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某水电站高边坡危岩稳定性分析及防治措施研究

2021-08-27 02:19马国文
地下水 2021年4期
关键词:危岩防护网坡度

马国文

(新疆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上距水电站高坝坝址7.5 km,距引水隧洞进水口约2.9 km,右岸布置导流工程,闸顶高程1 654 m。闸址区河道顺直,流向N25E,两岸山体雄厚,相对高差数百米,河谷呈略为开阔的“V”型纵向谷,左岸为顺向坡(图1),地形较陡,斜坡坡度在40~65之间,平均坡度约51°;右岸为反向坡(图2),地形总体为下陡-中缓-上陡,坡体前部1 810 m高程以下平均坡度约60°,1 810~2 130 m高程段较缓,平均坡度约39°,而2 130 m高程以上斜坡平均坡度约44°。正常蓄水位1 646 m时,水面宽127~147 m。闸址下游左岸发育有一条大奔流沟,沟床深切,基岩裸露,常年流水,沟口有洪积扇堆积。闸址两岸无阶地及漫滩分布,两岸冲沟发育短浅。

图1 闸址左岸地貌 图2 闸址右岸地貌

闸址区出露地层岩性主要为三叠系上统(T3)的深灰色-灰色变质砂岩、板岩,两者常以互层状产出。受强降雨影响,研究区内斜坡上部发生过危岩崩落现象,落石砸入下方的构筑物内。由于研究区内危岩位置高,破坏性大,对水电站的安全构成极大威胁,因此需对研究区内危岩进行详细调查,为有效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2 边坡危岩发育分布特征

研究区为深切峡谷地形,两岸边坡高陡,植被发育,险恶的自然环境限制了调查人员的深入。因此,我们引入非接触式测量技术,采用“人工现场调查+无人机遥感航拍”相结合的新调查方法对研究区危岩发育分布情况进行详细调查。无人机遥感技术是一种快速发展的新兴航测技术,以其风险小、成本低、机动灵活等特点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环境下的地质灾害调查中,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1-3]。

通过遥感影像对研究区危岩进行解译,结合人工现场调查,共识别统计危岩35个,其中,闸址左岸边坡危岩18个,右岸边坡危岩17个。分析表明,研究区内危岩以倾倒式变形破坏模式为主,共18个,占危岩总数51%,该类危岩主控因素为后缘倾坡外结构面;其次为滑移式,共12个,占总数34%,此类危岩主控因素为底部缓倾坡外结构面。危岩类型以危岩体集中发育的危岩带为主,占总数88%,可知研究区危岩总体上呈零星分布,局部为集中发育的特征。

研究区边坡范围较大,为了合理评价危岩对工程的影响程度,更好的进行有效防治,对闸址边坡危岩按以下两个原则进行分区评价:(1)从危岩威胁范围出发,根据范围内不同水工建筑进行分区,考虑危岩对不同水工建筑物的影响;(2)危岩发育分布特征,如岩体结构、方量、破坏模式及稳定性等。根据该原则将左岸边坡分为Ⅰ、Ⅱ两个大区(图3),右岸边坡分为Ⅰ、Ⅱ、Ⅲ三个大区(图4)。各个分区危岩发育分布特征如下说述。

2.1 闸址左岸

2.1.1 Ⅰ区危岩特征

Ⅰ区危岩分布于坝肩区和坝前区,危岩发育高程1 690~1 780 m,右侧以坝肩区上游约200 m小型冲沟左侧岸坡为界,左侧以坝肩处冲沟右侧岸坡为界,整体坡度非常陡峭,整体坡度55°~85°。区内有危岩带8处,集中发育于植被稀少、基岩裸露位置。

根据破坏后影响的区域不同,将一区分为了两个亚区(见图3):

图3 闸址左岸危岩分布图 图4 闸址右岸危岩分布图

I1亚区发育3处危岩带,危岩带规模在500~2 000 m3不等,总规模约3 858.8 m3,受多组结构面切割,岩体在卸荷回弹下更为破碎,使岩体下部和两侧易产生临空面,在外部因素的影响下易向坡外产生倾倒式破坏。

I2亚区发育5处危岩带,危岩带规模在40~1 000 m3之间,其中3处危岩受中~陡倾结构面和两组陡倾结构面切割,形成不利组合块体,在外力作用下易产生倾倒式破坏,规模约2 153 m3,占比93.0%;另外2处下部局部临空,且裂隙较为发育,易发生坠落式破坏,规模约161.1 m3。

2.1.2 Ⅱ区危岩特征

Ⅱ区危岩分布于坝后区,危岩发育高程1 700~1 900 m,右侧以坝肩处冲沟右侧岸坡为界,左侧以坝肩下游约300 m处冲沟右侧岸坡为界。该区地形陡峭,坡度可达55°~70°,岩体风化卸荷强烈,节理裂隙较发育,岩体被结构面切割形成临空面,易发生破坏。区内主要发育2组结构面:(1)J1:N72°W/NW∠30°、(2)J2:N68°W/NE∠71°。

Ⅱ区主要发育10处危岩带,规模大都集中在200~1 000 m3之间,最大规模达2 000 m3,其中8处危岩受中~陡倾结构面及两组陡倾结构面切割,形成不利组合块体,易产生倾倒式破坏,总规模约5 834.1 m3,占比约91.3%;另外2处下部局部临空,且裂隙较为发育,易发生坠落式破坏,总规模约558.7 m3。

2.2 闸址右岸

2.2.1 Ⅰ区危岩特征

Ⅰ区危岩分布于闸址下游,危岩带发育规模48~1 000 m3不等,下侧以1 630 m高程为界,上侧以2 700 m高程为界,左侧以闸址下游导流洞出口为界,右侧以闸址所在冲(干)沟左山脊为界,整体坡度55°~75°。区内危岩集中发育于植被稀少,基岩裸露的位置。这些部位岩体风化较为强烈,且卸荷回弹较明显,在反倾坡内层面以及中~陡倾坡外结构面的切割下表部易发生阶梯状滑移式破坏,根据现场及无人机解译,区内共发育5处,其中危石群1处,危岩带4处。危岩集中发育于1 685~1 829 m高程之间。

2.2.2 Ⅱ区危岩特征

Ⅱ区危岩分布于闸址右岸正上方,危岩带规模200~3 900 m3不等,上侧以2 700 m高程为界,左侧以闸址所在冲(干)沟左山脊为界,右侧以闸址上游约50 m处冲沟右山脊为界,2 000 m高程后以两支沟中部山脊为界,整体坡度50°~80°。在坡度较低位置,岩体在各组结构面的切割下表部易产生阶梯状滑塌式破坏,而坡度陡位置易产生倾倒式破坏或坠落式破坏。Ⅱ区内危岩共计7处,其中孤石1处,危岩带6处。危岩集中发育于1 720~1 940 m高程内,极个别危岩发育位置较高,发育高程在2 630 m高程附近。

2.2.3 Ⅲ区危岩特征

Ⅲ区危岩分布于闸址上游库区内,危岩带规模200~1 250 m3不等,下侧以1 646 m水库水位线为界,上侧以2 700 m高程为界,左侧以闸址上游约50 m处冲沟右山脊为界,2 000 m高程后以两支沟中部山脊为界,右侧以闸址上游约200 m处冲沟右山脊为界,整体坡度55°~80°。在坡度较低位置,岩体易产生阶梯状滑塌式破坏,在较陡位置易产生倾倒式破坏。Ⅲ区内危岩共计5处,均为危岩带,危岩集中发育于1 720~1 749 m高程、2 216~2 544 m高程内。

3 危岩稳定性分析

3.1 定性分析

根据危岩发育分布特征,分析危岩稳定性的主控因素,选取主控结构面、岩体切割状态、结构面张开程度及地形坡度四个因子为评价指标,将危岩稳定性分为较差、差、极差三个定性等级,建立滑移式、倾倒式及坠落式危岩稳定性分级标准,并对区内危岩进行相应评价。

结果可知,总体上看,闸址区边坡发育的35处危岩中,稳定性较差13个,左岸5个,右岸8个;稳定性差的17个,左岸9个,右岸8个;稳定性极差的5个,左岸4个,右岸1个,研究区危岩稳定性以差为主,其次为稳定性较差。从分区上来看,左岸I区危岩中,I1亚区内稳定性差2个,稳定性较差1个;I2亚区内稳定性差2个,极差3个;Ⅱ区内稳定性差5个,较差4个。右岸I区内主要为稳定性差,共3个,其余分别1个;Ⅱ区和Ⅲ区危岩都是稳定性较差和稳定性差,分别为4个和3个、3个和2个。

在这些影响因子中,边坡坡度对危岩稳定性影响较大,边坡越陡,稳定性越差。闸址区两岸边坡整体高陡,受河流深切陡倾坡外结构面发育。边坡危岩多为半确定性~确定性块体,稳定性多为差~极差,易以倾倒式、滑移式失稳。局部坡度稍缓位置,岩体相对临空,裂隙局部贯通,危岩多成半切割状态,稳定性多较差。

3.2 定量分析

为进一步阐明危岩稳定性,在定性评价的基础上,从定量计算的角度去评价危岩的稳定性,一方面可以与危岩稳定性定性分析相互校验,另一方面可为危岩的防治设计提供一定的数据。参考相关资料[4-5],对闸址区内各类危岩的不同工况分别进行稳定性计算。评价标准见表1,K为计算的稳定性系数。

表1 危岩稳定性评价标准

根据相应的公式,对闸址区危岩进行稳定性计算,区内典型危岩结果如表2。可知,闸址区危岩在天然工况下基本上处于欠稳定和基本稳定;暴雨工况下,岩体稳定性降低,基本上处于欠稳定,少量处于不稳定;地震工况下,都处于欠稳定及以下,需要相应的防护。

表2 典型危岩稳定性计算结果

4 危岩防治措施建议

分析研究区边坡危岩分布特征,将边坡分为坝前区、坝肩区、坝后区。结合危岩稳定性分析及已有的防治工程,认为防治措施应以分区为基本单元进行防治,对各分区提出了具体的防治措施建议如下:

4.1 闸址左岸危岩

坝前区危岩带发育高程均在1 690 m高程以上,稳定性以较差~差,危岩失稳后能量为1 800~2 700 kj,冲击力较强,威胁坝前库区,危险性中~大。该区已设置有被动防护网和主动防护网,防护效果较好且防护措施未损坏,加强巡视即可。

坝肩区单体危岩方量一般小于10 m3,发育高程均在1 680 m以上,稳定性差~极差,危岩失稳后能量较大,除W4约为800 kj,其余4处均大于2 000 kj,冲击力较强,威胁对象为坝肩,危岩危险性为大。该区已设置有防护措施,加强巡视即可。

坝后区危岩发育高程较高,最大高程可达1 970 m,但由于危岩带中岩石块体体积较小,故危岩失稳后动能一般不超过2 000 kj,仅W9大于2 000 kj,加之威胁对象为坝后区,整体危险性小~中等。该区同样已设置防护网,但已有防护措施未对W10进行防护,其破坏后能量小于2 000 kj,建议在W10下方1 720 m高程附近补充设置被动防护网,其余地方加强巡视。

4.2 闸址左岸危岩

坝前区危岩发育体积较小,发育高程1 690~1 706 m高程,稳定性差~极差,危岩失稳后能量1 000~2 000 kj,冲击力较强,威胁坝前库区,危险性大,建议设置被动防护网。

坝肩区危岩方量约200 m2,发育高程均在1 690~1 715 m高程,稳定性较差~差,危岩失稳后能量1 000~2 000 kj,仅W1、W9小于1 000 kj,冲击力较强,威胁对象为坝肩,危岩危险性中等~大,建议清除坡表孤石并设置被动防护网,在下方坝肩设置警示标志。

坝后区危岩方量15 m2,发育高程较低,稳定性差,危岩失稳后动能一般不超过100 kj,威胁对象为坝后过道,危险性小~中等,建议设置被动防护网进行防护。

5 结语

本文以西北某水电站闸址区高边坡危岩为例,通过引入非接触式测量技术,采用“人工现场调查+无人机遥感航拍”相结合的新调查方法,得到以下认识:

(1)研究区内共识别统计危岩35个,其中,闸址左岸边坡危岩18个,右岸边坡危岩17个。危岩以倾倒式破坏模式为主,其次为滑移式。危岩类型以危岩体集中发育的危岩带为主。

(2)危岩稳定性主要为较差和差,分别为13个和17个,稳定性极差的5个。自然条件下危岩都处于欠稳定和基本稳定状态;暴雨时,岩体稳定性降低,基本上处于欠稳定,少量处于不稳定;地震工况下,均处于欠稳定及以下,需要相应的防治。

(3)闸址左岸边坡中,坝前区、坝肩区和坝后区已设置有被动防护网和主动防护网,防护效果较好且防护措施未损坏,仅对个别危岩带的防护效果较弱(如W10),建议在W10下方1 720 m高程附近补充设置被动防护网,其余地方加强巡视。闸址右岸边坡中,坝前区危岩,稳定性差~极差,危险性大,建议设置被动网。坝肩区危岩稳定性较差~差,危险性中等~大,建议清除坡表孤石并设置被动防护网,在下方坝肩设置警示标志。坝后区危岩稳定性差,危险性小~中等,建议设置被动防护网。

猜你喜欢
危岩防护网坡度
发挥自身优势 共筑安全防护网
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在危岩勘查中的应用
某水利工程高边坡危岩稳定性分析及防治研究
关于公路超高渐变段合成坡度解析与应用
人蚁边界防护网
SNS主动柔性防护网在高边坡防护中的应用
基于图像处理的定位器坡度计算
坡度在岩石风化层解译中的应用
激振作用下坠落式危岩振动特性试验研究
CT和MR对人上胫腓关节面坡度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