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 云/ 文
为了进一步贯彻《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力打响上海“四大品牌”率先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和落实中共上海市委、市人民政府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实施方案》,2018年6月2日,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质量发展研究院举办“打响‘上海制造’品牌,推动上海高质量发展”研讨会。研讨会邀请了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以及产、学、研、政、行业协会等业内相关人士,集思广义,为上海的品牌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献计献策。
在主旨报告环节,上海市经信委吴金城副主任发表了《全力打响“上海制造”品牌,加快迈向全球卓越制造基地三年行动计划》的主旨演讲,指出上海将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初步建成世界级制造品牌汇聚地,打造以“卓越科学家、企业家、能工巧匠”为核心的三支人才队伍。他强调,在新时代背景下,需要牢固树立“上海制造”再出发战略思维,强化质量优先意识,赋予“上海制造”新的内涵,牢牢抓住制造的核心环节,拥有核心技术,掌握产业链关键环节,占据价值链高端,引领生态模式创新;要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技术创新、品牌创新、融合创新、集群创新、精品创新等创新活动,加快建设全球卓越制造基地,布局前沿科技领域,营造“上海制造”新环境。
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沈伟民副局长以《上海制造质量提升和品牌培育》为主题,介绍了上海市质量技监局在中小企业质量提升、区域质量的协调发展、质量法律、认证认可、标准化建设等方面的支持性政策和所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强调要建立一套上海品牌的认证体系,推动上海打响“四大品牌”建设和高质量发展。
上海市质量协会会长唐晓芬在论坛上发表了《上海制造企业质量品牌建设现状与问题》的主题演讲,并介绍了上海质量协会在推动上海“四大品牌”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努力。她在演讲中指出,从企业调查的现状来看,上海企业在品牌培育与高质量发展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有不足。与国际卓越城市相比,上海市在品牌创新与发展、卓越制造、质量高地建设等方面落后于城市发展;与国内其他省市相比,领先优势在缩小;信息化、数字化支撑品牌建设能力不足,仍需要提升数字化水平。她介绍,上海市质量协会自今年起每月举办一期“质量大讲堂”公益活动;组织中国全面质量管理、数字化创新标杆企业参加了首次中美质量高峰论坛,中国企业借助科技手段践行质量变革的很多有益经验和方案,对国际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她建议,可以参考德国的一些方法,如为了提升中小型企业的数字化服务水平,建立能力资源中心,也可以参考韩国的一些做法,如韩国政府推出“国家质量经营基本计划第4版”,为中小型企业提供信息化、数字化方面的技术支持和应用。她强调,新技术形势下的人才培育是各国竞争的核心,打造数字化时代质量人才高地、培养懂先进方法又有企业经验的人才以及质量创新人才是“上海制造”目前面临的重要任务。此外,随着质量培训项目的展开,质量人才的师资培训以及与国际质量发展前沿接轨的、统一的教材也是目前紧缺的。
美国工程院院士、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史建军教授发表了题为《面向智能制造系统质量改进的数据融合、数据支持的设计与制造》的演讲。史教授指出,传统产品的生命周期是“需求—设计—工艺—制造—改进—物流—用户使用”,在每个不同的周期、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数据产生,如何将这些数据融入质量改进和产品设计中,是数字化时代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大数据的普遍可用性,使系统操作变得透明。单个机器的技术能力和灵活性、数据科学、机器学习和计算能力的快速发展是目前面临的新机遇;清晰的定义和目标,快速从制造系统的各个工序收集所有相关信息、有效地理解并解决数据的不确定性问题,可用数据的不平衡性、海量的正常操作数据、少量的特定故障数据,缺乏实时信息的决策,工程学、数据科学、运筹学和控制科学的融合,多工序制造过程的偏差流问题,分布式信息网络设计问题等都是目前数字化时代所面临的新挑战。史教授还分享了他近两年的学术成果:“多工序复合零件装配先得偏差建模与分析”、“基于序贯高维数据分析的异常检测和系统监测”、“大数据环境下物理驱动的机器学习与建模”。他建议将深度学习、系统工程、工程驱动的机器学习结合在一起,进行先进制造和质量提升领域中数据融合的发展和实施,形成三个相互关联的网络层,从系统上进行感知和决策,进行实时决策与优化,推动推动智能制造的发展。
上海社科院王振副院长做了《上海制造业如何实现高质量的创新驱动》的主题发言,指出上海制造业的高质量,首先是动力的高质量,包括投入主体的高质量、资金投入的高质量、人才的高质量、科技园区的高质量、载体及公共服务的高质量;其次是驱动成果转化的高质量,包括自主创新驱动绿色制造“零排放、循环利用、绿色发展”专利的高质量;第三是绩效的高质量,包括经济效益的高质量、产业链分工的高质量、市场影响(品牌、定价权)的高质量。王振副院长还分析了上海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创新驱动发展所面临的瓶颈问题: 产业结构存量瓶颈(重化工依赖与代工依赖)、创新驱动力瓶颈、劳动力与人才瓶颈、商务成本瓶颈等,并给出了促进高质量创新发展的途径:培育壮大高质量的、主导未来的创新型产业,构筑创新驱动发展的产业新动能,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核心承载区;持续有力推进“互联网+”制造业行动,推动制造业服务化发展;进一步深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对接,加强小团队、外包、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加强与长三角地区的产业链协调,重视制造业高质量劳动力和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中国质量发展研究院潘尔顺副院长作了《优质制造对策》的主题发言,就我国优质制造的概念、优质制造提出的宏观背景、优质制造的路径发展、构建制造强国指标体系、打响“上海品牌”与中国制造的关系等进行了剖析,并结合对上海制造的再认识,重点分析了“上海制造”品牌的变迁、成就以及面临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优质制造上海先行先试,以及“上海制造”品牌培育和产品创新的工作机制、评价反馈机制的建言建议。
在随后的交流讨论环节,陕西省质监局副局长、西部质量研究院执行院长高建民认为,发展上海制造,提高产业工人的素质很重要,离不开“工匠精神”的指导。在新时代条件下,他希望“上海制造”能探索出一条典范模式,供全国学习。重庆大学机械设计制造研究所所长张根保则建议从精细化管理上下功夫,推动“上海制造”品牌的发展。
吴金城副主任在总结性发言中指出,打响“上海制造”品牌,必须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弥补实验室技术到产业化的缺口, 培育核心企业的制造能力,提高企业掌握核心工艺的能力。“上海制造”离不开智能化,但基于智能化的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能力仍是基础,因此要提高企业标准化、质量控制及设计控制优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