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张刚大篷车:从媒体栏目到社会服务机构
——一名社区记者的八年探索

2018-07-11 09:12文/张
中国记者 2018年6期
关键词:齐鲁晚报大篷车职能部门

□ 文/张 刚

内容提要齐鲁晚报张刚大篷车公益服务栏目于2010年3月15日正式启动,依托于齐鲁晚报张刚工作室而设立,以新闻策划、活动组织及报道为一体的社区服务栏目,在报纸上以新闻专栏形式呈现。成立8年来,服务领域不断拓展,从固定团队到建立起志愿者团队,从每周一期到每周几期,活动频次已超过600多期。从最初的新闻栏目,逐渐打造活动项目,再到成立社会组织,走上了一条特别的社区记者转型之路。

我从2000年参加工作,长年致力于社区新闻报道,坚持深入基层采写大量社区新闻报道,与居民关系密切深厚,在2003年、2007年连续当选为济南市第十三、十四届人大代表,2004年成立了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栏目“张刚工作室”。

经过十多年社区报道,在传媒形势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单纯的社区新闻报道难以满足居民需要,也不能适应传媒新形势的变化,迫切需要再升级。在此情况下,“张刚工作室”也面临新的改造升级,经过调研居民需求,2010年3月正式成立以来,齐鲁晚报张刚大篷车在发展中一步步总结提升,捕捉社区新闻、社区活动以及社区治理的发展方向,稳步提升,实现从媒体栏目到服务机构的转变。

张 刚《齐鲁晚报》高级记者、张刚工作室主任、智慧社区事业部总监

一、与政府职能部门联动,引导服务下沉

张刚大篷车创始之初,主要与政府职能部门联合,共同进社区为居民开展一系列服务,政府职能部门如工商、质监、环保、水务、市政公用等,都掌握技术资源和服务资源,但是他们进社区工作的积极性不强,有了媒体主动对接和引导,能激发职能部门的积极性,从而形成对政府资源的有效对接和打通。从2010年起,张刚大篷车每周末固定进社区举办食品安全检测、法律维权讲座、健康体检、举办趣味运动会等多种服务,截至2018年3月,共举办了600多场进社区活动。

通过和政府职能部门联合下沉服务,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功能,即通过齐鲁晚报张刚大篷车这个载体和桥梁,让政府职能部门的服务资源在媒体整合下产生了强大合力。把职能部门的服务向下延伸,送政策送服务送关爱,主要在于帮社区居民解决实实在在的困难。张刚大篷车把职能部门的服务资源送进社区,让服务随时就在居民身边。一加一的另外一层意思是“一个出气筒加一座连心桥”,职能部门承担了居民“出气筒”的角色,媒体人承担了“连心桥”的角色,将群众的困难、社区的矛盾在进社区服务中化解,给群众一个表达的渠道,一个说话的平台,群众办事遇到沟沟坎坎,能踩着张刚大篷车的肩膀找到政府部门解决,所以通过整合政府职能部门的资源,实现了“1+1〉2”的效果。

所以说,职能部门丰厚的资源优势通过张刚大篷车的连接,给市民提供更多的服务项目,各职能部门作为窗口单位会根据市民的诉求及时调整服务方式,进一步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把窗口擦得更亮。张刚大篷车作为载体,搭建起了老百姓与政府部门之间沟通的桥梁,既能帮助政府部门了解民情民意,也能帮助老百姓解决实际困难,这样的共建服务是一种新的服务方式,值得推广。[1]

为更好地为居民服务,张刚大篷车还与济南公交总公司、济南市公安局历下分局科院路派出所、山大二院等建立了社区联系点,同时与济南市25家单位签订了共建协议,建立起共同进社区服务的长效机制。

图1为科普大篷车布展。

图2为本文作者(右一)送书到济宁微山岛,帮孩子们搬书。

二、拓宽服务渠道,以项目带服务

张刚大篷车在举办种种公益活动的探索中,逐渐建立起“项目负责制”,已打造了公益助学、助老、助残、法律援助等多个项目品牌。

从2010年暑假首次举办“贫困学子公益游学”活动,这是张刚大篷车与山东世纪金榜书业有限公司共同推出的大型公益活动,已连续举办了8届,成为一个响亮的公益助学品牌。在助学过程中还逐渐拓展帮扶渠道,在山东全省建立起了150多所爱心图书室,发动社会力量在全省捐献了5万多个“孔子书包”,社区记者林媛媛有针对性地发起并运营了“百元助学项目”,被评为“阿里公益记者”。

针对社区困难群体,推出了“寒冬送暖”和“新年新衣”,已连续举办了七届,与律师事务所联合推出“反家暴同盟”,推动法援进社区。

项目负责制是张刚大篷车公益活动的一个主要抓手,团队的每位记者有针对性地担负某几项活动,像林媛媛记者主抓公益助学,既成助学专家,又有个人影响力,在事业中也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和地位。社区团队以“项目化管理,开源式运作”作为发展模式,充分利用《齐鲁晚报》媒体平台,重点打造敬老、助困、助学等社区服务项目。为扩大公益服务范围,开拓更多公益项目,齐鲁晚报张刚大篷车于2012年,又与团省委共同发起了“齐鲁志愿者”行动,全省“齐鲁志愿者”人数超过了五万人,经过6年发展,成为和张刚大篷车并行的另一公益品牌。

三、从媒体栏目向社会服务机构转变

2014年,国家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并取消行业主管部门降低准入门槛,规范更多的公益组织走正规化服务之路,张刚工作室团队敏锐捕捉到社区建设的未来方向,当即在济南市民政局正式申请注册成立了社会组织——济南张刚大篷车社区文化服务中心,打造基于媒体人介入的社会服务组织,倡导“新闻服务社区”的社区治理理念,这也是在全国范围内媒体人最早从事社区服务的社会组织,从单纯的新闻栏目向社会服务机构正式转变。

张刚大篷车社区文化服务中心的运营,主要依托三方面资源。

一是拥有《齐鲁晚报》省级媒体平台,媒体资源平台可以将服务中心的工作进展及成果迅速传播,形成强大的社会效益;

二是张刚大篷车与济南市各区相关职能部门有着良好的共建合作关系,可在场地、师资等方面获得支持。

三是张刚大篷车在基层社区中有着广泛的社会资源和丰富的活动组织经验,在品牌形象上具有先天优势,有很强的社区黏性。

四是媒体人的公信力,为社会服务机构带来新鲜的血液,能够带动和整合其他社会资源向社区服务下沉。

注册成立济南张刚大篷车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后,积极参加团省委、济南市民政局的公益创投项目,在社区实施了“小白鹭关爱外来务工子弟”“妙笔生花社区公益作文课”项目,在2017年10月,正式中标济南市槐荫区美里湖街道办事处的社区党建和文化服务项目,以社工购买的方式,政府出资购买张刚大篷车社区文化服务中心提供的党建和文化惠民服务,招聘四名社工入驻并展开服务。这一项目的成功实施,标志着张刚大篷车成为真正的社会服务机构。

以此为契机,济南张刚大篷车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开始在整合社会各界资源的基础上,打造社区服务终端标准化、专业化的服务,并将在济南市历下区等多个社区打造“智慧社区”样本。

□ 齐鲁晚报张刚大篷车与25家单位签订共建协议。

四、张刚大篷车从栏目到服务机构的转型意义

(一)报纸巩固根基的需要

服务读者、巩固读者,仅靠媒体的报道服务是不够的,媒体不仅是时代记录者,更应是时代建设者,作为扎根地方的都市报,更应该承担起读者所在城市和社区的建设者功能。

《齐鲁晚报》作为一张坚守山东地区的区域化都市类媒体,读者(用户)就是社区居民,发现社区、根植社区、“永远与人民大众在一起”也是媒体自身发展的需要。现代传媒就是要增强用户的黏性和忠诚度,读者的需求在哪里服务就在哪里,媒体的职能从单一的办报,要走向多元化的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说,媒体服务用户的方式亟需转换。

(二)媒体人转型的需要

媒体人转型面临多种选择,作为长年扎根社区的记者,如果能在突破社区上趟出一条新路,也是一个不错选择,社区记者必须社会化,而社区治理、社会组织发展是最好的方向。因此部分社区记者可以在社区媒体及参与社区治理中找到可以安身立命的转型方向。像《齐鲁晚报》长年坚守社区一线的青年记者林媛媛,勤奋刻苦,成长为山东省省直机关岗位杰出能手。我本人在连续两届当选济南市人大代表后,又于2012年当选为山东省第十次党代会代表,山东省第十二届人大代表,2017年当选为山东省第十一届党代会代表、十九大党代表。

编 辑 陈国权 24687113@sina.com

(三)社区治理本身的需 要

国家一直在致力制定完善孵化培育、人才引进、资金支持等扶持政策,落实税费优惠政策,大力发展在城乡社区开展纠纷调解、健康养老、教育培训、公益慈善、防灾减灾、文体娱乐、邻里互助、居民融入及农村生产技术服务等活动的社区社会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2]

社区治理本身需要专业化的服务,媒体人介入的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有益补充。《温州晚报》著名记者、全国人大代表郑雪君,较早就投身到社区活动中,成立了“雪君工作室”,在温州倡导兴起了慈善一条街,甚至还把公益慈善活动办到了国外。她打造的“道德讲坛”成为全国有名的栏目。在未来的社会治理中,也的确需要媒体人积极投入,引导公民参与进行,为实现社区治理的现代化做出媒体人应有的贡献。 (作者是《齐鲁晚报》高级记者、张刚工作室主任、智慧社区事业部总监)

【注释】

[1] 逄春阶.“张刚大篷车”建起首个社区共建联系点——一个点可以照亮一大片[N].大众日报,2011-10-11:01.

[2] 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6-13:09.

猜你喜欢
齐鲁晚报大篷车职能部门
《齐鲁晚报》:功能性食品岂能游离在法律和监管之外
混合运算大篷车
美要派上万军队阻止“大篷车”
检察版(十)
安利大篷车 行走的塑形基地
开心大篷车
齐鲁文化对《齐鲁晚报》的影响分析
《齐鲁晚报》消息源浅析
安徽省合肥市政协首次邀请政府职能部门旁听大会发言
轮胎企业职能部门的设置和管理要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