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军
[摘 要]美国语言学家Spair认为:语言是人类的交通工具。外语教学最终要达成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标。英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在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本课题探析了中西方文化差异体现及其原因;依据实践教材进行了文化知识的归类;并总结了文化渗透的主要方法:从教材寻求文化信息、词汇教学中渗透文化、课堂教学活动中了解体验文化、阅读教学中感受文化、教室布置、桌椅安排、师生空间位置体现文化意识。在教学中始终力求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并为学生将来进行跨文化交际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文化渗透;初中英语教学
语言是文化的传播媒介、语言折射出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人文地理环境下的多姿多彩的文化。文化 culture一词是一个含义极其广泛的词语。它狭义指文学、音乐、美术等,而广义讲是一个社会学术语,按照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我们所说的“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邓炎昌,刘润清 1989)。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
不了解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各种文化差异和语言的文化背景,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就会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如用“How much do you earn a month?(请问您一个月赚多少钱?)”来表示对西方人的关心,会被视为侵犯别人的隐私,而激起对方的反感。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如当外国人在称赞你时,你用“You flatter me.(过奖,过奖)”或者“Where?Where?(哪里,哪里)”来回答,会令人怀疑自己的判断力或感觉莫名其妙。因为在强调个人主义而非集体主义的西方文化中,认为不相信自己才能的人是奇怪和不可思议的。因此,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显得尤为重要。不了解文化差异就无法确切地理解和正确地表达思想。
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和W.E.Lamber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不会使学生推动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基础。因此,学习英语却避而不谈英美西方国家的相关文化,犹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文化渗透,提高学生对西方文化的鉴别能力及道德标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让学生在学习当中获得真善美的熏陶,从而使人格得到升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西文化差异是造成汉语语言和英语语言差异的根本原因。汉语言文字由殷墟出土发现的甲骨文字衍变发展至今,由象形文字演变为方块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充分体现出中国人的具象思维特征。中国崇尚”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因而中国人表达事物总是按时间和事理发展顺序由因到果、由先到后、由大到小进行阐述,这种思维模式可称为具体一般型表达(Particular-General Pattern)。习惯于问题解决型模式(Problem-solution Pattern),在语言上体现为地名、时间的顺序排列是先大后小。而西方人恰恰相反,他们一向将人与自然分隔开来,认为思维是独立于自然之外的客观事物,讲究“人物分离”,人能够通过斗争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西方人的思维模式是一般具体型思维,擅长抽象思维,总是先概括后分解、先表态后叙述、先总结后事例、先整体后细节,由果到因、由小到大等。众所周知,地名的叙述便为一例。。由于中西思维模式的迥异,说话的语序就存在很大区别,所以中国式英语频繁出现。举例说明:
我暑假打算和父母到海南吃海鲜。
中国学生就常按中文语序脱口而出,使语义重心落在后面。实际上,按英语思维习惯应先概括,将语义重心放在前面,,所以应翻译成I will eat seafood with my parents in summer vacation in Hainan.
再看下面典型的例句:“在全球经济事务中,中国应继续保持一个积极而充满活力的力量,我坚信这是符合我国利益的。”
让我们看英语的语序:I strongly believe that its in the interests Of my countrymen that China should remain an active and energetic power in global economic matters.
由此可見,汉语是按时间顺序和逻辑发展关系由先到后、由因到果、由假设到推论、由事实到论证,而英语则相反。
英语习语在西方民族繁衍和社会发展中产生,渗透着浓郁的文化气息,且经过长期运用,转变最终沉淀下来。
关于英汉习俗差异,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尽管近些年来养庞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等等。形容人“病得厉害”用as sick as a dog,“累极了”是dog-tired。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呢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因此学习英语习语对于较深刻,透彻地理解西方文化是简便而又快捷的方法。
综上所述,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与知识学习密切相连,那么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文化渗透呢?
一、从教材入手,寻求文化信息
首先,对现行初中教材即人教版(Go For It!)作如下文化知识的归类:
1.打招呼,问候语,致谢语,告别语,
2.家庭成员称呼习俗
3.正式和非正式场合服饰,
4.穿戴习俗
5.饮食习俗
6.英语国家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标志性建筑物
7.常见乐器及体育,娱乐活动
8.重要节假日及主要庆祝方式
二、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了解渗透文化
在首次与学生见面的自我介绍中,就应该有“You can call me Miss.He or Rose(English name)but not Teacher He”,这是在英文中没有的称呼。
平常见面交际可用简单的英语,比如说“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 Hello/Hi/Thank you/You are so kind/It is really nice of you”,以此来营造英语交际的环境。
另外,要提醒学生在与外国人打招呼时不能使用中国人见面时常用的“Where are you going?(您上哪儿啊?)”和“Have you eaten yet?(您吃了吗?)”,因为前者会被视为对个人隐私的一种侵犯,而后者则会被人误以为要邀请他吃饭。
学生们称呼一位工人为“Uncle Wang”, 这也是中文思维套用英语的现象。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常用于非亲属之间: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但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如果我们对母语是英语的长辈称“Uncle Smith”、“Auntie Brown”,对方听了会觉得不太顺耳。英语文化中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且后面不带姓,只带名,如“Uncle Tom”。
教材中和参考资料中“Whats your name?”出现的频率相当高,但对于它在何种情况下使用却鲜有解释。实际上,英语国家的人在谈话时一般先介绍自己的名字,如“I am…”对方自然会即刻说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填写表格、面谈等场合需要问及姓名时,一般也只说“ Your name, please?”或“May I know your name?”或“How can I call you”等,如果使用“Whats your name?”,他们将有一种被审问的感觉。
又如学生知道teacher的含义是“老师”,也就相应地把“王老师”称为Teacher Wang。 其实,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汉语有尊师的传统,“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成为一种对人的尊称。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造成学生的简单理解:王老师=Teacher Wang。此外还把汉语中习惯上称呼的“唐秘书”、“张护士”称为Secretary Tang, Nurse Zhang,英语国家的人听起来感觉不可思议。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 Miss, Mrs.等。
在九年级(Unit 12 You are supposed to shake hands)单元中应让学生在对话练习时认识到正式场合须穿套装或西装,不宜穿牛仔裤和T恤衫;上课时不能戴帽子;非正式场合着装较随意,围巾,耳环,项链,手表等装饰品依据场合佩戴。
在英语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饮料,准备一桌美餐,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 you.”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
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drink?),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 就不必推辞,说声“Yes, 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 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和英语国家人坦荡直率的不同风格。
在英语国家,赞美也常用來作为交谈的引子。赞美的内容主要有个人的外貌、外表、新买的东西、个人财物、个人在某方面的出色的工作等。通常称赞别人的外表时只称赞她努力(打扮)的结果,而不是她的天生丽质。因此赞美别人发型的很多,赞美别人漂亮头发的很少。对别人的赞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
三、在词汇教学中渗透文化
1.颜色的词汇:
(1)green hand (生手)
(2)red flag(惹人生气的事物)
(3)white elephant(好看而无用的事物)
(4)black tea(红茶)
(5) blue print (蓝图)
2.习语的词汇:
(1)No one is an island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用于结合天灾人祸发生后非常有教育意义)
(2)in the same boat 同舟共济
(3) 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 三思而后行
(4) 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罗马非一日建成
3.已成为英语语言的词汇:
(1)tofu----豆腐
(2) Chinese Kangfu ----中国功夫
(3) Beijing Hutong----北京胡同
(4)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
(5)yin and yang------阴和阳
(6)dangshen and huangqi---党参和黄芪
4.乐器及体育运动的词汇:
(1)drum /trumpet /flute /guitar / piano /Erhu /violin
(2) golf /basketball /soccer /ping-pong /tennis /baseball/badminton
四、在阅读教学中感受文化
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教授学生阅读一些关于历史地理,风土人情,名人轶事,新闻报道的短文或节选的科普文章,把语言与文化同步传授给学生,能够起到扩充学生知识面,提高综合理解能力的作用。
语言的生命是文化。感受文化是学习语言的有效途径。通过“文化感受”大大拉近与英语学习真实状态的距离。“文化感受”,说的通俗一些就是尽可能地营造英语言文化氛围,有效、快捷、准确地掌握英语言的规律和综合运用的能力。“文化感受”使英语学习成为一种积极、动态、良性的知识学习过程。
教师可通过设置“英语文化角”的方式,贴上一些学生自己动手画的图画,如吃饭时筷子对着他人不礼貌;西餐就餐时左手拿刀,右手拿叉;西餐中的快餐食品 ,如汉堡包,沙拉,三明治等。到圣诞节时画上圣诞树,愚人节时无伤大雅地开一开玩笑戏弄人;为班上的“留守儿童”举办生日晚会等。这些活动不仅能让学生在玩中学,还能促使学生热爱班集体,为学习生活倍添乐趣。
五、教室布置,桌椅安排,师生空间位置体现文化意识
我国有传统型,马蹄形,模块式,研讨式四种模式。我们可根据班级情况及教学内容而改变桌椅的摆放,一切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