的“实现了”都是绝对表述,扩大了历史事件的作用,故排除;我国高等教育多元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结合,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故C项正确;我国高等教育虽然发展迅速,但与“普及”还有相当的距离,故D项是绝对表述,因此是错误的。

答案:C

十、主题偏移

高考历史选择题某些选项的表述往往会偏离主题、与材料本意有所偏差,考生如不注意鉴别,就会容易掉入“陷阱”。

解题技巧:远离本意主题偏,揭示内涵才正确;环顾左右却言他,如此叙述最常见。

【真题示例】

(2016·全国Ⅱ卷27)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 )

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

B.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

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

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

解析:材料反映了清朝乾隆年间,福建各地移民“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现象。A项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初看起来似乎很有道理,实质属主题偏移,偏离了“回乡请祖先牌位”的主题,故排除;而B项全面概括了材料的内涵,是正确的答案;材料无法说明内地宗族整体迁移台湾,故C项错误;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也偏离了“请祖先牌位赴台”的主题,故排除D项。

答案:B

十一、多管齐下

高考历史选择题中设计“陷阱”往往是多元一体的,而非单一化的,因此考生要处处留心。

解题技巧:干扰设计多元化,扩大缩小主题偏;不合逻辑最巧妙,厘清题意最安全。

【真题示例】

(2012·新课标全国卷 32 )1958 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这一文件的判断( )

A.對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

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

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

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

解析:材料中的事件发生在1958年,而A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是在20世纪70年代,虽然选项表述本身是正确的,但不符合题意,属于“正确无关”选项,故排除;B项的表述符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史实,但不符合1958年的史实,属于逻辑错误选项,因此是错误的;C项与1958年中苏关系开始日趋恶化相冲突,属于逻辑错误选项,故错误;当时中国正在进行“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工业虽然高速增长,但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较低,尚不能独立解决农业问题,因此美国对中国的评估与事实大相径庭,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高考历史选择题设计“陷阱”是很常见的,考生平时要多研究高考真题,揣摩其命题手法,找出其命题“密码”,才能够规避错误,提高选择题答题的正确率。

猜你喜欢
史实真题解题技巧
圆锥曲线的解题技巧知多少
玩转高考真题——比较大小问题
玩转高考真题——集合
玩转高考真题——几何图形中的不等式篇
玩转高考真题——集合篇
初中记叙文阅读解题技巧探讨
对八路军留守兵团几则史实的考证
中国工农红军第17军史实考
关于朝鲜战争的若干史实考察
关于若干史实的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