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水利工程高边坡危岩稳定性分析及防治研究

2021-03-02 09:05郭红雨
水利科学与寒区工程 2021年1期
关键词:亚区危岩出线

郭红雨

(新疆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上游边界为一碗水隧道口,下游边界为大水沟沟口处,该段边坡沿江长约700 m,处于河流凹岸。研究区呈典型的“V”型地貌,两岸斜坡高陡,山脊高程达3000 m以上,边坡坡度一般为45°~50°,局部陡峻达70°以上,斜坡内浅沟较发育,但均无常年流水。河流常水位高程约为1330 m,流向约S 40°W。在1680 m高程一带,斜坡地形相对平缓,发育有崩坡积物形成的钙华台地(相当于Ⅵ级阶地),1360 m高程以下斜坡较平坦见图1。出露地层岩性主要为三叠系盐塘组(T2y4)灰绿色条带状云母大理岩。受持续强降雨作用,研究区内上部边坡曾发生局部危岩崩落,落石越过多道被动网,滚落至坡脚的出线场内,将出线场立柱砸变形见图2。由于研究区内危岩所处高程高,危险性大,极大威胁着水电站的安全运行,因此需要对该区域危岩进行详细调查,为水利工程防护提供参考。

图1 研究区地形地貌

图2 研究区崩落块石

2 边坡危岩发育分布特征

由于研究区边坡高陡,且植被发育,复杂的地形条件限制了传统的工程地质调查。因此,采用“无人机航拍+现场核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区危岩进行详细的调查。无人机遥感技术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一种新兴航测技术,由于其成本低、风险小、机动灵活、效率高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环境下的地质灾害调查中,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1-3]。

根据无人机影像,对研究区内边坡危岩进行遥感解译,结合野外现场复核调查,共识别统计了危岩41个,各危岩分布如图3所示。根据调查分析,研究区内边坡危岩变形破坏模式以滑移式为主,占总危岩的49%,该类危岩主要受后缘倾坡外的结构面控制。危岩类型主要以危岩体集中发育的危岩群为主,占总数的78%,说明研究区内危岩具有大部分集中发育,小部分零星发育的特点。

图3 研究区危岩分布

研究区边坡范围较大,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坡体结构和水文地质等都有一定差异,为了合理评价危岩与工程的危险性关系,便于防治的统筹性和可操作性,对边坡危岩进行分区评价。分区按照如下两个原则:一是从工程影响角度出发,对不同水工建筑边坡区进行区别对待,考虑边坡危岩对水工枢纽建筑物的影响。二是考虑边坡危岩自身结构特征、规模、破坏模式及稳定性等。根据上述原则将研究区边坡分为Ⅰ、Ⅱ两个大区。Ⅰ区内危岩分布高程较高,数量较多,对下方永久性水工建筑的影响较大,一旦危岩失稳,很可能越过或砸坏被动防护网,威胁到水电站的正常运行;Ⅱ区内危岩分布高程较低,数量较少,对下方高程1560 m平台公路及仓库的影响相对较小,对下方尾水洞出口具有一定影响,失稳后主要对交通产生较大影响,不影响电站正常运行。以下对两个区危岩进行具体分述。

2.1 Ⅰ区危岩特征

Ⅰ区危岩分布于出线场边坡正上方,危岩发育高程为1550~2120 m,左侧以隧洞口冲沟为界,右侧以出线场右山脊为界,距下部江面高程220 m以上,属特高位危岩,整体坡度为45°~55°,非常陡峭,岩体风化卸荷强烈,节理裂隙发育,溶蚀现象较为明显,岩体较破碎。区内危岩集中发育于植被稀少、基岩裸露位置,由于危岩变形破坏模式、发育规模及高程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将Ⅰ区进一步划分为Ⅰ1、Ⅰ2、Ⅰ3、Ⅰ44个亚区(图3)。Ⅰ区共发育危岩29个。其中,Ⅰ1亚区内危岩12个,Ⅰ2亚区和Ⅰ4亚区都发育5个,Ⅰ3亚区发育7个。区内单个危岩块体方量一般为1~5 m3,个别可达11 m3。Ⅰ1亚区危岩体积为650 m3,Ⅰ2亚区危岩体积为637 m3,Ⅰ3亚区危岩体积达3144 m3,Ⅰ4亚区危岩体积为1398 m3。

2.2 Ⅱ区危岩特征

Ⅱ区危岩分布于大水沟右上方,危岩发育高程为1590~1840 m,左侧以大水沟为界,右侧以尾水洞上方冲沟为界,距下部江面高程260 m以上,属特高位危岩。该区地形陡峭,坡度可达70°~85°,呈现陡崖地形,岩体风化卸荷强烈,节理裂隙较发育,岩体被结构面所切割,易形成临空面,造成坠落式破坏。陡崖底部坡度35°~50°,顺坡裂隙发育,贯通性较好,岩体易发生滑移破坏。区内主要发育3组结构面:J1:N18°E/SE∠24°、J2:S86°E/SW∠71°、J3:N43°E/SE∠70°。由于危岩各特征的差异性,将Ⅱ区进一步划分为Ⅱ1、Ⅱ2亚区。该区共发育危岩12个,其中Ⅱ1亚区发育危岩7个,Ⅱ2亚区发育危岩5个。单个危岩块体方量一般为1~2 m3。Ⅱ1亚区危岩体积为190 m3,Ⅱ2亚区危岩体积为1421 m3。

3 危岩稳定性分析

3.1 危岩稳定性定性分析

根据研究区危岩发育分布特征,对危岩稳定性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通过选取边坡坡度、岩体结构特征、岩体切割状态及主控结构面倾角4个影响因素,作为危岩稳定性定性评价指标,将危岩稳定性定性分为较差、差、极差3个等级,建立了3类危岩(滑移式、倾倒式及坠落式)稳定性分级标准,并对研究区危岩进行稳定性定性分析。

结果表明,研究区边坡发育的41个危岩中,稳定性较差的7个;稳定性差的22个,稳定性极差的12个。从分区上来看,Ⅰ区危岩中,Ⅰ1亚区内危岩以稳定性较差为主,共6个,稳定性差的危岩4个,稳定性极差的危岩2个;Ⅰ2亚区内危岩以稳定性差为主,共4个,稳定性极差的危岩1个;Ⅰ3亚区内危岩以稳定性极差为主,共5个,稳定性差的危岩2个;Ⅰ4危岩稳定性全为差,共5个。Ⅱ区危岩中,Ⅱ1亚区稳定性极差的危岩4个,稳定性差的危岩3个;Ⅱ2亚区以稳定性差为主,共3个,稳定性较差和极差的危岩均发育1个。

危岩稳定性与其边坡坡度关系密切,通常表现为边坡坡度越陡,危岩稳定性越差。研究区边坡范围内,中陡倾、陡倾坡外结构面较为发育,边坡坡度整体较大,发育的危岩多为半确定性~确定性块体,受中陡及陡倾结构面控制以滑移、坠落方式失稳,危岩稳定性一般为差~极差。局部坡度略缓处,岩体临空条件相对较差,卸荷不充分,裂隙贯通率整体较低,危岩多成半切割状态,危岩稳定性一般为较差。

3.2 危岩稳定性定量分析

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需要对危岩的稳定性进行定量评价,获取危岩的稳定性系数,评价危岩目前所处的稳定状况,为危岩的防治提供参考。参考《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GB/T 32864—2016、《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B50143—2018等相关资料[4-5],对研究区内三类危岩的不同工况分别进行稳定性计算。危岩稳定性评价标准如表1所示,表中K为计算得到的危岩稳定性系数。

根据规范推荐的稳定性定量计算公式,对研究区危岩进行稳定性计算,典型危岩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结果表明,研究区内边坡危岩在自然工况条件下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局部处于欠稳定状态,在暴雨或地震工况条件下,区内岩体稳定性降低,处于欠稳定甚至不稳定状态,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防护措施。

表1 危岩体稳定性评价标准

表2 典型危岩稳定性计算结果

4 危岩防治措施建议

根据研究区危岩发育分布特征和稳定性分析,对比已有防治工程效果,综合考虑危岩治理效果和施工的方便,防治措施应以分区为基本单元进行防治,各片区具体的防治措施建议如下:

4.1 Ⅰ区防治措施建议

Ⅰ1亚区:W1~W8发育规模较小,天然条件下基本稳定,威胁对象为下方出线场,危险性大,建议在1638 m高程附近设立被动防护网,对1500 m 高程已有防护网破损位置附近加设被动网;W9~W12危岩集中发布,规模较大,且落石动能较大,直接威胁下方出线场安全,危险性极大,建议除被动网外需要增加主动网、锚固或喷浆封闭等主动防护措施。

Ⅰ2亚区:W13~W17以集中发育的危岩群为主,稳定性较差,威胁对象为下方出线场等永久性水工建筑,危险性极大。建议针对落石动能大的W13~W16增加主动网、锚固或喷浆封闭等主动防护措施,并在已有被动防护工程下,在1580 m高程附近设置被动防护网。

Ⅰ3亚区:W18~W24以集中发育的危岩群为主,稳定性较差,威胁对象为下方出线场等永久性水工建筑,危险性极大。建议针对落石动能大的W19、W20增加主动网、锚固或喷浆封闭等主动防护措施,并在1540 m高程、1660 m高程附近设立两级被动防护网。

Ⅰ4亚区:危岩以集中发育的危岩群为主,稳定性较差,威胁对象为出线场,危险性大。考虑到该区位置高、施工难度大,且落石动能相对较小,建议在1950 m、1780 m高程附近设立多级被动防护网。

4.2 Ⅱ区防治措施建议

Ⅱ1亚区:危岩规模以小型为主,稳定性较差,威胁对象为1560平台公路,危险性大~中等,已有防护工程对该区危岩防护效果较好,建议加强巡视即可。

Ⅱ2亚区:危岩以集中发育的危岩群为主,稳定性较差~极差,威胁对象为下方公路,危险性大~中等,已有防护工程对该区危岩防护效果较好。建议加强巡视即可。

4.3 潜在危险源防护措施建议

由于出线场边坡高陡,无法全部近距离调查测量,加之区内植被茂盛,无人机航拍解译效果不够理想,不可避免还隐伏少量小规模危岩体、孤石及坡表松散堆积体。现有的被动防护网基本能够有效拦截上述危险源产生的落石,为了保障出线场区域的安全,建议在Ⅰ4亚区上方合适的位置增设被动网。

5 结 论

通过采用“无人机航拍+现场核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某水电站出线场高边坡危岩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得到以下结论:

(1)研究区内共识别统计危岩41个,危岩变形破坏模式以滑移式为主,危岩类型主要以危岩体集中发育的危岩群为主。

(2)研究区危岩中,稳定性较差的有7个;稳定性差的22个,稳定性极差的12个。区内危岩在自然条件下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局部处于欠稳定状态,在暴雨或地震工况条件下,岩体稳定性降低,处于欠稳定甚至不稳定状态,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防护措施。

(3)Ⅰ区危岩数量较多、危险性较大,直接威胁下方出线场安全,对部分区域建议采用被动网+主动防护措施进行防治。Ⅱ区危岩危险性相对较小,已有防护措施效果较好,建议加强巡视即可。

猜你喜欢
亚区危岩出线
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在危岩勘查中的应用
危岩集合体激振特性试验研究
浅析福建深部高温岩体地震异常响应
出发场咽喉区兼作编尾牵出线的场间联系方案
阿尔茨海默病前扣带回亚区体积与认知损伤相关性
某高速公路边坡危岩调查和稳定性评估
吉林省文化区划分研究
基于海马亚区的阿尔茨海默病磁共振结构和功能连接研究
变电站10kV出线开关柜烧毁故障分析
我站在赤裸的危岩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