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低年级学生一起“玩转”科学

2018-07-11 11:06莫彪
名师在线 2018年14期
关键词:玩转事物动物

根据30年的教学积累,我提出了“玩中学”的科学理念,即精心选择或设计制作出一些具有童趣的“玩具”,创设“游戏”情景;让学生在动手“玩”中遇到困难,因为困难产生疑问;根据疑问提出自己的假设,根据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根据方案开展探究实践(实验);然后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一年级开设了科学课,如何让一、二年级学生在“玩”中学习科学呢?

一、以“趣”引路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低龄儿童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要求老师在课堂上要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兴趣的激发非常重要,每堂课的导入都应该根据不同教材内容精心设计。

(一)设置悬念法

由于小学生对任何事物都喜欢“刨根问底”,所以悬念法是非常奏效的一种导入方法。

例如,教学《这是谁的叶》时,教师拿出一片叶子,提问:“这是谁的叶子呢?我们到校园去找到它的‘妈妈’好吗?”由此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再如,《观察鱼》一课,教学伊始,请学生猜谜:“没胳膊没腿,从来不离水……”由此引出探究主角。

设置悬念法不仅吸引注意力,而且能使学生带着疑问积极主动地去开展学习研究。

(二)情感陶冶法

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其含义是积极健康的情感能鼓舞人们去认识世界、探索真理。所以说,用激发情感的导入方法,有利于学生接下来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科学探索。

例如,教学《我们知道的植物》时,教师先播一段自制的“美丽神奇的植物”视频。学生看了各色各样美丽或特异的植物之后,立即被深深吸引,对探究植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再如,学生大都喜欢小动物,教学《观察一种动物》一课时,教师可课前在桌上放上蜗牛、金鱼等小动物的实物或标本。学生一进教室就被小动物们深深吸引住了。

(三)心理暗示、准备法

有时为了让学生对今天将要研究的事物感兴趣,教师就必须在此之前先让他们对该事物有所了解。对与该事物有关的东西有所了解或者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已了解的东西开始展开研究,我们称之为心理暗示、准备法。

例如,教学《我们知道的动物》之前,教师要求学生回家观察身边的小动物并做好记录,或者尝试饲养一个小动物,比如仓鼠之类。由于课前的这些准备,当上课要研究各种小动物时,学生会饶有兴趣地、积极主动地参加讨论、学习。

再如,《植物是活的吗》一课,教师课前请学生去种植一棵植物并观察。学生就会把课前获得的知识和培养的兴趣带到课上来。

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通过兴趣的激发,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把学生的注意力、思维等方面转移到教师所期望学生开展和研讨的事物上来,这就是以“趣”引路。

二、“做”中铺路

由于低年级学生实践经验少,天性好动,动手“做”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做”是有目的地“动”,一方面是“做”中获得感性经验,积累感性认识,有利于思维由具体性向抽象、逻辑性过渡,发展学生的智能;另一方面是学生在“做”中学到并逐步熟练技能,提升动手能力等综合素养。

(一)养成良好的“做”的习惯,指导正确的“做”的方法

学生在“做”中如果遇到阻碍,就会影响兴趣的持续和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因此,养成良好的“做”的习惯,指导正确的“做”的方法是扫清学习障碍、获得知识技能的捷径。科学探究的“做”主要为观察、实验、操作等。

1.引导正确的 观察方法

观察是获得感性认识的基本途径。对小学生来说,学会观察是学习科学的前提,是学习科学的入门本领,因此让小学生从小养成观察的良好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观察首先应做到:五官齐动,耐心仔细。也就是要求学生能观察得全面而具体。其次做到:有方法,有顺序。可以先看部分再看整体,也可以先看整体再看部分。

2.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

实验也是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基本途径,是小学生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学生通过实验,认识事物,获得知识;通过实验,掌握方法,培养动手能力,形成技能,发展素养。

一年级就要培养学生在实验中认真操作、细心观察、反复思考的良好习惯。在低年级学生实验操作中,教师要注意做到:进行示范操作;交代清楚操作程序和要点;帮助学生得出实验结论。

3.养成规范的操作技能

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手使脑得到发展,变得更加灵活;而脑又使手得到发展,变得更加灵巧,学生的操作能力得以培养。在操作中,学生应该养成细致、耐心、勤动脑、爱劳动的良好习惯。操作一般包括小制作、种植、饲养三个方面。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目的要求,掌握要领和步骤,评价操作效果。

通过观察、实验和操作的良好习惯的养成以及方法的正确指导,使学生获得了“做”的方法,掌握了“做”的技能。

(二)“做”为“想”积累感性认识,“想”指导“做”的全过程

“做”与“想”是密不可分的,“做”为“想”积累感性认识,“想”指导“做”的全过程,并把“做”的结果上升为科学概念。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以下几点:

1.观察、实验与思考相结合

在学生观察前,根据观察实验要求,明确思考目标。如教学《观察鱼》一课,观察前,教师提出鱼长什么样、鱼身上有什么、鱼在水里怎样游等观察要求。这样学生在观察中就会有目的地去看、去记、去想。

2.观察、实验与比较相结合

把观察与比较结合起来,使学生从同中求异,从不同差异中认识完整的自然事物。如教学《给动物分类》一课,教师带领学生观察比较,确定标准,在比较中分类。

3.观察、实验与研讨结合起来

可以通过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相互研讨,充分提供给学生质疑、释疑的机会,还要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观察后所得出的认识表达出来,这样把观察中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上升为科学概念。

三、巩固“趣”路

低年级学生探究一件事物的兴趣,“只有三分钟热度”。心理学告诉我们:“已有的兴趣要防止消退,可以通过已有兴趣活动和成绩的回顾总结,进行自我肯定、自我激励;也可以通过发展难度稍大的而联系较密切的新兴趣来达到巩固原有兴趣的目的。”

(一)通过及时肯定、激励,使学生的能力、知识、兴趣得到巩固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正确的表述要及时肯定,有时表达特别精彩的,奖小花一枚。在学生操作实验过程中,采用小组评价等多种方法,及时肯定他们的操作很准确或者获得的结论很科学等。

(二)把课堂获得的新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发展新兴趣,巩固原兴趣

学习了《观察一种动物》一课,要求学生回家后用学习到的观察方法,去观察别的小动物。学习了《给物体分类》一课,要求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对其他事物进行分类等。

(三)游戏中巩固

教师可以通过竞赛、唱儿歌、玩游戏等方式对知识进行巩固。

在学习了《谁轻谁重》一课后,可以进行称量比赛;在学习了《终点和起点》后,可以编一首儿歌,巩固比较的方法……通过以上种种方法,不仅巩固了学到的知识技能,同时也巩固了学生对科学探索研究的兴趣。

通过以上策略,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动手“玩”(实践)中获得知识和经验,感悟获取科学知识的方法和过程,并能运用学到的知识技能去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从而真正达到《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之目标。

猜你喜欢
玩转事物动物
美好的事物
另一种事物(组诗)
南北种植有差异?看山东技术员如何在湖南“玩转”蔬菜基地!
最萌动物榜
和学生一起“玩转”英语课堂
老记者如何“玩转”新媒体
动物可笑堂
创意经济视野下宝马MINI“玩转”创意营销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春天来啦(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