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新
被称为“拨浪鼓之乡”的廿三里地处浙江省义乌市东部,是“鸡毛换糖”的发祥地。老一辈的“敲糖帮”在历经艰苦的生活中孕育生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形成了义乌人所特有的一种精神文化——拨浪鼓文化。“勤耕好学、刚正勇为、诚信包容”揭示了这种地域文化的丰富内涵。正是这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推动了廿三里乃至义乌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也让廿三里初中这所百年老校在教育改革中充满发展的活力。
用学生熟悉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
据传在明朝以前,每到冬春农闲季节,这里农民就出去搜寻鸡毛、猪毛等以充当土地的肥料,这种经营方式世代相传。后来逐渐发展到带着用本地土产红糖熬制的糖块、生姜糖粒和针头线脑等小商品,肩挑货郎担,手摇拨浪鼓,到外地走村串巷换鸡毛,“鸡毛换糖”从此成了廿三里人赖以生存繁衍的一种手段。“拨浪鼓文化,,是廿三里的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廿三里初中地处拨浪鼓之乡,是一所百年老校,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天道酬勤”的校训就是基于“拨浪鼓文化”的一种传承。在基础教育课改实验中,学校充分利用丰富的社区资源和地域优势,开设了以“感受拨浪鼓文化”为主题的校本课程,在校内设立了以图文、实物为展示内容的“拨浪鼓文化陈列室”,制定了《廿三里初中做人教育目标、内容与活动方案》,以拨浪鼓文化教育为载体,把学校德育工作与校本课程的实施有机整合,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以学生的实践体验为主要形式,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育人之路。
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做人教育,符合“生活教育”理论,也符合现代德育实践观,即让学生在符合其心理特点和兴趣的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在感染中走向心灵的高尚,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我们从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广泛挖掘和利用当地体现民族精神的各种资源,用事实说话,用典型说话,用学生熟悉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让学生走近人物,走近历史,走进生活,使学生增长见识,增强切身体验。
学校通过营造环境、完善制度、开展活动,认真抓好“做人教育”,并不断创新德育载体、丰富德育内涵、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把丰富的地域资源与有声、有色、有形的校本活动融为一体,构建校本化、活动化和人本化三位一体的“做人教育”新模式。
学校相继建成的校史馆、拨浪鼓文化长廊和拨浪鼓文化主题浮雕,丰富了教育的载体。学校认真实施以“感受拨浪鼓文化”为主题的系列校本课程,充分发挥全校教师的积极性,组织和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實践活动。几年来,学校坚持开展拨浪鼓文化教育“五个一”系列活动(举办一次拨浪鼓文化教育报告会、看一次反映义乌变化为主题的电影、开一次主题班会、每个学生编一份手抄报、写一篇感受拨浪鼓文化的体会文章)。通过举行拨浪鼓文化知识竞赛,开展“献爱心义卖”跳蚤市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拨浪鼓文化的魅力。我校“感受拨浪鼓文化,课程被评为精品课程并获全国综合实践活动 “一校一品展”一等奖。
结合地域文化开设可供选择的拓展性课程
“相信学生,是一种勇气,一种责任,更是一种能力”“主动是学习之本,活跃是课堂之魂”……在廿三里初中的校园里,随处可见这样的标语,浓浓的课改氛围感染、激励着每个师生。我们深知,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构建完善的保障协同机制,营造浓厚的氛围,方能不断推向深入。为此,学校积极促进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更新,使改革的步伐更加坚实有力,逐步形成了以学案导助、小组互助、展评推助、反思长助为特征的“345自助课堂”。
廿三里初中的“345自助课堂”,是指在脚手架式学案的引导下,学生经历自主学习教材、小组合作交流、班级展示评价、教师重点解析、师生归纳提升及当堂学习检测的过程,达到知识方法形成、思维有效训练、学习能力提高的课堂教学模式。“自助”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围绕教学设计、实施、反馈、评价、反思进行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通过“学为中心”的“345自助课堂”体系的构建,实现“还地位、给机会、零掉队”的愿景,达成“了解学生、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借助学生、发展学生”的共识,学生想学、会学,综合素质不断提升,为其终身学习和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事实证明,学校在大力推行新课改实践后,通过“345自助课堂”教学模式教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显著提高,学习后劲很足。
课改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让教师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有了更为广阔的展示教学智慧的空间,让这所百年老校重新焕发了青春。
“让学生学会选择”是课改的重要目标。基础性课程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拓展性课程则更侧重于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发掘与提高。让学生有机会参加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科目的拓展学习和各种活动,及早了解自身的专长和潜能,为将来选择合适的高中和选课学习打下基础。
学校结合地域文化内涵,在尊重学生特点和需求、发扬教师团队协作精神、体现师生个性追求的前提下,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拓展性课程。学科拓展的文利读写专题和理科的易错综合,是继“345自助课堂”之后,结合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近半的校情而开展的针对性学科拓展。目前,学校开设的课程有:走遍中国、走近科学家、艺趣扎染、手工编织、剪纸、拉丁舞、趣味球类、创意承重塔、影视鉴赏等38门小课程,留给学生极大的选择空间,让学生能充分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主选择课程、课堂甚至是教师。
拓展性课程的开设,促进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健康全面发展。2016年,学校成功承办浙江省第九届中学生篮球联赛初中女子总决赛,我校女篮获二等奖,并获优秀赛区;男篮曾获浙江省中学生篮球联赛第四名。“艺趣扎染”课程被评为市精品课程;学校舞蹈队先后两次代表义乌市参加浙江省中小学舞蹈大赛,均获大奖;科技航模队连续两年在省级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教育是一项有宽度、厚度和深度的事业,宽在识、厚在德、深在情。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是现代文明赋予教育人的神圣使命。衡量一所学校、一位教师的教学效果,不仅在于当下,更在于学生的后续发展。只要我们遵循教育规律,静心施教,就能让每一个廿三里初中的学生成为具有“拨浪鼓文化”特质的“全面+个性”发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