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美玲 李世美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通过调整经济结构,使社会生产要素得到最优配置,提高供给质量,从而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依据法国经济学家萨伊的价值理论可知,劳动、土地、资本是所有社会生产不可或缺的三大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必要从这三方面入手,因此资本的重新配置是必不可少的内容。绿色信贷作为资本流通再分配的重要载体,通过对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实行贷款时间、利率、额度等条件的控制,对绿色环保产业实行利率优惠政策,引导资金的流向,实现以绿色产业引领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
绿色信贷是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环保总局、银监会三部门为防止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大量发展扩张而联合推出的信贷导向政策。绿色信贷包含三个要点:一是严格管控对环保不达标的两高企业的融资,将信贷资金导向绿色经济发展领域;二是商业银行发展信贷业务时加大风险管控体系,严格限制对污染企业的信贷发放。在资金发放的业务受理和调查阶段、审批签订合约阶段以及信贷之后的管理阶段都要加大环境和社会的风险管理。三是银行制定绿色信贷的规划与战略,优化信贷业务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发展绿色信贷是为引导贷款和资金注入绿色环保企业和机构,适当抽离污染、破坏环境的企业和项目,以实现投资贷款的绿色配置。这些符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求,促进低端供给产业向中高端供给产业迈进的步伐,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以及产业升级。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绿色信贷面临的机遇很多,商业银行作为社会重要的资金供应方,又是经济的主要支柱,应该主动抓住机遇,大力推行绿色信贷业务,调整自身的信贷结构,以重新分配资本进行优化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供给侧质量,推进供给侧性改革,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目前我国实体经济正在转型升级,而商业银行原有的信贷结构存在不合理,甚至恶化的现象,不能有效地配置资金。
图1 商业银行2010年12月-2016年6月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率
如图1所示,2010年至2016年6月,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都在逐年持续的上升。截止2016年9月底,其不良贷款率上升了13个季度,而不良贷款余额已经连续上升了20个季度,这不单单影响银行的收益,并且跟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挂钩。2015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所在的行业分布中,有占比43.82%的制造业、26.12%的批发销售、10.17%的商业服务,而这些总和已经达到80.11%的比例,可见信贷需求行业较集中,信贷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增加;并且通过央行发布的2015年年报中可以看到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有78.2%是属于实体经济的长期贷款,相比去年增长高达25.7%,其中企业的长期信贷达到3464亿元,相比去年多2147亿元,与此同时,家庭的中长期信贷和票据融资的占比也不断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资金期限错配,加大银行资金的流动性风险,若信贷管理未跟上,很可能增加银行的不良贷款风险。这些反映出商业银行亟需改善信贷结构,优化资源配置。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商业银行需要认清当前经济的发展方向,迎合客户的发展需求,抓住改革带来的机遇,改善信贷结构,优化资源配置。随着绿色信贷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程度不断增加,商业银行需大力推行绿色信贷业务,引导资金向绿色环保企业发展,制定相关政策,促进其发展。并且,在这个时期积极主动地调整自身的信贷结构,为更多的绿色新兴产业配置信贷资源,从而提高供给质量,减少低端供给,降低信贷风险。
以工商银行为例,如图2所示,银行利润总量虽然在上升,然而增长幅度却在下降,从2011年的25.6%下降到2015年的0.5%,盈利能力呈下降趋势。
而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展过程中,出台了很多政策,例如《中国制造2025》、“十三五规划”等,这些为我国企业结构转型升级进行优化提供了方向和指导。第一,传统企业正在响应政策号召慢慢改造,重组并购成为常态,企业的信贷需求急剧增加。第二,在“十三五”战略规划中,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增长新的突发点,涵盖高新技术、智能空间信息、高端材料、新能源汽车、生物产业、储能与分布式能源这六大领域。这些新兴产业属于潜力强劲的发展企业,能够持续并长期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也清晰地展示了我国目前的产业导向政策和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在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信贷需求也在快速增长,同时促进了相关领域的发展,如资产管理服务领域、商业咨询领域。新兴产业将会慢慢变成商业银行的重要客户,成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商业银行应借此拓宽市场,增加其利润。并且,根据其2015年的年报数据显示,以行业来划分的话,制造业有3.43%的不良贷款率,而同期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的仅达到0.06%。因此新型绿色企业势必成为商业银行的重要客户,商业银行应该改善信贷结构,大力推行绿色信贷,这样不仅可以增加银行的利润,有效配置信贷资源;又推进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注入力量,树立一个保护环境的社会形象,吸引更多的优质目标客户,增加利润,达到自身以及社会的双赢。
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到要支持绿色经济的发展,这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加大,国家支持绿色信贷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其规模也是不断壮大,2013年广义的绿色环保产业规模达到了7518.79亿英镑,增长幅度为8%,其中中国占13.1%,位列世界第二名;节能环保绿色产业产值从2012年的29908.7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455531.7亿元,发展速度惊人,达到16.4%的增长;十三五期间更是加大其投资力度,2016年到2018年增幅将会达到18%,预计2018年底产业规模将达到74799.2亿元。中国人民银行进行了数据预测,2020年底,我国绿色产业的投资规模将会达到200000亿,并且提供10%-20%的国家财政资金支持,而大约有146000亿元作为“十三五”规划的资金总需求。这说明国内绿色投资的未来发展前景很好,尤其是碳排放融资、节能减排融资等领域。这就意味着商业银行要想稳定长久的发展,必须进行创新,将低碳环保准则作为一项业务准则,大力推行绿色信贷,为社会环境改善出力。
并且,绿色信贷的社会环境效益越来越明显。根据2016年6月底的服务贷款和环保节能项目支持的社会效益来看:节省6.23亿吨水;减排4.45亿吨二氧化碳、397.73万吨化学需氧量、43.45万吨氨氮、399.65万吨二氧化硫、200.60万吨氮氧化物;节约1.87亿吨的标准煤。
基于以上内容:国家在经济结构整改调整之际,商业银行传统的信贷结构出现问题,伴随着绿色产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程度日益增加,绿色信贷逐渐成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商业银行理应抓住机遇、顺应潮流,大力推行绿色信贷业务。
近年来,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下,商业银行及时抓住机遇,愈加重视绿色信贷的发展,设立中国银行业绿色信贷专业委员会,签订《中国银行业绿色信贷共同承诺》等;并且中央、地方及全社会都高度重视绿色信贷的发展,绿色信贷的相关政策制度从无到有,日渐完善,促进了绿色信贷的快速健康发展。然而,我国绿色信贷的发展还在起步阶段,商业银行在推行的过程中,仍亟需解决很多问题,主要如下:
供给侧改革是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提高供给质量,而低碳环保、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理应是供给侧改革关注的重点,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应该是商业银行信贷营销的重点对象。但是由于新兴绿色产业和项目的长期性及公共性导致投资回收周期长,前期预期收益不太理想,并且科学技术要求高,核心技术受限于人,无形资产占比大,缺乏稳定的现金流和实物抵押,而银行以实物抵押担保作为信贷准入的主要原则,绿色企业难以获得融资贷款;并且商业银行受限于传统信贷准入原则,门槛较高、绿色信贷产品单一,产品集中在一定发展基础行业的中低产业链上,如能源和生态农业,缺乏对高科技企业及碳行业及家庭的绿色信贷产品,附加值低,难以满足绿色企业转型升级的信贷需求,客观上限制了一些不符信贷条件但又急需资金的绿色企业,加大投放绿色信贷资金的难度。
要将企业的环保效益作为贷款的重要考核依据,首先商业银行要获得贷款企业节能低碳、环保达标的相关数据,才能为授信决策提供科学正确的信息。然而,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虽然国家鼓励发展绿色产业,并将节能减排指标纳入地方政府考核政绩之一,但是现实中对于一个具体的项目来说,其环保社会效益进行量化分析具有一定的难度,难以直接获得或者计算得出项目的节能减排指标,不少企业的项目可行性报告里面也没有环保效益的相关数据。而对商业银行来说,获取正确、有效的环保数据是有一定难度的。并且环保部门、商业银行和银行监管机构三者的信息交流不顺畅,环保信息共享存在阻碍。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无法全面获得企业待开发项目的环保情况以及污染情况,导致商业银行提供贷款时可能做出错误的决策,提供不合理的贷款。公司也没有将此类信息纳入到央行征信系统,银监会以半年为频率将环保部门的整改不达标的两高相关企业名单送至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信息披露不具有可比性,这些阻碍了我国绿色信贷业务的健康发展。
从金融监管来看,绿色信贷主要是为了限制两高一剩产业的信贷资金投放以及促进环境友好型产业的发展,政府对绿色信贷缺少完整的战略规划及配套政策,没有建立监管后的评价体系,银行容易发生短期化行为;从商业银行来看,绿色信贷正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商业银行对绿色信贷本质上理解有待提升,风险把控能力不足,研究不够,在管理绿色信贷时,习惯用传统的信贷模式对待绿色环保企业,忽略了绿色企业或者项目的特殊性和差异性,一套完善的包括信贷准入退出,操作流程,产品管理,风险防控的管理制度尚未形成;并且,目前缺乏专业人员对绿色信贷进行业务评估、量化分析和风险控制,而绿色信贷的推行需要既懂金融业务又懂环保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同时也导致银行缺少可操作的、专业化的指导性文件。各个因素的交叉加大了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影响其经济效益,进而挫败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的信心。
绿色信贷的发展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各参与主体内生动力不足,制约了绿色信贷的发展。就商业银行来说,其在经营过程中是以实现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容易产生短期化行为。而我国银行贷款业务主要面对第二产业,即以重工业、燃料加工业等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虽然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国家大力推行产业结构整改和升级,绿色信贷符合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发展要求,但面对丰厚利润时,还是有不少银行愿意给这些产业提供贷款。对于地方政府来说,“两高”企业是其税收的主要来源。即使国家大力推行绿色产业,但在绿色经济尚未发展完善的情况下,不少地方政府为完成上级的考核任务,追求绩效,增加经济收入,会尽量保留这些产业。其他监管部门也因监管成本过高而缺乏积极性,这些阻碍了绿色信贷的发展。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我国积极推行绿色信贷业务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方面,发展绿色信贷通过优化资源,合理配置资金,淘汰了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实现产业的结构转型和升级;另一方面,绿色信贷将信贷资金有效引领到环保绿色产业中,搞活存量资金,有效提高信贷资金的使用率,平衡经济与环境的发展。然而,绿色信贷在初期发展时仍存在不少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相关建议,加快我国绿色信贷的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针对“两高一剩”及绿色环保企业的现状,积极探索新的信贷模式,创新研发并推广利于企业节能减排、绿色低碳及技术升级等方面的金融产品,拓宽授信的主体,降低绿色信贷资金的投放难度。首先,针对符合国家要求的环保节能或者传统改造升级的绿色项目,除了项目贷款外,还可以创新研发出以无形资产抵押贷款,如排污专利权、能源合同未来管理收益权,绿色设备买方信贷、环保融资租赁等金融产品。第二,对于优质客户可以通过企业债券、股份转让增发、票据以及企业应收账款或者未来利润将企业资产证券化以减少间接融资,增加直接融资比重,优化融资的结构。第三,可以通过分析绿色环保特定产业的客户和市场特征,结合线上线下,创新开发有针对性的绿色信贷产品,例如特定的环境、能源服务商的能源专项合同融资。第四,增加融资担保增信方式。通过制定绿色信贷担保制度,以财政资金担保杠杆来降低绿色信贷的风险,保障商业银行的资金安全;分析研究企业债券贷款组合,进行统筹管理,以“债贷组合”作为环保项目的增信方式;创新开发出“商业保险+绿色信贷”,为企业提供信贷保险,分散风险。
1、完善银行、企业及环保部门的信息沟通渠道
在发展绿色信贷的过程中,完善银行、企业及环保部门的信息沟通渠道,有效实现金融、环保信息的共享。从环保部门来看,可以加强与监管部门的协作沟通,建立企业环保信息日常管理及检测机制,比如各级的环保部门及时将审批项目的结果及排污状况通报给当地的人民银行、金融机构及银监部门。银行、企业及环保部门也可以定期举行联席会,披露企业的污染控制管理及贷款发放等情况,使各方及时掌握绿色信贷的走向。对于银行来说,环保部门对企业减少的排放量、节约的能源等环保标度进行核查,评出“环保等级”,将企业的环保信息纳入银行的征信系统,作为银行是否给予贷款及贷款额度的重要准则之一。
2、完善环境风险信息的披露
首先根据国际通用的“赤道原则”和国家现行的环保政策制定标准的绿色信贷评估准则,通过企业的的绿色评级及相关指数工具,对项目面临的环境风险程度进行测量,并采取动态评估,将评估结果分类,把它作为企业或者项目绿色评级、信贷准入退出及差别化管理的重要根据,科学量化管理银行信贷和项目的社会环境风险,进一步加快企业绿色转型升级;其次是完善项目节能减排效益的测量方法。综合了解并分析企业待开发项目的可行性报告和建设情况,再根据国家现行政策的绿色信贷项目含义和相应标准,判断项目是否符合,再将归类的项目按照绿色信贷的相关规定和制度测算项目的节能减排效益;第三是统一绿色信贷信息披露范围和口径。要准确科学地分析各行各业的绿色信贷实施效果,必须规范、统一项目责任报告中绿色信贷数据披露的范围和口径,通过相关部门和市场的监督反映绿色信贷的推行力度。
1、完善信贷风险的管理机制
首先银行在推行绿色信贷业务时应该逐渐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绿色信贷风险管理系统,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制定合适的授信准则,建立重点企业的信贷风险防御机制,完善授权差别化管理制度。明确绿色信贷的管理责任,贷前加强企业项目的环境社会调查,准确搜集信息,分类标识企业的环保等级;贷中审核时期则要侧重审批环保过程的合规合法性;而在贷后管理时,则要做好日常管理工作中的风险管控,做好信息的搜集、分析、核准、预测,进行全过程的管控和风险管理,降低信贷风险;其次建立绿色信贷风控中心,通过拥有的数据库,结合现场调查和非现场分析,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组建全套的风险识别、测量、监管和控制模型,全方位地监测授信企业从贷前到贷后的过程,并进行动态分析,通过银行内外部的信息科学准确地发现绿色信贷的风险信号。
2、强化绿色人才培养
首先是强化专业培训,由于环境风险评估难,有必要聘请环保专家或者外部咨询公司展开针对性培训,对于管理层人员注重国家绿色环保政策、绿色信贷制度和环保知识的理解和执行的培训;对于基层,注重特定行业知识的掌握,培养信贷人员绿色信贷风险识别检测和预警处理的能力,二是可以借鉴国外银行的做法,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合作,使银行信贷人员借鉴、学习国外的成功经验,使绿色信贷文化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理念融慢慢融入银行共同的价值理念。三制定聘任机制,为达到赤道原则独立审查的准则,银行可以聘请及储备一些环保专家作为外部顾问,帮助银行审查企业贷款的环保评估等相关文件,提出专业建议,减少因技术或市场风险带来的信贷风险。并且,通过咨询专家可以使银行更早了解绿色产业的最新动态,便于及早介入绿色项目,为银行开展绿色信贷风险评估提供人才、技术的保障。
绿色信贷激励机制采取的方式:财税激励和法律、政策等非经济激励结合的方式,来增加对绿色信贷参与主体(银行、企业、政府、监管部门)的激励政策供给,并增加各主体之间协调发展的激励制度,积极调动各主体的参与性。
对商业银行的财税激励及法律激励制度。对推行绿色信贷的银行提供经济上的财税激励,比如:对向绿色产业提供贷款的银行给予一定比例的贷款贴息额,当贷款不能收回时,国家财政可以给予银行相应比例的补贴。对推行绿色信贷业务效果显著的银行,给予一定的正向奖励,而对于向环境违法企业贷款的银行进行惩罚性。待时机成熟时,将激励政策制度以立法的形式进行法律激励。
对企业的财税激励及法律激励制度。对申请绿色信贷的企业给予财税激励,如:对从事绿色项目贷款的企业实施贷款优惠的利率,并且延长贷款期限。对企业购买用于绿色生产的设备,可以按设备投资额的一定比例抵免企业当年的应纳税款。对从事绿色生产的企业给予正向激励,从事两高生产的企业进行严厉惩罚,并适当地把成熟的政策上升到法律激励。
对地方政府及监管部门的财税激励和法律激励。对地方政府以绿色经济作为考核指标的,对地方环保机构监管成效好的,提供一定的财政补贴及法律激励,促进地方政府支持绿色信贷的发展。设计出银行、企业及地方政府协调发展及互动的指数,把该指数纳入各主体的绩效考核内容中,构建绿色信贷各主体间协调发展共享利益的激励机制,共同推动绿色信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