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模拟体验”中提高中学生政治认同素养

2018-07-11 06:10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政治教研组
人民教育 2018年10期
关键词:中学生学科政治

2017年末,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正式发布,“政治认同”被放在思想政治学科四大核心素养的首位。新版课标明确指出“我国公民的政治认同,就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政治认同,一般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认可和赞同。中学生的政治认同状况与中学生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密切相关,通常表现为有着明确价值取向的行为。在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中关注中学生政治认同的提升,需要关注中学生运用本学科知识与方法观察、思考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可能性;重视本学科课程内涵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具体场景中的实现,指导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现实中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使学生认同并乐于接受学科理论观点,自觉指导自身行动;通过帮助中学生感受国家政策、制度、法律的运行,理解国家政策、制度、法律的设计与制定,从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政治教研组从2004年开始,聚焦提升中学生“政治认同”的方法和途径,创新德育课程建设,促进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与学校德育活动的有机融合,通过模拟活动的方式为中学生体验社会参与创造机会,为中学生社会参与意识和能力的发展创设途径,为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内的发展创设场景,形成了有益于提升中学生政治认同的思想政治学科系列模拟活动课程。

把“信”作为连接学生“知”与“行”的桥梁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能感受到中学生的政治认同需要进一步提高。这有时表现在学生的课前预习提问或课堂发言中,对学科理论观点提出不严肃的质疑与诘难;有时也表现在学生不能用学科学习的知识指导自身的行为,理论学习与实践行动脱节。出现这些现象与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以及社会参与经历密切相关,也与当前社会正在经历转型发展的现实状况密切相关。中学生如果不能获得有助于提升政治认同的学习经历,将会影响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课程的育人目标也难以真正实现。由此,我们聚焦提升中学生政治认同的方法和途径,开始探索学科的模拟活动课程建设。

2000年,为了解上海市中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状况,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政治教研组曾发起并组织上海10个区县4000多名中学生参与抽样调查,为我们的课程建设提供了翔实的学情分析。2014年,为推进课程建设,我们再次组织上海9个区县15所学校111个班级4202名中学生参与了抽样调查。两次调查对比显示,当前中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现状令人喜忧参半。大多数中学生能够坚定政治理想,把握好政治方向,明辨是非。例如,对反腐败斗争的看法,认为“反腐败斗争卓有成效,我们党大有希望”的学生上升了近10个百分点,但表示说不清楚和信心不足的学生也上升了2个百分点;2014年的调查显示,对于“中国要富强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程度有所降低,部分中学生出现了认知模糊;六成以上的高二、高三学生表示信任、支持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但也有三成学生心存疑虑。

综合分析数据后,我们发现:中学生对国家政策、制度及法律的了解主要来自间接经验,缺乏直接体验,对政治认同的情感根基薄弱。这与学校现有的课程和活动缺乏系统设计、重知识传授轻情感体验有密切关系。对此,两次调查的组织者、上海市特级教师方培君提出,“应把思想政治教学的着力点放在提高学生选择性接受能力上”,提高教学的“信度”——政治课教学内容的真实、正确、可信,教学处理的科学、有效,学生认同并乐于接受教师讲授的理论观点,并自觉地指导自身的行为。[1]具体而言,政治课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处理的方式都需要进一步创新,要将“信”作为连接学生“知”与“行”的桥梁,通過提高教学的“信度”,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

由此,我们设想:能否依据课程标准规定和复旦附中学生的发展需求,完善学校思想政治学科课程体系,为发展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创设良好的课程环境?能否依托学校德育活动平台,丰富思想政治学科实践活动形式,丰富学科德育的方法与途径,促进学校德育工作形成合力?能否推动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积极面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问题,负责任地思考如何在真实情境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能否激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开发与建设,唤醒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性,激发教师的课程创造力?

总体来说,思想政治学科系列模拟活动课程建设主要探索以下三方面问题的解决:学科理论学习需要走出“只能在试卷上答题,难以在生活中实践”的尴尬,进一步提升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帮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政治认同;学科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建设需要解决碎片化、随机性问题,需要在课程标准指引下与基础型课程有机整合,形成提升政治认同的合力;学校德育活动缺乏必要的学科知识与方法的支撑,容易陷入“只有热闹的形式”,成为记录“学生社会实践的工具”的困境,需要增强活动的科学性。

以提升“政治认同”为目标的模拟活动课程应运而生

2004年,《上海市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颁布。在落实《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我们意识到,本课程教学需要同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和学校其他德育渠道在工作上密切配合,相互支撑。学校的思想政治课程设置应当是开放、包容的,需要主动与其他德育形式相融合。

学校的思想政治课程设置应当是多维、立体的,需要在加强基础型课程建设的同时,考虑到学生个性发展的多元需求,更好地为学生发展服务。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能力基础,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体验,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需求,我们需要构建贴近社会生活和学生实际的课程内容体系,在加强基础型课程、注重学习内容基础性的同时,设置拓展型和研究(探究)型课程,注重学习内容的选择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由此,以提升中学生“政治认同”为目标的思想政治学科模拟活动课程应运而生。

思想政治学科系列模拟活动课程建设发端于2004年,而且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一到多的过程。2010年以来陆续建成并开设了《模拟联合国》《模拟人大》《模拟法庭》《模拟公司》《模拟保险》《模拟政协》等6门课程,其内容主要涉及对国家政体、政党制度、外交政策、金融政策与市场法规运行的模拟。

14年来,我们在《课程标准》(包括2015年调整意见)指导下,先后对三套思想政治学科教材进行了梳理,选取教材中能够对发展学生政治认同素养形成学科支撑的重要资源,构成了思想政治学科模拟活动课程的内容体系。

模拟联合国课程:课程以联合国会议的形式开展,学生通过阐述观点、政策辩论、投票表决、作出决议等亲身经历,熟悉联合国运作方式,了解世界大事对自己未来的影响,了解自身在未来可以发挥的作用。模拟联合国课程能够促进学生对于当前重大国际议题的理解,让他们以“命运共同体”的眼光看问题。通过扮演各国外交官了解各国的国情,从他们的立场审视和分析国际时事,有助于打破视野局限,探寻看待问题的新视角,包容多元文化。每年的模拟联合国大会是该课程评价的重要平台。

从2004年开始的模拟联合国课程建设实验经历了3个阶段:活动、活动+课程、课程(活动)。2004年10月,复旦附中模拟联合国社成立,这是国内成立的第一个高中模拟联合国社团。随后,作为第一批参加模拟联合国活动的高中,在2005年第一届北大模联大会上取得佳绩。2006年,美国联合国协会选拔一支代表中国高中生前往联合国总部的队伍,复旦附中经过层层筛选和考核,成为第一所前往联合国总部参加模拟联合国大会的学校。2007年,复旦附中模联社得到复旦大学的支持,成功举办了复旦大学国际中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这是国内第一次由高中学校举办的大会。至今,复旦模联大会已经成功举办11届,参与总人数近万人。

也就是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我们创设了模拟联合国课程,并将此课程的定位从为实施活动提供服务,逐步打造成学校的一门固定选修课。在此过程中,活动与课程逐步融合,成为检验与评价学生课程学习结果的重要形式。这一课程建设路径成为后续课程开发的主要策略与方法。

模拟人大课程: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自主研究学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相关知识,体验社会主义民主,验证和反思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是一项可以提升学生民主意识和民主能力的主题实践活动,是对政治学学习的衍生和拓展。由学校团委“邓小平理论读书会”主办的一年一度的模拟人大活动是该课程的重要评价平台。

模拟法庭课程:学生从不同的角色扮演中了解各岗位法庭人员的职责分工,亲身体悟法庭的庭审程序,对我国的司法制度建设形成直接认知,学习我国的特殊司法制度一人民陪审员制度,这一过程正是学生知识积累、能力增长、价值观建立的过程。由 “邓小平读书会”主办的一年一度的模拟法庭活动是该课程的重要评价平台。

模拟政协课程:学生扮演政协委员,通过模拟和体验人民政协的组织形式、议事规则,了解和体会中国特色的民主协商政治制度。课程围绕调查研究、提案撰写、演说研讨、民主协商、议事规则、社交礼仪、多媒体制作等展开,帮助学生在公开演讲、界别小组研讨、新闻发布会等政协会议的若干环节中更好地掌握协商民主知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模拟政协课程是传统思想政治课的补充和延伸,架起了课内外沟通的桥梁,有利于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意识和创新意识,建立道路自信。每年的全国青少年模拟政协活动是该课程学习评价的重要平台。

模拟保险课程:模拟保险课程围绕“保险”相关知识,整合了高中思想政治教材、配套用书《保险伴我一生》和上海市中学生拓展型课程教材中的有关内容,以复旦附中的学情特点和办学理念为依据,以活动教学为主要授课形式。课程内容以“保险”为线索,联系金融理财相关知识,引导学生了解保险发展的历史,学习保险知识,树立风险意识,学会运用保险及相关的金融知识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并提升自己选择金融工具进行风险规避和理财规划的能力。每年由中学保险教育项目组举办的保险大赛是该课程学习评价的重要平台。

模拟公司课程:模拟公司课程借助《JA经济学》的框架,针对高中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进行了调整设计。该课程与一般经济学课程的差别在于,通过互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模拟企业决策,体验和理解经济学概念,从而了解宏微观经济变量对企业经营决策的影响。同时,JA会为该课程学生举办每年一度的商业挑战赛,为他们提供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系列模拟课程勾连了思想政治学科自身所包含的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与研究(探究)型课程,使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结构更加系统化,改变了过去课程建设特别是学科拓展型课程与研究型课程建设碎片化的局面。2010年起,思想政治学科系列模拟活动课程成为复旦附中的選修课程,接受实践检验;2015年起,精选课程主要模块内容录制慕课,在“上海市高中名校慕课平台”播出,供全市初中生选修。

伴随着系列模拟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我们愈发认识到,提升中学生的政治认同需要做到三点:

一是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模拟活动。要特别注重学生的主动、有效参与,每门具体课程的设计和实施,都要围绕制度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展开,指导学生在模拟活动中运用知识,在建构知识过程中为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发展提供契机。

二是模拟活动“课程化”要有效果。本课程设计以思想政治学科为核心,整合高中阶段社会科学领域的相关学科内容与学校德育活动,进行德育课程的重构,把教学内容重构于社会的实际需求和学生的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基础之上,为学生理解社会提供了多元化视角。

三是学习评价方式要注重“多元化”和“发展性”。本课程学习评价主要采用以教师和学生评价为主,家长、社会相关人士评价为辅;以学生学习过程的描述性记录为主要依据,通过学生在模拟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观察和书面材料(记录和成果),多元化、全过程综合评价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发展状况。

思想政治学科找到了课程育人的发力点

在系列模拟活动课程“从无到有”“从尸到多”的过程中,学生的政治认同水平大大提高,思想政治学科也找到了课程育人的发力点。

模拟活动为中学生社会参与意识和能力的发展创设途径,帮助中学生感受国家的制度运行,理解国家的制度设计,增强制度自信。学生通过参与模拟活动课程学习,学习社会参与的方法,了解社会参与的途径,提升社会参与的能力,切实增强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心,提升了政治认同水平。

模拟活动为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内的发展提供场景,丰富了思想政治课程的评价方法,活动成为评价学生学科素养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先后举办了“模拟联合国”“模拟人大”“模拟法庭”等活动,参与“模拟政协”“模拟保险”等活动。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撰写议案、提案,参与表决、辩论、庭审等深化对国家制度的理解,增强政治认同。

作为显性德育课程,思想政治学科通过德育课程与德育活动的有机融合,使学生认同并乐于接受学科理论观点,自觉指导自身行动,学生获得运用知识解决社会生活实际问题的体验,这使得学业成绩转化为真实的社会实践能力成为可能。近年来,来自全国各省市200多所重点中学总计1万多人次的学生参与了我们组织的模拟联合国、模拟商赛活动;超过400名上海初中生通过网络选修过本课程;本校学生中,超过300名学生提交过模拟人大议案,近500名学生进入模拟法庭,400余名学生参与过商赛和保险实践。复旦附中陈晓桐等学生2014年向市政府提出“关于在上海市试点推广‘时间银行”的可行性分析及方案”以及“关于建立‘时间银行”上海市老年社会公益服务机制的建议”,市民政局及相关部门领导专程到学校听取学生对上海养老服务工作的建议。学校模拟政协提案小组《关于完善学生社会实践体制的提案》由政协委员递交至2016年全国两会,人民网、《文汇报》等多家新闻媒体对我校的模拟政协课程成果进行了报道,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课程建设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学校每位思想政治课教师都结合课程建设开设了相应课程。思想政治课教师既是课程的执行者,也是课程的设计者、建设者、评价者,他们在参与系列模拟活动课程建设中探索和掌握课程发展规律,在课程实施中增强了思想政治学科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性与使命感。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提升政治認同意识是课程育人价值所在,催发教师不断增长专业知识与技能,激励教师通过自身的专业发展,创设更多、更好的模拟活动,助力学科育人价值的真实实现。青年教师戴雯怡主持的模拟保险课程赢得了“中学保险教育项目十周年特别贡献奖”(全国唯一);参与建设模拟政协课程的青年教师黄英樱获得了全国优秀指导教师的殊荣,参与编写了专著《中学生社会参与——以模拟政协为例》。

注释:

[1]析疑集:中学政治课信度研究/方培君 主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9

猜你喜欢
中学生学科政治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办公室政治
第1课夏商周政治制度教案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欢迎来到《中学生博览》大型团购会
“超学科”来啦
讲政治要防止几个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