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妙用

2018-07-11 08:24余婧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教学活动数学知识教学法

余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数学知识本身的单调性与逻辑性较强,学生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通过情境教学法,将数学知识融入情境中展现给学生,便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本文就结合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了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巧妙应用,希望可以给小学数学教师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所谓的情境教学法,其实就是结合数学知识点,运用学生所能够理解的一些素材,进行教学情境的构建,然后将学生引入到情境之中进行体验感受,从而对相关知识形成了解。情境教学法可以打破以往板书式课堂的局限,给学生创造一个更好的知识吸收环境,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为后续的教学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情境教学法的运用原则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在应用的时候就必须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这样才能取得预期中的效果。否则,如果不遵循原则,那么可能适得其反,降低教学有效性。首先,要遵循贴近学生的原则。所谓贴近学生,指的就是在创设教学情境的时候,要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积累相符合,如果情境超出学生理解范围,那么必然就导致学生无法有效融入情境之中了。其次,要贴近教学内容。情境创设不仅仅要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还需要注意和教学内容相符合。教学情境的根本作用是教学,如果不能反映数学知识,那这样的情境就没有任何意义。最后,要选择恰当的应用时机。在教学情境的应用上,还需要把握正确的时机。根据教学作用的不同,教学情境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分类,如导入性情境、拓展性情境、发散性情境等等。导入性情境适合课前导入,拓展性情境适合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发散性情境则适合课后进行发散练习。教师在应用情境教学法的时候,需要遵循以上几點基本原则,这样才能让教学活动取得预期效果。

二、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巧妙应用

(一)以情境导入教学

课堂导入对数学教学而言很重要,尤其是在小学阶段,良好的课前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通过适当的教学情境导入教学,把学生和数学课堂衔接起来,就可以为数学知识的讲解创造良好的条件。

比如,在教学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节的时候,主要的知识点就是两位数乘法。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就可以创设一个趣味情境,导入教学活动:现在你是班级的学习委员,新的学期开始了,班级一共有42名学生,每人发了8个作业本和9本书,那么全班作业本和书的总数是多少呢?麻烦你统计一下。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情境,给学生设定一个学习委员的角色,并且安排一个统计书本数量的任务,如此便可以让学生有效进入情境。在情境中,学生将自己想象为学习委员,思考统计总数的方法,由于之前已经学过乘法,不少学生可以得出42×8=336,42×9=378,336+378=714本。然后教师继续引导:还有没有其他的算法呢?学生便可以发现,可以先把每个学生的书本数量加出来,再乘以全班人数,即8+9=17,再用17来乘42,但是两位数乘法还没学,学生不知道怎么算,借此,教师便可以引出两位数乘法的教学内容,从导入情境过渡到正式教学。

(二)以情境优化课堂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堂教学基本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学生在课堂中缺乏主动性,对于知识的掌握存在不足。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可以使用教学情境进行优化,让课堂教学更加活泼生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更加深入牢固。

比如,在教学四年级“角的度量”这一节的时候,主要就是讲解了角的一些基本知识。在教学的时候,为了加强学生对角的认识,教师可以构建这样一个教学情境:要过年了,妈妈在画一些图案,需要你帮忙,而你手中拥有一套三角板,现在需要画出40o,120o,150o和160o四个角,那么哪些角可以画出来,哪些角不能画出来?这其实就是考验了学生对角度的一个组合能力,一套三角板中,一个三角板是30o,60o和90o,另一个则是两个45o和90o,通过简单的组合就能知道,120o和150o这两个角都可以画出来。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拓展情境:现在还需要一个15o的角,能不能画出来?经过思考学生就能得出,可以先画个45o的角,然后以其中一边为基础,在角里边再画一个30o的角,最后擦掉30o的角,剩下的角就是15o。通过这样的情境进行教学,便可以让学生对角的度量实现有效掌握,促使教学效果提高。

(三)以情境发散教学

在教学导入和课堂辅助的基础上,还可以利用情境进行教学发散,开拓学生思维,锻炼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让学生能够对数学知识实现灵活使用。

比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一节之后,为了让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运用,加强巩固,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班级举行剪纸活动,现在需要一个梯形的图纸,但是你手中却是一张平行四边形的纸,在不借助三角尺这类工具的情况下,怎样才能得到一张梯形图纸呢?这就是一个发散性的教学情境,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教学的知识,以及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之间的关联,便可以得出:将平行四边形沿一条长边进行对折,然后剪去多余的部分,就能得到一个梯形。

三、结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构建适当的教学情境,并在恰当的时机引入,可以对教学活动产生很积极的辅助作用,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数学教师对此则需要形成认识,了解基本的运用原则,从课前导入、课中优化教学以及发散拓展等方面,对情境教学法进行巧妙利用。

【作者单位:景德镇市第七小学 江西】

猜你喜欢
教学活动数学知识教学法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
开放引导式阅读教学法描述
“假弱”教学法你用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