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先堂 / 文
自汉代以来丝绸之路二千余年的历史上,敦煌由于处于东接中原、西邻西域的 “咽喉之地”,不仅成为中西商业贸易的中转站,而且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枢纽、佛教文化的圣地。
莫高窟从公元4~14世纪,经过千年的持续营造,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佛教石窟群。至今仍保存洞窟735个,其中有壁画和彩塑的洞窟492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2000多身、唐宋木构窟檐5座。莫高窟是集建筑、彩塑和壁画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不仅反映了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与艺术,而且体现了与印度、希腊、罗马、波斯、中亚等多元文明交融荟萃的特征,成为丝绸之路上中西多元文明交流、融合的文化艺术宝库。莫高窟艺术不仅为研究古代丝绸之路文化艺术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而且对于当代世界多元文明和平共处、交融互鉴,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常书鸿
敦煌莫高窟这样一份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自创建以来已历经1650余年,不断承受着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破坏。如何消除或减缓自然和人为因素给莫高窟带来的诸多威胁,使之长久保存,永续利用,是敦煌研究院自1944年成立以来,几代员工不懈追求的神圣事业。以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王旭东等为代表的几代莫高窟人,74年来在大漠戈壁的艰苦环境中,秉持“坚守大漠,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为推进敦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事业的发展进行了长期探索和努力。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敦煌研究院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合作,与盖蒂保护研究所、东京文化财研究所、东京艺术大学、澳大利亚遗产委员会、英国考陶尔德艺术学院、美国梅隆基金会、美国西北大学、美国敦煌基金会等在人才培养、敦煌学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数字敦煌、敦煌文化弘扬等领域开展了优质高效的合作,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一面旗帜。在长期的探索实践中,敦煌研究院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遗产管理特色的“基于价值完整性的平衡发展质量管理模式”,有效提升了莫高窟文化遗产管理、游客服务的质量,获得了中国质量奖。
敦煌研究院“基于价值完整性的平衡发展质量管理模式”的核心就是培养管理者和员工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或者通俗点说就是以匠心从事莫高窟文化遗产工作,完整地保存文化遗产的价值,负责任地向游客传播弘扬文化遗产的价值。具体说来,主要体现在莫高窟文化遗产保护、遗产价值弘扬两个方面。
保护方面:建立了基于“目标导向”的文物保护科学技术应用与评价管理体系。
高质量的文物保护,就是要做到干预最小,保持文物本体及其赋存环境的真实性、完整性。
为了保持文物本体及其赋存环境的真实性、完整性,中国敦煌研究院以安全性和有效性作为文物保护科技手段的测评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在文物保护领域建立了集详细的莫高窟保护管理制度、基于风险管理的文物监测预警体系、标准的文化遗产保护规范、精细的保护技术和工艺操作流程、严格的保护结果观测评估为一体的文物保护科学技术应用与评价管理体系,对文物保护调查、科学研究、保护实践、保护结果监测评估等各个环节实施科学化、标准化、精细化的管理,确保用于保护文物的各项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安全性、有效性。
与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合作完成的莫高窟第85窟保护项目,堪称文化遗产有效高质保护的典范,也可以说是中国壁画保护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项目。这个项目作为《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的试点,用来检验准则在壁画保护领域的适应性。它通过价值评估、现状调查评估、环境监测、病害机理分析、保护修复材料与工艺研发、保护修复实施到保护效果评价、长期监测等手段,不仅解决了长期困扰莫高窟空鼓壁画、酥碱壁画保护的难题,更重要的是建立了一套比较科学的壁画保护工作程序。项目形成的成果已推广应用到了包括敦煌石窟在内的许多石窟寺、殿堂、墓葬壁画的保护实践中。
弘扬方面:建立基于观众类型的“针对性分类”弘扬管理体系。
高质量的弘扬是在科学保护管理的前提下,充分挖掘莫高窟的价值来实现可持续利用,让不同类型、不同背景、不同层次的社会大众能看得好、听得懂、记得住、讲得出莫高窟。因此,我们建立了基于观众类型的“针对性分类”弘扬管理体系。
对来到莫高窟的游客,我们始终坚持负责任的文化旅游态度,既保护文化遗产,又不断提升服务游客水平。我们借鉴世界先进遗产地管理理念和经验,在中国率先开展了文化遗产地游客承载量的国际合作研究,以此作为制定莫高窟旅游开放政策的基础;我们通过国际合作,持续多年开展敦煌文化遗产保护和共享的数字化技术探索,建立了“数字敦煌”资源库、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在此基础上,我院在莫高窟建立了以“总量控制+网上预约+数字展示+洞窟参观”相结合的旅游开放新模式,既缓解了过量游客对莫高窟文物保护的压力,又丰富和改善了游客的参观体验,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文物保护与旅游开放的平衡发展。
为了让莫高窟文化遗产惠及更多不能来莫高窟游览的中外民众,我院勇担社会责任,针对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年龄段、不同知识结构的公众,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敦煌艺术传播活动。我院建立的网上“数字敦煌”资源库中英文版先后于2016年5月、2017年9月在线开放,实现莫高窟30个洞窟的全球共享;以数字技术和网络为支撑,开展网上洞窟虚拟展示;多年来,在中外数十个城市举办了敦煌艺术临摹作品展览和敦煌艺术数字高精度复制作品展览;开发了基于数字技术的创意产品和衍生产品。通过上述多种途径和形式,向中外公众传播敦煌文化遗产价值,满足中外公众了解和欣赏敦煌艺术的需求。
莫高窟的保护管理、旅游开放经验被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精心保护、科学管理的典型案例,在2010年巴西召开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4届会议上,向各国世界遗产地推荐分享。
未来,中国敦煌研究院将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胸怀,继续保持并扩大国际、国内合作的力度,进一步提升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质量管理模式。我们将持之以恒地用匠心呵护莫高窟文物本体和赋存环境,长久保存莫高窟艺术宝藏;我们将为国内外游客提供更优质的旅游服务,利用数字化技术在国内外举办更多内容丰富的敦煌艺术展览,并开发文化创意产品,让中国和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分享莫高窟文化遗产价值,让这份人类共有的珍贵文化遗产为当今世界的和平发展、文明交流互鉴做出贡献。
敦煌研究院与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工作人员探讨壁画修复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