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涵
高中阶段是学生精神生命发育发展的特殊时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需要对其进行必要的、健康的价值引领。作为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历史名校,北京一零一中学(以下简称“一零一中学”)结合自身发展历史和文化传统,脚踏实地地对学生进行“三观”教育,实施富有成效的价值引领。
把培养教师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作为第一要务,引导教师做学生政治思想的引路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对高中学生进行价值引领,教师团队的政治风貌、精神境界和思想意识引领作用无可替代。实现教师团队的引领,依赖于学校自身的文化建设,需要学校具有浓郁的积极向上、充满正气的文化氛围,从而引领教师的文化走向和价值取向。
一是对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制度化、规范化。在一零一中学,为人师表、身正为范属于“教师言行单列”。无论在何时何处,教师该做什么、该说什么,学校的要求从来都是旗帜鲜明、是非分明。而且,一零一中学教师团队历来具有崇高的政治基因,大家清楚地意识到,高中学生介于成年和未成年之间,其认知、思想等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再生性和鲜明的向师性,教师的言行、教师的价值取向和价值选择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说,这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成为我们有效进行价值引领最宝贵的财富。
二是对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校本化。面对复杂多变、充满诱惑的社会,教师的理想信念日趋多元,如何守住教育初心成为教师团队面临的直接考验。学校长期坚持全校性学习制度,先后举办各类高层次专题讲座,包括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解读,关于当前国际形势的发展和预判,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解读,教育新理念新实践,“一带一路”与全球教育等。
另外,学校长期开展教师读书活动,开阔教师的眼界,培養教师的综合素质。在此基础上,学校要求教师撰写读书笔记,在每年的教育教学年会上对评选出的优秀读书心得进行表扬和奖励,保证群体性教师读书活动的规范化。
以学生为本完善“双轨”制,力求价值引领全员化
学校立足学生成长现状,着眼未来发展,在价值引领工作中促进学生的主体参与、生命体验和心灵感悟。学校实行以教育处与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并行的 “双轨”运行机制,两个部门各司其职、互为补充,形成浓郁的立德树人齐抓共管的局面。
一是“班级+社团”的经纬式价值引领。学校一方面强化班级的传统功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及相关活动、社会重大事件主题教育、节日纪念日承办、志愿服务项目等都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开展,有效培育班级的共同愿景和共同价值取向。班主任则成为首席规划师,组织引导学生规划班级愿景、设计班徽班训、制定班级公约,使班级成为学生共同价值追求和全面发展的生态场。
学生社团打破班级、年级以及学校的界限,按照“一人成团”的原则,要求每一个学生必须加人人个社团。目前,学校有备案社团100余个,其中既有享誉海内外的金帆交响乐团,又有在国际国内赛场摘金夺银的天文社、航模社、体操健美操队;既有关注国际形势向往和平与发展的模联社团,又有关注中国社会、致力于国家发展进步的模拟政协社团;既有热衷公益的志愿者服务社、微笑社团,又有投身于动物保护的“喵喵汪汪”社团、关注生态环保的“地铁党”;既有以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的国学社、汉服社,又有以加强国际交往打破文化壁垒为己任的外研社;既有以终身健康为目标的长走长跑俱乐部,又有以提升艺术素养为目的的合唱团,等等。内容和形式多样的社团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发展兴趣、规划未来的平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是“班主任+双导师”的全员全覆盖价值引领。传统意义上的学生教育是班主任的事情,“班主任+双导师”则体现全体教师面向全体学生的全员式参与。学校要求班主任在完成常规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基础上,与本班任课教师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学生精神成长的引领者和人生导师。
双导师包括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校内导师以各学科教师为主体,充分发挥任课教师在学习与生活中的价值引领、道德建设与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指导作用,这种运行方式可以使价值引领全员覆盖,即全体教师面向全体学生。每位导师至少每两周对学生进行一次一对一指导,每位导师负责10个左右学生,与被指导学生建立微信指导群或QQ交流群。
校外导师以杰出校友为主,充分发挥校友的资源优势,形成校内外优势互补。校外导师的工作旨在加强对学生人生方向引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他们每学期对学生集体进行一两次人生规划指导,并组织相关职业体验活动。
三是“家长+学长”,缩短价值引领的距离感。学校重视家长和学长资源的双向整合。在学生发展指导中心的指导下,家长引导孩子进行学业规划和未来人生规划。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建议家长引导孩子思考以下问题:高中三年成长方向是什么,当代高中生的政治追求是什么,我要选择什么样的人生,我如何在未来更好地实现人生的双重价值,等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精神生命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学长以在校大学生为主,实行“大学带高中”的大带小模式。在学生发展指导中心的指导下,学长与学弟学妹进行人生规划等方面的交流。通过学长指导,在校学生能直观地展望未来,为当下的高中生活提供了积极的帮助。
厚植精神根基,深入开展理解认同传统文化教育
传承五千年民族优秀文化是民族生命本能,对此学校多举措并行,直指学生精神世界的成长和体验。
1.开展“研学旅行”,充实生命体验
开展研学旅行,可以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光荣革命史,以“体验式学习”让学生走进真实的自然和社会。
学校研学旅行分为四大主题:爱国教育、人文历史、科学探索、生涯规划。高一年级“纪胜访古,探赜新功”,组织学生去南京、扬州等地。高二年级“汉唐行远,古道新风”,组织学生去西安等地。京津冀一体化战略实施之后,高二年级全体到唐山实践,参观了燕山钢铁公司、开滦煤矿、曹妃甸工业区管委会、曹妃甸工业区码头等地,学生深入现场感受中国工业化的震撼,在炼钢炉旁重温了化学知识,在矿井深处亲眼看到了煤矿的地质,也感受到中国近代采煤业的厚重历史。
研学旅行引导学生建构社会认知,学会履责与担当。2016年秋,高一学生魏聪发现:北京市海淀区山后人口的增加和不同功能区的发展对公共交通线网造成巨大压力。在充分调研后,形成1.5万字的“海淀山后地区公交线网的优化调整”报告,以议案形式提交北京市人大。
在“一带一路”的西部都会西安,高二年级学生相携穿越历史:秦汉陵寝、大唐宫阙、碑林古寺,学生分组承包景点,自助讲解,现场采访外国游客了解其对“一带一路”的感受。学生还到联想、百度、北汽了解中国先进的企业,到通州了解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到曹雪芹故居感受三山五园文化的脉络,到太阳村、松堂医院献爱心,等等。学生切实体验真实社会现状,了解中国城乡教育差距,更加明晰自己的责任。
2.通过阅读和聆听名家大师讲座树立家国情怀
每学期,学校至少请一名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大家来校为师生作专题报告。王蒙、莫言、梁晓声、余华、毕淑敏、曹文轩、周国平等著名作家,李肇星、杨利伟、景海鹏、俞敏洪、朱永新、陈嘉映、邱勇、布莱恩·施密特、杜博塞等许多社会知名人士都来过学校。根据学校建议,他们的演讲无一例外都讲到了个人读书的经历、感受和收获,在全体学生中产生了持续性反响。
学校历来重视通过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学校一手抓“快餐阅读”,每周一期《语文读写周报》,一手抓“经典阅读”,即读整本的书。学校每学期都要求学生读一本书、点评一本书、完成一篇读书笔记,并开展一次“优秀读书成果展示活动”。
3.将价值引领融入艺术教育
施光南艺术节、“一二·九”合唱比赛等传统品牌创立近30年,经过几代人的实践与总结、反思与创新,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尤其是通过红色曲目推荐和校史联唱等形式,将价值引领融入艺术教育,形成一代又一代毕业生的“艺术经典记忆”。
自2008年起,每年的3月至7月,學校开展齐白石杯校园书画大赛,鼓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项目发起人、美术教师陈默在一篇文章中深情地说:“传统文化进入校园是自然而然的,没有任何刻意雕琢的成分。”
挺起信仰脊梁,自觉开展理解认同革命传统文化教育
一零一中学具有光荣而独特的发展历程,拥有内涵丰富的红色基因。学校通过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文化教育,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融入学生生命的自觉。
1.加强中学生业余党校建设
业余党校学员长期开展“寻根筑梦立志担当”西柏坡社会实践活动。一零一中学是从西柏坡走进北京的,每一届业余党校学员、新任教师代表和离退休教师代表都要赴革命圣地西柏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业余党校学员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有了更加理性的认识。西柏坡寻根活动,有效增强了学生对党史、国史、校史的了解,使学生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为中华民族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了解学校在革命岁月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艰苦朴素和顽强拼搏的精神。
学校注重对业余党校学员的理想信念教育。中学生业余党校一直坚持理论学习与广泛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邀请多领域具备深厚专业功底的专家作为校外辅导员,党校以《中国共产党章程》、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报告以及《党的基本知识》为基本教材,开展党的光辉历程、党的组织原则和人党前必要的人党动机教育等,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的讲话精神,引导和帮助学员联系自身成长实际理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提升学员的思想认识和理论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跟党走的理想信念。
2.用时代活水滋润学生精神世界
长期以来,学校坚持把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作为教育契机,结合学生实际组织以班会课为主要形式的系列主题教育活动,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的时效性。比如,2014年学校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为契机,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开展系列教育活动;2016年以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为契机,以“扬长征精神做中国脊梁”为主题开展系列教育活动;2017年以党的十九大召开为契机,以“喜迎党的十九大争做卓越一零代友,为主题开展系列教育活动;2018年以迎接冬奥会为契机,开展“运动青春激情冬奥”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
当代国情系列讲座是学校的又一特色品牌。每学期每个学生至少聆听一个国情讲座,使学生对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民生等领域有基本了解,加强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形势政策教育,进而形成自豪意识、忧患意识和自觉担当意识。
3.重视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拓展价值引领的社会资源
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德育实效的有效途径,而建立社会实践基地是学生社会实践最具实效性的方式之人,是学生接受德育的有效途径。
学校非常重视社会实践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通过多种途径整合社会资源,建立了100多处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既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圆明园、三·一八烈士墓、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抗日战争纪念馆等,又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海淀稻香湖非遗文化科学城、苏州昆曲院、梅兰芳大剧院等;既有代表中国科技先进水平的联想、方正、华为、百度、航天员中心等,又有体现中国基层现实的福缘门社区、青龙桥派出所、风华打工子弟学校、海淀区绿化队等;既有满足学生不同职业体验需求的学校、医院、科研单位、创业中心、部队院校等,也有让学生有不同人生阅历的松堂临终关怀医院、聋儿康复中心、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等。在这些实践基地中,学生增强了生活历练,丰富和发展了书本理论知识;转变了学习方式,培养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了解国情、服务社会,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校要求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公益资助项目,实现社会公益实践活动常态化。学生到圆明园遗址公园进行义务讲解,到敬老院、儿童村陪伴老人、孩子,在公交站台、交通路口维持交通秩序。2017年1月,高二年级26名学生在3名教师的带领下赴山西武乡涌泉中学进行为期5天的支教活动,这是学校诸多支教点中的一个。2013届人文实验班持续对风华打工子弟学校进行支教,曾参加该项活动的农雨桐说:“高一时我本想学学德语去德国某个孔子学院混日子买房子安闲终老,而现在我感到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我要带着我的爱去做一个建设者,用我学到的东西做到这人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