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是文学的富矿

2018-07-10 05:01史修永刘庆邦
阳光 2018年7期
关键词:刘庆邦矿工题材

史修永 刘庆邦

刘庆邦在长篇小说《红煤》“后记”中写道:我把人物的舞台放在煤矿,因为我对这个领域的生活比较熟悉。我一直认为,煤矿的现实就是中国的现实,而且是更深刻的现实。

如果说,刘庆邦用充满酷烈和温情的笔触创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矿工形象,给读者带来了不一样的阅读愉悦和审美体验,给读者营建了一个充满想象的煤矿世界,那么,在这个艺术化的煤矿世界,刘庆邦用采掘巷道的方法在地层深处不断开掘,在“向人情、人性和人的心灵深处掘进”,进而实现了自己的艺术追求和艺术理想,成为中国当代文坛一道独特的艺术景观。

2013年的春天,刘庆邦应邀在中国矿业大学镜湖大讲堂讲座,题目是《漫谈煤矿文学》。这个题目也特别适合中国矿业大学。那是第一次见到他。刘庆邦谈吐儒雅,平易近人,对文学有深刻而独特的理解,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由于他是路过徐州,当晚还要赶回北京,因为第二天上午还要参加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的会议。于是,讲座结束之后,就匆忙乘坐徐州到北京的最后一趟动车返京了。

那个时候,我已经读过刘庆邦的《走窑汉》《神木》《哑炮》《断层》《红煤》等小说,被他细腻精致的语言表达和震撼心灵的叙事风格打动,也被他对煤矿的热恋所感动。只是错过了一次与刘庆邦面对面访谈的机会而感到遗憾。

这次的访谈是在2016年7月28日夜晚。地点是在北京和平里中街附近的一所商务酒店。那天,天气有些闷热,好像要下雨的样子。按照说好的时间,刘庆邦骑着单车来到酒店。他说,这辆自行车骑了好多年了,现在主要是用它带着孙子出来玩。他还背着一个单肩包。这个单肩包好像还是那次去中国矿业大学讲座时背过的。我记得,一上讲台,他就很自然地将单肩包放在了座位的旁边。刘庆邦就这样自然、质朴,有亲和力。这个夜晚,我们走进了他的文学世界和心灵世界,

来北京之前,我还准备了一份采访提纲,想多了解一些他的创作经历和体会。当面对面进行访问的时候,感觉这份提纲没有多大用处。刘庆邦很自然流畅地向我们讲述了自己三十多年来的创作经历,特别是他的煤矿题材的创作。每一部作品的情况,他都记得清清楚楚,仿佛就是眼前发生的事情。他所讲述的也是我们渴望了解的。我很佩服他的记忆力。我也总感觉,他有讲不完、说不尽的文学故事。

他说,我创作最多的作品就是关于煤矿题材的作品,我的作品中最有影响力的还是煤矿题材的作品。在煤矿工作,当煤矿工人和矿工报记者,让我对人生和生命有着与其他人不一样的深切体验和感悟。我一直坚信,我能够写好那些在煤矿世界生存的千百万矿工。

他说,自己的创作也是在不断提升。《断层》《红煤》《黑白男女》构成了他的煤矿题材长篇小说的三部曲。《断层》主要是社会层面的叙事,《红煤》是向人性层面开掘,而新近出版的《黑白男女》是向读者呈现一种大爱大慈大悲的悲悯情怀和向死而生的存在精神。

他始终认为,煤矿是文学的富矿。他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向地层世界开掘。最近,刘庆邦还在构思一篇煤矿题材的长篇小说,想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呈现煤矿世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在创作中寻找一种新的突破。我们期待他的新作问世。

这次访谈效果超出了我的想象,让我感到惊喜。刘庆邦坦率、真诚、心地平静,对问题不回避、不躲闪。回答问题时,他始终保持思路清楚,表达清晰,不绕弯,简单而深刻。

充实美好的时间总是过得那么快。两个多小时的访谈很快就结束了,感觉意犹未尽。这时,天也有点儿晚了。推门出去却发现外面正在下雨,听宾馆的服务人员说,已经下了一个多小时了。我们却没有丝毫发觉。

我说,等雨停了再走吧。下雨,路滑,不安全。刘庆邦说,这点儿雨不要紧,我慢点儿骑。交谈之際,我的研究生已从附近的超市买来了一件雨衣。

刘庆邦骑上单车,消失在和平里中街的夜色里。雨一直淅淅沥沥地下着,天气凉爽得让人感动!

史修永:刘老师您好,很高兴能再次见到您。这次采访我们主要是想针对您这三十多年的创作,尤其是关于煤矿题材的书写,提几个问题,听一听您写作的心路历程。我们都知道,您是当代文坛为数不多的几位勤恳创作、产量颇丰的老作家之一,光短篇小说就有了三百余篇,我们特别想知道,您的第一篇小说是怎么诞生的,也可以说您开始文学创作的机缘到底是什么?

刘庆邦:我是1972年写第一篇小说,它是我的处女作——《棉纱白生生》,写一个女工勤俭节约的事,现在看是一篇比较单薄的小说,甚至有点儿写好人好事的那样一种感觉,但是它融入了自己的一些感情,还是有些动人的情节和细节的。1972年写完后,当时没有发表,没有发表的原因是当时的刊物都停办了,没地方发。这篇呢也是写给女朋友看的,当时,我正在谈恋爱,为了增加自己的吸引力,表示自己不光会体力劳动,还会脑力劳动,不光有外部生活,更有内在生活。女朋友看后,感觉还好,称赞一番,小说就放下了,我的第一个读者就是我的女朋友。现在她也成为了我的妻子,我们是在宣传队认识的,当时她是报幕的,现在叫主持人,拿着一本《毛主席语录》,先背一段毛主席语录,然后下一个节目是什么什么。小说没地方发表,也没舍得扔,就一直放着,放到1976年粉碎“四人帮”,1977年各地的文艺刊物陆续复刊,最终看到一个刊物叫作《郑州文艺》,当时我所在的矿务局属于郑州管辖,看到上面发表的小说,就想到了自己也有一篇小说,于是把小说从破箱子里翻出来看看,纸都脆了,纸的边缘都磨破了,但是读了一遍自己觉得还有所感动,比别人的也不差,不妨寄出去试试,当时寄也不花钱,装个信封剪个角就投到了《郑州文艺》,投出去之后,编辑部就很快跟我们单位联系了。当时我已经调往矿务局宣传部,来了个外调函,那时发表作品是要政审的,也就是政治审查,看作者有没有问题,政审没啥问题,就可以发表。宣传部就跟我说了,写了证明,证明我政治上没什么问题,于是这篇作品发表在了1978年《郑州文艺》的一个头条位置。这就是我的第一篇小说,也是第一篇短篇小说,还是比较突出的,也是写煤矿题材的。其实,这篇小说的发表对我是一个很大的鼓励,让我更加喜欢和热爱文学和文学创作。我的第一个中篇小说也是涉及煤矿题材。那篇小说叫作《在深处》,发表在《莽原》杂志第三期的头条,比较突出的位置,还得了河南省首届优秀文学作品奖,好像是1982年评的。我的第一部长篇也是煤矿题材。第一部长篇叫《断层》,写煤矿改革的,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在1986年出版的。也就是说,第一个短篇,第一个中篇,第一个长篇,都是煤矿题材。《断层》获得首届全国煤矿优秀长篇小说乌金奖,长篇小说就评了这一次,谭谈、焦祖尧等人也参评过。《断层》出来以后还开了研讨会,当时的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唐达成还写了书面发言稿。我把我上面提到的总结为“三个第一部”吧,都是涉及煤矿题材的。

史修永:在您所创作的那么多篇小说中,您认为哪一部或是哪几部小说的影响力最大?

刘庆邦:从影响力上说,我觉得我的文学创作,影响最大的也是煤矿题材的小说。第一篇影响较大的小说应该是《走窑汉》,它是一个短篇,这个短篇小说在《北京文学》发表以后,引起了比较强烈的反响,那是1985年。首先是王安忆对这篇小说特别推崇,王安忆说这部小说好得不得了,她当时还不认识我,看到这篇小说感到非常震惊,她就推荐给评论家看,当时有个评论家叫程德培,是一个有影响的青年评论家。程德培写了一篇评论,题目叫作《这活让他做绝了》,发在了《文汇·读书周报》上。当年这篇小说也被收录到上海出的一部《探索小说集》里。然后是林斤澜老师对我这篇小说特别喜欢,在还没认识的时候他就推荐给了许多人,比如转给汪曾祺看,林斤澜老师有他自己一个独特的说法,他的原话是:“刘庆邦通过《走窑汉》走向了知名的站台。”汪曾祺也跟我说:“你就按照你那个《走窑汉》的路子走就挺好的。”这是第一次见面时他跟我说的。应该说《走窑汉》的发表是我写作的一个重要转折,评论家说是我创作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性的作品。我自己觉得之所以这篇小说被说成是我的转折或是成熟的一个标志,其实就是说,以前我的作品写得比较实,从《走窑汉》开始,真正开始了虚构,还有就是之前的作品写社会性的东西比较多,从《走窑汉》开始就上升到了一个人性的层面,开始集中地关注人性,写人性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开始探索挖掘人性的黑洞,也就是人性的恶。可以说,《走窑汉》是我所有短篇之中影响比较大的一个作品,它也是煤矿题材的。在中篇小说当中,我认为,也是我的煤矿题材作品影响最大。如果举一个例子,那肯定就是《神木》这篇小说。《神木》在《十月》2000年第4期发表以后,《中华文学选刊》《小说月报》《小说选刊》等都进行了选载,后获得2002年老舍文学奖。它产生的世界性的影响主要就是它被拍成了电影《盲井》,获得了第53届柏林电影节银熊奖,后又在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二十多个大奖,包括法国、美国、荷兰、比利时、德国等。王宝强演这部电影,得了两个最佳新人奖,这个没有什么名气的年轻人一下子就火起来了。按照李杨的说法,我成就了他,他成就了王宝强。这部小说的影响不限于电影方面,后来又被翻译成英语、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日语的单行本,在许多国家出版发行,受到无数文学爱好者的喜爱。我的长篇也是煤矿题材的影响比较大。我已经写了三部长篇,第一部就是之前提到的《断层》,第二部叫《红煤》,《红煤》是2004年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的,本来这部书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为导演谢飞一直想把它拍成电影,后来搁置了。现在我自己最喜欢的,也是寄予最大希望的,是我去年刚刚出版的长篇小说《黑白男女》。可以说《断层》《红煤》《黑白男女》构成了我的煤矿题材长篇小说的三部曲。我一直是在长篇上提升自己,如果说《断层》是写改革的,它停留在社会学的层面,那么《红煤》就是到了一个人性的层面,到了《黑白男女》,我又觉得自己有了一个新的提升,就是它已经提升到了一种大爱大慈大悲的悲悯情怀,表现出了矿工及其家属坚韧顽强不屈和向死而生的精神,“展现了被命运压到绝境的普通人的人性之美和爱,凸显了人性的尊严、温暖和美丽,抒写了生命不可逆这一永恒话题”。“我期望读者读后既可得到心灵的慰藉,又可以从中汲取不屈的力量。不泄气、不悲观,这正是我想要的。”我自己认为《黑白男女》的影响才刚刚开始,它出版之后,有多家报刊连载,首先是在《中国作家》2015年第二期头条发表,后来在包括我老家的《大河报》《周口晚报》,还有《大连日报》《中国煤炭报》《作家文摘》。评论也在陆续地出,我看到最新一期的《小说评论》,发了一个“刘庆邦评论小辑”,有两篇是评《黑白男女》的。这部小说也在今年的国际读书日那天被评为“2015中国好书”,这是由中宣部委托中国图书评论学会评的一个奖项,是中央电视台公布的。“2015中国好书”共评选出中国好书作品6类31部。其中主题类5部、科普生活类5部、文学艺术类7部、人文社科类6部、少儿类4部、年度荣誉类4部。《黑白男女》在文学艺术类中能占到其中的1部,我感觉很自豪。这部小说也是北京作协的精品项目,是中国作协重点扶持的作品,首印八万册,到现在加印了四次。中国作协也为这部小说召开了研讨会,著名文学评论家李敬泽说这部小说是我的“心安之作”。这部小说主要写的是很多现实中被屏蔽的生活。我认为,我所有的有影响力的小说,从短篇到中篇,再到长篇,都是以煤矿题材为主,从《走窑汉》到《神木》再到《黑白男女》。《黑白男女》我觉得非常适合拍成一个电视剧,现在著名作家刘恒也正在为我推荐,上海方面也在极力推荐。这部小说的电视剧很好拍,它没有井下的环境,都是家庭的场景,里面的情感非常饱满,相当好拍。如果能拍成电视剧,那么这部小说就可以一下子走向千家万户了。

史修永:当代文坛都将您称为煤矿文学第一人,您对自己所创作的煤矿文學有没有一个总体的评价?

刘庆邦:从总量上看,我写的煤矿题材的小说占到我整个创作的一半要多。长篇是三部,中篇是十多部,短篇我写了三百多篇,其中有一百多篇是煤矿题材的,差不多煤矿题材的写作应该达到了两百多万字,可以毫不夸大地说,在中国或是在世界上,写煤矿小说的,我的创作总量应该是最多的,在国外,左拉啊,劳伦斯啊,戈尔巴托夫等作家,他们就一个长篇,量就没那么多,要说质量,我们就留给后人评判吧。

史修永:刘老师,在您三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您一开始就立足煤矿,也一直不间断地书写煤矿,我们特想知道,为什么您要书写煤矿以及坚持煤矿题材的创作?

刘庆邦:为什么写煤矿,首先得益于自己当过矿工,对煤矿生活比较熟悉,一直觉得煤矿是文学的富矿,它是一个“得地独厚”的题材,我有一个创作谈,写的就是“得地独厚”,不是“得天独厚”,因为矿工在井下,在地层深处工作。在创作谈中我就说,煤矿与文学有一定的天然联系,因为人类与大自然抗衡,他要从大自然中讨生活,在这多类型的抗争中,矿工的抗争是严酷的,他要付出血的和生命的代价,从中显示出人类的智慧,人类的韧性与不屈,我觉得没有任何一个行业像矿工这样和大自然抗争那么严酷,人类总需要能源,总要取火,总要有一部分人,他们要下到地底下去挖掘大自然的宝藏,为人类所用。煤矿生活的经历,使我领略到了煤矿工人与大自然搏斗的严酷性,同时也深切惑到这种搏斗的伟大和壮丽。我为矿工的劳动所感动,也为自己的劳动所感动。矿工和大自然的搏斗集中体现着人类精神,这就是顽强的求生存求发展的精神。当回首往事时,我当然不可能忘记这段生活给予的精神财富。第二点,文学要表现死亡,考虑生死,矿工和死神打交道是比较多的,生命的危机感伴随着他们,构成对生命的强烈刺激。生和死是生命的两大主题,生意味着死,到了死,才到达生命的顶点。这个“死”在矿上比较严重,比较多,十分常见。按矿工的说法:“这天把鞋脱下来,第二天能不能穿上都未知。”因此,论起对人们死亡意识的提醒,哪里也比不上煤矿生活对人们的提醒经常、深刻。那里的提醒不光是日常的耳提面命,不光是长篇大套的规则,还有防不胜防的血的事实。我在煤矿生活了九年,至今还间接地生活在煤矿,看到的和听到的矿工死于非命的事情不胜枚举。所以,我文学创作的关注点尤其放在“死亡”命题上,表现对死亡的敬畏,就比如我的《黑白男女》,矿难发生后死了那么多人,死者家属依旧要生活,要向死而生,更加珍爱生命,凸显人性中的大爱。还有一个特殊性,我的小说总要写女性。文学不可能老是写男人,因为世界就是由两个人组成,一个是男人,一个是女人。“女人”在矿上,就更宝贵,她的宝贵在于稀少。由于采矿业特殊的劳动条件,矿区人口的性别配比严重失调,青年矿工到了找对象的年龄却无从寻觅。大部分已结婚的精力旺盛的青壮年矿工和妻子两地分居,也不能过正常的夫妻生活。这种情况必然产生这样一种效应,既越是缺少女性的地方人们越是渴求女性。矿工对自己的女人是很爱的。因为女性的资源越少,男人争夺得越厉害。一个对女人特别珍爱,一个是对女性争夺比较多。女性构成了煤矿的一道风景,大有文章可作。我很多小说都写到了煤矿女性,《走窑汉》其实就是围绕一个女人来写的。《红煤》也是,小说通过一个青年想追求矿长的女儿,改变自己的命运,女性在其中担任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开采煤矿是一种集体性的劳动,在井下,矿工需要互相协作、关照。矿工之间有种特别的情意,以生命相依托,与别的行业不太一样,矿工之间的情谊比别的行业工人之间的情谊要深。我一直说,矿工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生态群体,他的特殊性在于,其它行业大都是在地面工作,矿工是在地底下工作,见不到太阳,呼吸不到新鲜空气,成天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面临着瓦斯爆炸、透水、冒顶等常见的灾难,这些构成了他们基本的生存境遇,也正因为如此,井下的工作条件也直接影响了矿工的心理结构,我在写矿工生活时,就十分注重矿工生存的这种特殊性,这也构成了文学作品特有的味道。

史修永:刘老师,在您所有的煤矿题材的小说中,您认为您塑造的最为满意的或是感受最为深刻的人物是哪一个?

刘庆邦:这个问题我倒是一直没想过。其实我在写每一个矿工的时候,都是在写自己,都是需要找到自己的内心,找到自己与这个矿工形象的联系。《红煤》发表的时候,一个记者曾经问我,这部小说的主人公宋长玉是不是有你自己的影子。他确实提了一个很直白的问题,我回答道,我和宋长玉的心理确实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从农村出来到煤矿,在煤矿改变命运,但是我不能代替宋长玉,宋长玉也不能代替我,他与我可能有心灵的契合,有我心灵的一种折射,我只能那么说。其实每个作家在塑造任何一个人物的时候,都有他自己心灵的投影,比如曹雪芹写《红楼梦》,那么多女孩子,他写林黛玉的时候,他要从自己心灵中找到林黛玉,写薛宝钗时也要从自己心里找到薛宝钗,作家塑造每一个人物都该这样。《神木》中的中学生,自己创作这个人物形象,跟他有投合的地方。我父亲早早过世。小说中的中学生的父亲被打死,特别能够理解他寻找父亲的感受。在创作的过程中,自己的灵魂能够渗入进去。

史修永:刘老师,您的创作一半写乡村,一半写煤矿,您是如何驾驭的?

刘庆邦:煤矿与农村是我写作的两大块资源。我每年都要回家乡两次,一次是清明,一次是过年。我家的老房子还在那里,我写过一些纪实性的东西,写过老家的事。回去呢,一是看看当下农村的现状,另一个就是对我母亲的一个承诺。我母亲去世的时候,她要求埋在我们家院子里,我们做子女的都不敢答应,没有这种先例,农村有阴宅阳宅之说,埋在院子里确实很少见,都是埋在村外。后来我母亲总算说出了她的担忧,她怕她死了以后,家里的房子很快就颓败了,房子没人住就坏得特别快。当时我就说,没事,我每年都会回来看看,住上一段时间,每次回乡,村里人都说我来搞素材静心创作的,其实不是。我母亲自2003年去世,也有十三年了,我一年不落,我每年回去两次,以后还会这样,就是这样,我和农村保持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农村有我的根,我的文学的根也在农村。农村的美、恶、丑不断激发我去创作。我曾经长期在煤矿工作,对煤矿生活比较熟悉,情感积累也极为丰富,能够把握好矿工心理。我也专门抽时间深入到基层煤矿体验生活,比如我写《黑白男女》,除了平时关注煤矿矿难事件收集了大量的素材之外,2013年我走进河南大平煤矿,下井、与矿工同吃同住、走访遇难矿工家庭。如果没有到河南深入体验煤矿生活,可能就不会创作出《清汤面》《黑白男女》。

史修永:在当代文坛,煤矿系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作家,比如谭谈、陈建功、孙少山、周梅森等。您曾在煤矿文艺期刊工作,又担任中国煤矿作协主席,对煤矿作家相对比较了解,与他们有不同程度的接触和联系,能不能谈谈他们给您的印象?

刘庆邦:谭谈、陈建功、孙少山等作家都是从煤矿走出来的,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以煤矿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为煤矿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我认为,他们的成长是靠自己的辛勤努力,我很佩服他们。

我与煤矿作家的交流和沟通,主要是从到《中国煤炭报》工作开始的,1983年报社创刊《太阳石》副刊,我主要负责编辑稿子,对编辑工作投入了较多精力,当天的稿子当天看完。不适合采用的稿件就给作者写退稿信。河北峰峰煤矿有作者至今还收藏着我当时写的三封退稿信。另外,我坚持写编辑手记,来推荐作家。每年搞“太阳石”笔会,连续组织了七届。在江苏无锡、山东新汶、湖南涟邵等地。笔会上,每位作家都带稿子,分组讨论,相互提出修改意见。修改完善后,《太阳石》副刊拿出专版,发表笔会作品。这种活动,发现和团结了一大批作家,孙友田、蒋法武、毛守仁等煤矿作家都参加过笔会。《太阳石》副刊也很快从全国报纸副刊中脱颖而出。同时,在副刊上征文,比如新人新作征文,推出作家。在這个期间,我与许多煤矿作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在文学道路上辛勤耕耘和对文学的热爱也深深地感染着我。

后来,煤矿文学研究会成立,苗培时担任会长,我担任副会长。1995年换届,中国煤矿作家协会成立,我成为第一任主席。在表态发言中,我说,尽我的努力,推选作家作品。不好的作品不批评,尽我所能繁荣煤矿文学。我做了21年的煤矿作家协会主席,组织了很多文学活动。组织六届乌金奖的评选,组织中国作家看煤矿,到神华、义马、兖矿等地采风,看煤矿回来之后组织研讨会。跟《阳光》杂志一起合办,积极组织各种活动,为广大的煤矿作家提供相互交流和学习的机会。

许多煤矿作家出版作品后,找我写序言。我也不知道写了多少篇序言。诗歌、小说集都写过。还有肖峰、郭安文、麦沙、萧习华等诗人写过序言。这也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写这么多序言,不敷衍作家。另外,我还到煤矿,以讲座和座谈的形式,与煤矿文学爱好者分享自己的创作经验。

我能够认识那么多煤矿作家、与他们交流沟通,《中国煤矿文艺》起到很大的作用。这个刊物1993年创刊,主要宗旨是服务矿山、服务矿工。一开始,我提出的刊名是《阳光》,因为更具有文艺气息。但由于不同意见,暂时用《中国煤矿文艺》,等以后随着刊物的逐渐成熟再用《阳光》。当时主要是秦岭负责编《中国煤矿文艺》,后来我也当了好多年主编。在办刊的过程中,我宣传刊物,约名家的稿子,推荐煤矿系统的作品,让刊物成为煤矿作家发表文学作品的重要阵地。

史修永:刘老师,您是当代文学大家,您对我们文学爱好者有什么好的建议,结合您三十多年的创作,有没有写作上的经验分享?

刘庆邦:当代文学大家不敢当,只能说我是一个热爱写作的人。的确,现在优秀的青年作家比较少,能够写东西的还是原来的那些作家。如果青年作家不能涌现,跟不上来,那么文学发展就会出现断档的现象。出现这个现象是和这个社会转型、多元有关。可看的、可欣赏和所追求的东西愈发多样,所以从事写作的人就比较少了,跟我们那一代不一样,我们那一代就是要通过写作改变自己的命运,展现自己的内心,安抚自己的心灵。我非常期望有更多的年轻作家涌现出来,我希望他们一定要克服急功近利的想法,真正能够静下来。“静”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力量。静下来之后,能够真正倾听自己内心的召唤,凝视自己的内心,真正找到自己。因为现在这个社会非常喧嚣,非常嘈杂,差不多每一个人都会被社交媒体所绑架,很多时间都花在了社交媒体上,说白了就是,一天到晚老玩手机、平板,患了数字综合症,这样他们就没有时间来关注自己的内心。写东西都是从内心出发的,内心空虚浮躁是写不好东西的。希望年轻的文学爱好者能从这些社交媒体中摆脱出来,学会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不要随波逐流于外部的嘈杂的声响,现在外部声音太多了,几乎把人给淹没了,不听从自己的声音就不可能写作,这是我对青年文学爱好者或是有意向从事写作的青年的第一个忠告。再一个就是,写作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趣味。提高审美趣味,是要从阅读开始,一个人的写作史,一个人的精神成才史,也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我们阅读主要的就是学习别人的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审美趣味。审美趣味确实有高中下之分,低级趣味的东西是比较容易被人接受,但是一个人总是接受低级趣味的东西,那么他的人格也不会高到哪里去,也注定写不出好的东西。如果要写出好东西,首先就要提高自己的审美趣味,你的审美趣味高了,就会主动排斥一些低级庸俗的东西,有眼高手低的人,但是从来没有眼低手高的人,一个人的审美趣味低而写作水平高,这是不可能的事。现在社会上流行的东西确实很低级,娱乐大众化快餐化低俗化的东西确实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趣味。如果我们写作者认识不到这个现实,审美趣味是很难有所提高的。而提高审美趣味的首要途径就是阅读审美趣味高的东西,就是读经典,阅读唐诗宋词,阅读外国的经典文学作品。读多了,审美趣味自然就提高了,才有可能创作出好作品,这是长远性的,根本性的一个事情。

史修永:刘老师,您接下来有什么写作计划,是不是还是与煤矿题材有关?

刘庆邦:我会继续写煤矿题材的作品。今年主要是写短篇,为下一步写长篇做准备。我也可能会写部煤矿题材的长篇。背景放在煤矿,写恐惧、疯狂、可怜的家长,侧重教育主题。发生在淮北煤矿的一件事情,让我很震撼,激发了我的创作构想。

史修永:非常感谢刘老师能在百忙之中抽空应邀我们的这次访谈。这次访谈,真可谓干货十足,让我们受益匪浅,再次感谢您,欢迎您有空再来矿大讲座。

刘庆邦:好的。谢谢!

史修永:1977年出生,山东省新泰市人。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煤矿文学与工业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副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200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2014年8月至2015年7月在复旦大学中文系做访问学者。学术兴趣主要集中在文学理论与批评、当代煤矿文学和工业文化研究。曾在《文学评论丛刊》《当代文坛》《文艺理论与批评》《中南大学学报》《理论学刊》《江淮论坛》《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四十多篇。

刘庆邦:1951年12月生于河南沈丘农村。当过农民、矿工和记者。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煤矿作家协会主席,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短篇小说《鞋》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神木》《哑炮》先后获第二届和第四届老舍文学奖,中篇小说《到城里去》和长篇小说《红煤》分别获第四届、第五届北京市政府奖,长篇小说《平原上的歌谣》获第三届老舍文学奖提名奖,长篇小说《遍地月光》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提名,七次获《北京文学》奖,三次获《小说选刊》奖,五次获《小说月报》百花奖,三次获《十月》文学奖,两次获《人民文学》奖,四次获全国煤矿文学“乌金奖”等。根据其小说《神木》改编的电影《盲井》获第53届柏林电影艺术节银熊奖等三十余个国际奖项。在法国《电影》杂志评出的2003年全球十佳影片中,《盲井》排名第二。曾获北京市首届德艺双馨奖。

猜你喜欢
刘庆邦矿工题材
神木有石峁
骄傲的0票
金牌挖矿工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老矿工的家国情怀
刘庆邦出版长篇“日记”《我就是我母亲》
矿工老李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梅妞放羊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6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