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不懈者能登彼岸
——走近重庆交通大学陈洪凯教授

2018-07-10 03:52罗莉萍向燕妮
重庆行政(公共人物) 2018年3期
关键词:危岩三峡库区泥石流

文/本刊记者 罗莉萍 图/本刊记者 向燕妮

未见其人,就早已被关于陈教授的各种评价而打动;打开陈教授的简历,众多的头衔与荣誉让我叹为观止:在科研领域里,他默默耕耘,潜心研究而乐此不疲;在三尺讲台,他无私奉献,引领着学生们走向灿烂的明天。

在春光明媚的重庆交通大学,我们如约见到了陈洪凯教授,在采访之前,陈教授对采访提纲很认真地做了笔记,回答记者的提问时,他也同样很耐心细致,毋庸置疑这样一位兢兢业业、凡事有规划有准备的科研工作者在科研的领域里必然也是一丝不苟,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与严谨态度的。

陈教授不太喜欢接受外界媒体的采访,一是因为本身的低调,二是因为他更乐于把重点放在脚踏实地的科研道路上。当我们有幸与之聊起其多年的教学生涯与科研之路时,他的眼里充满了激情,不时诙谐的几句自我调侃把采访之初的那种严肃氛围化解得淋漓尽致。亲切随和、低调朴实中,依然不减他那份儒雅的气质和大家风范。伴着空气浸润着的淡淡茶香,静静聆听这位辛勤的耕耘者在这片土地上播撒的足音,感受这位无私的奉献者在这片土地上散发着的无尽热量!

不懈探索攻克难关

陈教授与自然地理学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从1991年毕业于兰州大学自然地理学专业到至今从事的地貌过程减灾与环境修复研究领域,都离不开他对地理学的热爱。直到今天,他也毫不掩饰地向我们感慨:“地理学是个好东西!”

然而,在那个流行“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年代,地理专业并不被他人看好,陈教授自然而然遭遇到了这样的瓶颈与事业的低谷期:“刚任教时由于专业的限制,对数据的测算还是一团迷雾,对岩土工程力学也不太熟悉,以致那时差点没课可上……”回忆起当初的困境,陈教授话语变得有些凝重,然而天生乐观派与不服输的他并没有以此为阻碍,而是成为他前进的动力!

“惟不懈者能登彼岸。”陈教授始终铭记导师李吉均院士在他毕业时的赠言。尽管前方的路困难重重,但勤勉好学的他并没有在种种阻力中望而却步,而是以执着的精神突破了一个个难关,以致三次破格从讲师晋升为副教授、教授。

1991年,勤奋的陈教授从象牙塔走进大山峡谷,开始了他的泥石流研究,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历年来,他不仅开创了公路泥石流研究新领域,创建了泥石流固液两相流速、冲击力及磨蚀力计算理论,还成功地从技术层面加以运用,对西部地区公路泥石流灾害治理做出了贡献。

四川盐源县有一个平川铁矿,以前,工厂堆积的废渣一遇暴雨天气便会形成泥石流,阻断公路交通常常达二十余天。1999年,当地交通部门邀请陈洪凯前往平川治理铁矿泥石流。临危受命的陈洪凯迎难而上,一边研究一边治理,并针对地形条件发明了“速排结构”新技术,使得铁矿泥石流来了便去,公路畅通无阻。如今,这条公路成为当地老百姓的“黄金通道”,交通的畅通为他们增加了经济效益,而“速排结构”技术后来也获得国家专利,在各地得以推广应用!

二十多年来,陈教授就这样立足我国西部山区公路及三峡库区,以公路泥石流和危岩崩塌减灾理论与技术研究为突破口,为揭示我国西部地区公路泥石流灾害及三峡库区危岩崩塌灾害的发育规律、致灾机理而辛勤耕耘。二十年如一日,他利用节假日及课余时间,冒着生命危险,不辞辛劳,长期深入川藏公路、大凉山地区、新疆天山山脉、陇南山地、滇北山区、三峡库区等崇山峻岭与工程实地,潜心钻研,攻克了无数难关。

勇攀高峰创造佳绩

“科海漫步,有多少路要走,但你还是把最深情的足迹印在峡江两岸。上下求索,披肝沥胆,用心血和智慧遏制地质灾害的侵袭,送秀美三峡一个岁岁平安!”2005年年度振兴重庆争光贡献奖颁奖晚会上的评委感言是陈教授从事科研事业最真实的映照。

2000年,当陈教授的泥石流研究渐入佳境之际,他的人生又迎来了一个新的起点。那一年,云阳县五峰山发生危岩垮塌,陈教授应邀作为专家前往现场参与救灾。当时,相关领域的研究在国内外几乎均无资料可供参考,又一次临危受命的陈教授再次迎难而上,凭着知识的积累和灵活运用成功破解了危岩困局。从此,他的研究方向就多了一个“山区公路城镇危岩崩塌减灾”。此后的几年间,他的足迹遍布峡江两岸,库区更是他关注的重点。

2003年万州太白岩危岩治理的成功,成为他科研事业的又一个里程碑。那时,他带着自己的研究生在没有经费的情况下,自发地、默默地做着枯燥的、不被人看好的危岩研究。在陈教授眼里,那风中坠落的不是危岩,而是历史,是文化,是后人肩上的责任!

鉴于此,陈教授一面想着坚固太白岩的方法,一面坚固着自己的信念:求真务实,以人为本、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历时10余年,经过数百次上下攀爬在300多米高的陡崖,仔细调研,精益求精,终于系统地构建了“危岩崩塌减灾理论与技术体系”,首次发现了“危岩链式发育规律”,其成果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得到国内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并在我国西部山区公路、城镇及三峡库区移民工程建设及应急防灾减灾中大量推广应用,确保了6000多公里干线公路畅通、50多万三峡库区移民生命、财产和营运安全。

2010年10月,巫山望霞危岩发生垮塌,巨大的岩石陡然下坠十余米,面临滚入长江的危险。其险情严峻、长江航道被迫断航、先后还有两千多艘船舶停运……陈教授作为专家组里最年轻的专家,他积极和国土资源部等派遣的专家们一起火速前往巫山集结。

通过对现场的精心观察,陈教授的心里已经有底,他大胆判断:“此处危岩并不会整体滚入长江影响通航,因此只需慢慢清除,同时加强监测即可。”话虽这样说,他的心情却忐忑:“万一自己判断失误,那后果可不堪设想!”当晚,他一夜未眠,直到第二天看到风平浪静,坡上的大石头并没有滚落,他心中的大石头才落了地。

立足实际潜心科研

在很多人眼中,搞科研是枯燥的,而在陈教授心中,科研却是有趣的。科研的道路并非坦途,有时也会遭遇瓶颈,陷入彷徨。陈教授却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在团队中努力营造快乐的工作氛围。

“做科研就要有奉献精神,我的科研成果就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当我问到如何理解“做科研如同坐冷板凳”这一话题时,陈教授毫不犹豫地回答道。言语间满满的自信和自豪感更是瞬间消融了科研课题的冷冰,拉近了科学与人们生活的距离。而事实上,他的科研成果就是为解决实际问题,给老百姓带来经济效益而生的。

近年来,陈教授不懈耕耘,其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含全国一级学会奖)一等奖6项、二等奖17项;发表论文400余篇,被SCI、EI收录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45项、实用型专利27项……回望这一路走来获得的成果,陈教授并没有把一系列成绩作为炫耀的谈资,而是一如既往,一步一个脚印地躬耕在科研的沃土上。

最近几年,陈教授又致力于进行石漠化治理研究,他告诉我们,这项成果利用新型材料研发的“树根”深入岩石缝隙,从地下吸水保水,实现在岩石裸露区轻松种植,从而真正意义上解决石漠化问题……而此项目被他称作“乔木种植基盘技术”的发明。谈到这项技术的美好前景时,陈教授自信满满:“不但能够恢复石漠化地区的植被,在荒漠化地区也同样适用!”同时他憧憬着:在找到示范基地之后,栽种经济林木,不仅美化荒山,更重要的是要促农增收致富。陈教授讲得兴趣盎然,我们听得投入,仿佛在那片荒芜的山石坡上,我们已然看到了陈教授带领团队成员们辛勤耕耘的身影,那片充满生机正迎风飘扬的绿树,和洋溢在百姓脸上丰收的喜悦……

在陈教授看来,他的每一个研究方向带给他的成就感,不仅在于这些科研成果都具备了获得科技进步奖的实力,更在于它们都能够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上,为人们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获得这样的成就,才是他心中感觉最“美妙”之事。

诲人不倦培育英才

二十余年的研究工作中,陈教授一直秉承着“行事先做人”的信念。“行事先做人,严谨的治学作风,求实的科学态度,勇攀科学高峰”是陈洪凯教授科研团队的团队魂,而他也是这句话的忠实践行者。

虽然身兼数职,但陈教授大部分时间还是会呆在办公室里与学生一起工作学习,方便随时与他们探讨问题、给予指导。“每天我们到研究室的时候,陈老师已经到办公室里了。我们回寝室的时候,他办公室的灯还亮着,他基本上都是十点以后才离开。”陈教授兢兢业业的科研态度,是为学生们做出的最有说服力的榜样。他以团队魂要求学生行事、做人、笃学,要求学生要有团队观、凝聚力,对待周围的人要有一颗感恩的心。“不会做人,

猜你喜欢
危岩三峡库区泥石流
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在危岩勘查中的应用
某水利工程高边坡危岩稳定性分析及防治研究
三峡库区万家坝滑坡变形区稳定性复核研究
泥石流
“民谣泥石流”花粥:唱出自己
泥石流
机械班长
长江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增收的设想
激振作用下坠落式危岩振动特性试验研究
三峡库区生态环保成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