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佛山市南海区桂城海三路小学 张彩红
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精讲多练一直是我们研究的主题,多练是课堂的主线,练什么,怎么练是核心,有效的练习与训练是一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只有有效地练习与训练,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效率,减少学生过重的课外负担,那么如何设置有效的练习题和进行到位的训练是教学的一个重点,下面就从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对一些几何知识,大部分学生比较难理解,因为不理解,所以在做对应的练习时,总是有一大半学生不会做,尽管做了多次,但学生始终会因为不理解未能真正掌握,即便学会了也很快忘记,对这些知识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去感悟,只有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
例如:有关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的练习题,圆分成若干等分拼成的一个近似长方形,已知圆的半径是2cm,求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可通过实验,让学生动手去剪拼,感受圆转化长方形的过程,再让学生进行前后对比,动手摸摸,真正理解到圆剪拼成长方形后,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 (),宽相当于半径 (r),让学生体会到圆转化成长方形后,面积没变,周长变大了,多了两条半径 (或一条直径),通过动手操作,数形结合,学生对这方面的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很快形成了两种解法:1)先求长,长方形的长是圆周长的一半即3.14×2=6.28cm,宽即半径2cm,然后再根据长方形的公式求周长;2)先求圆形的周长,再加上两条半径就是长方形的周长。
比如练习题:饲养小组的白兔和黑兔共有18只,其中黑兔的只数是白兔的白兔和黑兔各有多少只?(要求用多种不同的方法解题)教学时,学生在积极的的讨论中发现了五种方法,极大的提高了学生解题的灵活性:
方法2:解:设黑兔为x只,白兔有5x只。
x+5x=18解得x=3,白兔:18-3=15 (只)
方法3:黑兔与白兔的比可看作1∶5,可以用按比例分配。
方法4:黑兔与白兔的比可看作1:5,一共6份,可以先求每份有多少只。
——A case study of Hydropower Station in Xinnagela,Yunnan Province XU Yong-chao FAN Ya-hong LIAO Shao-zhong et al.(35)
黑兔:18÷(1+5)=3只白兔: 3×5=15 (只)
一题多变,就是对某一问题的引申、发展和拓宽,增加问题的背景,增大发散程度。在教学中,经常进行 “一题多变”训练,不仅可以避免孤立静止地思考问题所带来的局限性,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解题的兴趣,使学生能够联想探索中进行思维发散,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养成良好的求异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完了分数乘、除应用题后,笔者设置了下题(根据列式,补充条件):
有一堆煤,第一次用去()吨,第二次用去多少吨?
通过本题的训练,使学生对分数应用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学习某些例题或习题中,我们要启发学生从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去分析问题,由表及里紧紧抓住题目中的条件,作为深层的挖掘,发现问题中所隐含的其它问题,对同一条件,从多方面提出问题,能收到 “练一题,带一串”的效果,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灵活性。
例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本人出示了下面一道题:
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要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掌握解题规律。在课堂教学中切忌就题论题,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要通过解一道习题的训练,掌握解一类题的解法,举一反三,以达到 “以点带面”触类旁通的效果。
有很多问题,表面上看相互各异,但实质上结构却是相同的,因而它们可用同一种方法去解答,让学生练习这样的题组并作比较,可使学生透表求里,发现问题的本质,从而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例如学习工程问题时我出了如下一组练习题:
①一项工程甲单独做要10天才能完成,由乙单独做要15天才能完成,这项工程由两队合作几天可以完成?
②从A地到B地,甲汽车要行10小时,乙汽车要行15小时,两辆汽车同时从A、B两地相向而行,几小时相遇?
③现有一批树苗,分给六 (1)班的同学去种。如果分给全班同学种,平均每人种6棵,如果分给男同学种,平均每人种9棵,如果分给女同学种,平均每人种几棵?
通过这组题的练习使学生不仅会做工程的问题,而且能灵活的用工程问题的方法去解决行程问题及其它的生活问题。
进行反馈性练习有利于学生突破难点,清晰解题思路,学习效率高。反馈性练习可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1.展示错题。把学生在练习中的错题拿出来,让学生找出错在哪里,然后再进行针对性的练习。2.设计错解。在平时的习题课中,针对大部分学生易错的地方,有意识设计错解,让学生通过辨论说出错或对的理由,自己来找易混易错的地方,总结出应该注意的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3.互相出题考查。对一些学生易重复犯错的题型,采用小组内学生之间相互出题,相互考查,也是一种突破难点的好方法。例如:甲比乙多,乙比甲少,学生在做此类题时特别容易出错,原来班中只有60%的学生掌握,但通过学生互相出题和练习后,学生经过主动的思考和争论后,方法已深深的印在脑海中,有97.6%的学生都掌了此种方法,只有一两个思维能力特别差的学生未能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