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卓越护理人才培养的现状及体系构建

2018-07-10 21:24濮丽萍吴丽荣孙小娅
教育与职业(上) 2018年2期
关键词:高职护理培养体系

濮丽萍 吴丽荣 孙小娅

[摘要]我国高职护理人才培养存在目标定位不准、培养模式趋同、课程设置欠合理、专业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力度不大、教学内容相对落后,以及实验、实训软环境有待提高等问题。对此,应明确目标,制订高职卓越护理人才培养方案;以改促教,实施卓越护理人才培养课程教学改革;紧贴岗位,优化实验实训基地;显隐结合,创新护理人文素质培养体系;科学设计,构建多元客观过程化质量控制体系;精心组织,保障卓越护理人才培养实施,推行医教协同、校院合作的体制机制,使卓越护理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向国际化拓展。

[关键词]高职护理 卓越人才 护理人才 培养体系

[作者简介]濮丽萍(1975- ),女,江苏无锡人,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吴丽荣(1970- ),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硕士;孙小娅(1956- ),女,江苏太仓人,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江苏 苏州 215009)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5年江苏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科研课题“基层卫生人员医教协同培养机制研究”(项目编号:MS201501,项目负责人:吕俊峰、卜秋、王平)和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重大教改项目“卓越护士培养研究”(项目编号:JGXM201434,项目主持人:吴丽荣)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03-0108-05

“健康中国”建设战略的实施为健康服务业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对卫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数量、质量和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卫生类高等职业院校如何借助“健康中国”发展契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所提出的各类“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是主动适应大健康时代社会对卫生技术人才需求增长和质量提升要求的关键。高职卓越护理人才培养符合国家对高等医学教育管理体制的宏观调控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要求,适应社会和卫生事业发展,是满足卫生技术人才供给,缩短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在护理教学理念、思路、方法上的距离,促进我国护理职业教育由数量增加、质量合格迈向数量稳定、质量提升的重要举措。本文是笔者所在学院自2011年起在全国率先开展高职卓越护理人才培养实践研究的成果提炼,供同类高职院校开展卓越护理人才培养借鉴。

一、“健康中国”呼唤高职卓越护理人才培养

“健康中国”是中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偉大复兴“中国梦”新征程中向世界展示全新形象的奋斗目标。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从大健康、大卫生的高度出发,将健康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打造健康环境和健康社会,培育健康人群,发展健康产业,形成以健康为中心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是我党在新时期的新任务,建设“健康中国”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实现“健康中国”满足多层次、多样化卫生服务需求目标的过程中,高职卓越护理人才成为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的重要力量之一,他们将在服务民众健康、完善健康支持环境、健全公共安全保障体系、培养传播健康文化和健康服务业等诸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的护理服务领域逐步从医疗机构向社区和家庭拓展,服务内容逐步从疾病临床治疗向慢病管理、老年护理、长期照护、康复促进、安宁疗护等方面延伸,因此,对护士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护理操作技能和疾病观察力,临床更注重交流与合作能力、发现问题与医护配合能力、健康教育和促进能力,这对护理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更加注重对护理专业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培养。为建设“健康中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多层次的健康需求,培养“厚人文、精技术、懂关怀、能胜任、会学习”的高职卓越护理人才是当今护理教育的大势所趋。

二、高职护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多数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定位是培养高层次护理技能型人才,而不是各级各类、具有特色的专业人才。定位的不准确使高职院校将就业地域放在沿海发达地区,难以切实发挥在基层医疗卫生发展中的作用,专业人才培养没有体现出服务地方一线行业需求的特色。学生和家长对高职护理的定位也存在不当之处,大多数人将高职护理当作专升本的通道,对专业技能不感兴趣,重理论轻实践,以致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不强。

2.培养模式趋同。高职院校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没有结合自身优势设定具体的培养规格,没有与护理岗位实际紧密契合,所提出的都是一般性要求,如厚基础、宽口径,导致学生像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在就业面试中展现给用人单位的是“千人一面”,难以满足当今社会对护理人才需求的多样化诉求。

3.课程设置欠合理。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课程体系设置是人才培养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传统的护理课程采取“老三段”的设置方式,分医学基础课—护理专业课—护理临床实习三个阶段,这种以生物医学模式为基础,采用生物器官为主线进行组织的模式,导致课程内容存在医学课程比例偏重、人文社会课程学时及比例不合理、人文教育的途径和教学方式单一、缺乏科学的测评体系等情况;基础课与专业课缺乏有机融合、相互渗透,不能反映社会、医疗卫生事业临床护理对护理人员知识、能力、素质提出的新要求;课程设置灵活性不够,过多的必修课程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兴趣、个性发展需要,选修课无法开设,或开设门类太少、开设质量不高,也使得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匮乏。同时,受学制限制,课程设置的顺序也无法反映专业自身的逻辑体系和学科间的衔接关系,纵向联系不紧,横向结合不够。

4.专业教学方法改革力度不大。传统的“填鸭式”“一言堂”教学模式依然存在,难以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实践教学以技能训练为主,不能把职业道德培养融入教学过程;教学手段落后,不能合理运用现代技术开展教学;课程考核形式单一,以传统的平时、期中、期末三段式考核为主,过程考核少,客观上造成学生不注重平时的知识积累,只在考前临时抱佛脚。

5.教学内容相对落后。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护理在其他学科的推动下也在飞速发展,如何使教学内容紧跟时代,成为各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护理专业在教学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专业基础课过于强调学科的系统性,与专业课内容脱节,不能更好地为专业课服务;院校教师大多是从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教学岗位,缺乏临床经验,导致专业课教学与临床发展脱节,内容陈旧,缺乏专业特色,与护理实践的结合存在交叉重复,与护士就业岗位需求及职业能力要求差距较大。

6.实验、实训软环境有待提高。体系内的多家护理实训中心受中央财政与省、市教育厅(局)资助,拥有国内一流、世界领先的高端仿真模拟人,有着以提升学生管理能力、操作能力为指导的管理制度,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学校过分重视实训基地的硬件建设,忽略软环境建设,如实验室文化建设欠缺,不能营造良好的职业氛围,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和职业素养教育不能融为一体;管理手段相对落后,不能很好地以学生为中心,信息技术应用较少,实训基地利用率低,不能实现资源共享,校内实训基地的科研和服务社会等功能还需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强调学生操作技能的强化,但缺乏临床真实性,智能化、信息化的实训设备有待开发,以及人文关爱不够等。

三、高职卓越护理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1.明确目标,制订高职卓越护理人才培养方案。依托院校自身的护理教育优势资源和特色,紧密结合课程设置与岗位需求,以实践理念为导向,以人文素质培育为基础,以岗位胜任力培养为主线,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中心,确立“厚人文、精技术、懂关怀、能胜任、会学习”为高职卓越护理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培养热爱护理专业,具备护理工作岗位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能运用护理程序为服务对象提供整体护理,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和职业素養,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团队协作和评判性思维能力,具有较强自主学习能力、知识迁徙能力,有国际视野的高端技能型护理人才,实现高职护理教育由数量增加、质量合格迈向数量稳定、质量提升。

深化医教协同、校院合作,实现学院与医院教学过程、教学资源和教学情境“三融合”。鼓励专业教师“下、访、挂”,担任医院床位护士、床位组长、兼职护理部主任等职务,聘请临床护理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和临床导师,医教人员共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共同实施教学改革,共同建设教学资源,共同进行教学评价,共同加强学生就业和创业指导,真正实现学校培养人才与未来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以岗位胜任力提高和人文素质培养为主线,重构护理课程体系。充分利用合作办学医院和附属医院实习基地及师资,将学生学习过程分为六个阶段,由专兼职老师共同制订见习计划和学习目标,临床导师负责教学实施,学校教师全程跟踪见习过程。通过学校学习与医院见习、实习交替互补,促进学生尽快从护生成长为临床护士。

2.以改促教,实施卓越护理人才培养课程教学改革。根据卓越护理人才培养目标,遵循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原则,建构并拓展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岗位胜任力课程平台,形成人文有底蕴、岗位能胜任、发展可持续的高职卓越护士课程体系。与医院达成更紧密的合作关系,执行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从纸质教材到数字教材、从传统教室到现代化网络、从单一媒体到多媒体、从模拟到实战、从模型到患者、从教室到医院的立体化、数字化、多层次教学模式。

深入推进高职卓越护理人才培养研究工作开展,划拨专项研究经费作为人才培养方案中每门核心课程的教学改革经费,同时吸纳致力于教学改革的教师对其他相关课程进行改革,共同确立教改子课题,该课程的任课教师即为该子课题的负责人。每位课题负责人需在开课之前,撰写本学期所授课程的教学改革子项目申报书,进行教学设计、制订教学计划,并在课程归属教研室进行多次研讨的基础上,由学校请专家把关后方可进入课堂。

卓越护士班的教学进程与课表管理与其他班级分开,授课计划不以2学时为单位,而是按专题或项目内容随机安排,甚至可以单科推进的方式开展某些课程的教学,借助教学方式小班化、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手段信息化,全面推进教学改革。

3.紧贴岗位,优化实验实训基地。实验实训基地建设要充分体现区域性、共享性、统一性、规范性、高效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必须坚持职业技术性、模拟仿真性、适用性、先进性、开放性和教学优先的原则,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教科研于一体,能基本满足岗位职业技能训练要求,突出逼真、高质、开放、通用的特色,努力实现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下,按照未来专业岗位对基本技能的要求,获得实际操作训练和综合素质提升。在建设理念上,应基于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职业教育课程理论的发展,强调以个体职业准备为目标,突出工作岗位需求,培养学习者的综合能力;应坚持以职业岗位为导向、职业实际情境为基础,侧重开展实践教学。在建设实施中要突出信息化特点,积极引进先进实训设备,以及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管理软件,优选虚拟仿真模型,开展信息化实训教学,建立学生自主学习管理平台,对实训室进行科学化、信息化、一体化管理,提高实训室的利用效率,体现护理专业建设的职业性、先进性和开放性。

4.显隐结合,创新护理人文素质培养体系。将“珍惜、敬畏生命,做有温度的护理人”理念贯穿于护理教育始终,围绕尊重生命主旨,构建显隐结合的卓越护理人文素质培养体系。显性课程以通识类、专业类和实践类人文课程群为载体,增加人文课程比例和实践比例。加强隐性人文课程建设,比如,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实施“个十百千”学生职业素质提升工程,即以学院百年历史传统文化教育基地为依托,以十大职业素质要素——“感恩、诚信、责任、关爱、服务、创新、崇文、发展、协作、自律”主题教育活动为抓手,以百部必读书目为引导,以千名志愿者服务社会为重点,全面推进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构建卓越护士护理人文素质立体化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专业适应能力。

5.科学设计,构建多元、客观、过程化质量控制体系。学生能力的提升是教学改革的落脚点,针对护士培养周期长的特点,应做好长期跟踪,做到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手段多样。第一,教学评价过程化。要使教育达到提升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标,必须重塑学习评价体系,实现多元评价和过程考核。减少闭卷理论考核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完成任务,重视过程考核,降低期中、期末考试在总成绩中的比例,对技能考核采用真实性评价,全面评估学生应具备的核心胜任力。第二,过程评价常态化。制订卓越护理人才培养评价方案,定期随堂听课,了解教学改革开展情况,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和能力提升状况,定期召开专任教师和临床导师座谈会,重视教师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时出谋划策、反馈修正。第三,效果评价客观化。借用客观性量表,如《中国注册护士核心能力测评量表》《评判性思维量表》,评价卓越护理人才培养过程中着力提高的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岗位胜任能力,通过走访座谈和调查问卷,从敬业精神、专业技能、协作精神、道德修养、身心素质、创新意识等方面,评价卓越护士实验班学生的发展状况。

6.精心组织,保障卓越护理人才培养顺利实施。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充足的经费保障必不可少,而相应的配套管理措施、教学软硬件投入,特别是对于教学及管理工作者积极性、主动性的调动,更是项目取得高质量成果所不可或缺的。第一,成立学院卓越护理人才培养工作领导小组,由学院院长作为组长,教学副院长为副组长,教务处长、护理学院院长、合作医院护理部负责人等作为主要成员,监督学生选拔、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置、教学过程、学生就业等环节,加强人才培养过程管理,保障卓越护理人才培养计划顺利实施和稳步推进,确保护理专业高质量高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有序、高效开展。第二,人才培养需严格按照“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要求,集“课程改革、校企联合、双师指导”于一体,成立由学院优秀教师与实践基地教师为主要成员的卓越护理人才培养专家组,下设课程教学平台改革组,设立核心课程负责人,其中,学院优秀教师应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实践基地教师原则上应为实习医院的护理部负责人或分管教学的秘书。专家组主要负责对卓越护理人才实验班培养目标、培养方向、培养程序及具体培养方案进行论证,下设课程教学平台改革小组,负责整合课程知识、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及评价方式,参与实验班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实习的全过程,并由核心课程负责人负责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第三,通过增加相关教师的课时费、培训机会等措施,提高任课教师的积极性,推进教学全方位改革,鼓励教师积极有效地开展课前、课上和课后的教学工作,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通过提高学生工作专项经费,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生活动,配备教学多媒体教室、实训室、示教室,以及人均一台学习用台式电脑/平板电脑、免费使用学校网络数据资源等举措,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四、对深化卓越护理人才培养改革的思考

1.推行卓越护理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医教协同、校院合作的体制机制保障。医教协同、校院合作是卓越护理人才培养的关键。目前,国内高等职业教育在推行卓越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校院合作的过程中普遍存在合作内容、渠道和方式不够多样、双向参与还可更加深入、与行业企业紧密联系的合作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的困难与挑战。在高职卓越护理教育由规模发展转向内涵提升,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亟待突破的新形势下,如何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为主线,以平台建设为抓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全方位、全过程、多样化、高水平的医教协同、校院合作多元长效合作关系,完善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多元合作体制机制,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多元合作格局,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实践与总结。

2.卓越护理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国际化拓展。加強国际交流与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全球化要求和国家“走出去”发展战略需要的必然选择,对提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知名度和国际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大力推进高职卓越护理教育国际化进程,是推进改革发展的战略性举措。应通过国际合作办学,借鉴国外先进护理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由引进国外先进的护理教学理念、体系、师资队伍、内容与方法等开始,逐步向更高层次的合作开发卓越护理教学课程、分段合作培养等方面发展,实现与国外护理教学标准及要求接轨,推动高职卓越护理人才培养体系的国际化拓展。

[参考文献]

[1]王文娟,付敏.“健康中国”战略下医疗服务供给方式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6(6).

[2]李新生.卓越产业人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新视角[J].职业技术教育,2016,37(19).

[3]林坚.“卓越技师”教育理念下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6(22).

[4]韦柳娅.高职护理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6(4).

[5]甘庆华,雷迅,马明霞,等.面向中国——东盟人才市场的涉外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2(8).

[6]余向平.高职教育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基本思路[J].职业技术教育,2006,27(13).

[7]姜安丽.护理教育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8]刘小平,李蜜.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J].科教导刊,2014(31).

猜你喜欢
高职护理培养体系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在我校高职护理专业中的实践应用
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综合改革与实践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能力培养体系建设探究
对高职护理专业体育课程改革的研究
浅析高职护理教育中护士核心能力培养的研究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基于职业导向性高职护理解剖学跨学科教学初探
“课业”在高职护理专业新生认知教育活动中的应用
飞行技术专业全英语教学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