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钦
(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河北 衡水 053200)
脑血栓为临床常见的一种神经内科疾病,主要是脑动脉发生病变使得脑血液的成分出现异常,使得血流的速度减慢,血液粘稠度增加,从而形成血栓[1]。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的增加使得该疾病在我国的发生率增加,因此研究一种有效治疗脑血栓的方法迫在眉睫。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采取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效果显著,因此将资料整理做如下的汇报。
选取2015年8月~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脑血栓患者100例,患者对于本次的治疗方法知情并同意,排除严重心肝肾疾病患者以及不同意本次治疗方法患者。将以上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每组患者50例。研究组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38~76岁,平均(50.1±5.9)岁,病程2~8小时,平均(5.0±2.0)小时;对照组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28例,年龄39~74岁,平均(50.0±5.4)岁,病程2~9小时,平均(5.0±3.3)小时,比较分析后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可以进行组间的相互比较。
患者入院后主要采取卧床、限制钠盐的摄入以及吸氧治疗,并且每日使用0.5 g的胞二磷胆碱和500 mL的右旋糖酐融合后静脉滴注,每日滴注1次。然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20%的甘露醇静脉滴注。对照组的患者使用单纯的阿司匹林治疗:阿司匹林(德国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号J20080078),每次口服750~100 mg,1~2次/d;研究组的患者加入他丁类药物治疗;阿托伐他汀(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号J20070060),每次口服10 mg,1次/d。两组患者的治疗时间均为14天。
MRI评价患者的颈动脉斑块面积情况,治疗效果分为痊愈、有效以及无效,痊愈:患者无偏头痛、偏盲以及意识障碍等症状;有效:偏头痛、偏盲以及意识障碍等症状明显改善;无效:相关临床症状没有好转甚至严重。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痊愈+有效)/总例数*100%[2]
相关数据分析均在统计软件SPSS 22.0中比较,t检验分析计量资料,H检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后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在治疗前两组患者的颈动脉斑块面积差异不显著,经过不同的治疗后均减小,但研究组的减小情况优于对照组,具体的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斑块面积 [(±s)m2]
表1 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斑块面积 [(±s)m2]
项目 n 颈动脉斑块面积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研究组 50 1.87±0.20 1.00±0.30 1.25 0.038对照组 50 1.85±0.25 1.29±0.42 1.08 0.042 t值 0.028 1.00 P值 0.69 0.047
研究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70.0%,差异明显,具体的结果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
脑血栓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主要以一侧偏瘫或者活动受限为主要的特征,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脑血栓发生的早期,体内血小板被激活,会释放血栓素并形成斑块等物质最后形成血栓。因此对于脑血栓的治疗主要为抗血小板聚集。
阿司匹林为临床治疗脑血栓的常用药物,可以明显的一致TXA2的生成,抗血小板聚集,因此可以有效的防止血栓的形成。他汀类药物为治疗血脂的常规药物,可以明显的减少胆固醇在血管的堆积,从而稳定斑块面积。根据以上情况,本次研究组的患者采取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经过治疗后发现患者的相关临床症状明显缓解,且颈动脉的不难看出面积缩小,说明该种治疗方式可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少斑块形成,对于患者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