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艺双馨的文学创作与批评家
——访重庆文学院院长邓毅

2018-07-10 05:35王松受访者提供
重庆行政(公共人物) 2018年3期
关键词:文学院报告文学文学创作

文/本刊记者 王松 图/受访者提供

王国维曾讲到: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同理,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家。因时代、地域和个性的差异,文学家们的秉性虽各不相同。然而,文学根植于人内心的气质却是一样的。文人对生活的热忱和对社会的关注会如实的反应在其字里行间,使其作品充满生命关照。重庆文学院院长邓毅,数十年来始终坚守在文学创作和评论的第一线,取得丰硕的成果,受到业界的广泛赞许。本次非常有幸采访到邓毅先生,通过与其交流,了解到了一个文学之外、更加丰满的邓毅。

生性平和、淡漠名利执着于人生追求

第一次跟邓毅先生交流是在预约采访他的电话中,所谓“未见其人,先闻其声”。邓先生说话语气平和,语调轻快,虽然是第一次跟一个陌生的晚辈通话,但完全没有一丝的急切和不耐烦。当我说起我是学古代文学硕士出身时,他的话语显得语重心长,这也许是出于对“文学”二字的敏锐,也许是出于的晚辈的关照。他还鼓励我,作为年轻人应该多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除了完成杂志社要求的人物通讯文章外,应该花些时间搞一点文学创作,如果时机成熟,可以发表自己的作品。

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见到邓先生,是在重庆文学院他的办公室里的正式采访。虽然是第一次见面,却如同老朋友见面一样亲切。邓先生的办公室分里外两间,外边是会客厅,陈设非常简单,几排沙发和一张茶几,别无他物。里间很小,应该不足十平方,一张办工作和两把椅子都是常见的办公室摆设。而办公桌背后的书柜却格外显眼,那是我所见过的办公室里边最大的书柜,整整铺满了一面墙,里边全是书,大概有好几千册书。邓先生给我们泡一杯茶,在茶香袅袅中侃侃而谈。

作为重庆本土的著名作家,邓先生身上兼具重庆人的豪爽豁达与文人的执拗感性。他说文人得有文人的骨气与追求,正如诸葛孔明的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一样。邓先生说自己的性格有点我行我素,单位当时让他评主任科员,他坚决不评行政级别,只评职称。单位领导找了他好几次,说全单位的人都填写了表格,就你一个人不填。那时候邓先生虽然还很年轻,但是在文学创作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按照他的资历,评上主任科员只是一张表格的问题,但他硬是固执到最后都没有填写。单位的大部分人都认为他傻,可是又有谁知道邓先生的真正用意?他不评行政级别,其实是不想把时间放在那些行政事务上,他希望自己在文学造诣上能更进一步,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放在自己追求的文学创作上。这种对于文学的热爱与坚持,放之于追名逐利的世俗社会,确实是很傻的做法。但是放在一个对于文学创作有着执着追求的年轻人身上,却是值得的。

情感孕育、妙笔生花坚守在创作一线

邓毅先生生于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特殊的年代里,培养了他特殊的文化气质。邓先生从小就喜欢阅读,对于文学的敏感度极高,读的文章多了,有了感悟,自然萌生了创作冲动。那时候学校活动特别多,经常有标语、大字报等写作,他多有参与,这为他的文字功底锤炼与言语表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时全国上下都在提倡学习雷锋精神,雷锋的事迹令小邓毅十分敬佩和感动,第一次有了偶像情结。雷锋同志的日记在全国流传时,小邓毅也开始模仿起来。他也坚持每天写日记,记录自己周围的事物和生活点滴。他笑称,虽然现在看来,这些日记因为特殊的年代,深深地烙上了岁月的印记,其中不乏有标语口号等政治性话语,文学性稍显不足,但却是幼小心灵的真实写照。我虽然没能切身地经历过那段峥嵘岁月,但从相关文学作品中对于那个年代也有零星的了解。我也清楚,这些日记对于邓先生日后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这都是生活的印记,情感的积淀。

经过几十年的坚持与努力,邓先生在文学创作上已经取得了十分瞩目的成就。他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国作家》《小小说选刊》等全国省市报刊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和文艺评论等作品。他的报告文学集《重庆纪实》、散文集《大山人》等作品都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以文人情怀关照现实。邓毅先生几乎每一部作品都充满着这种生命关照,尤其《山城纪实》,是邓毅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关注、理解和完整的表达,以行者的方式用足迹丈量时代的尺度,重庆的人文精神的深邃和高度直抵读者灵魂,构成了重庆精神,甚至中华民族的巨大精神资源。

邓先生最得意的是他的诸多报告文学作品。他认为报告文学是中国所有文学形式中最年轻的文体。他喜爱报告文学,源于为了认识一个真实的世界。报告文学要准确地描述真实,并揭示事物本质的真实,还要把真实上升为艺术,这种文体就具有更大的挑战性。即包括对作家的文化积累、思想素养、知识结构、艺术造诣在内的综合素质,在面对创作题材,都会提出严厉挑战。然而,这种文学形式是最有条件汲取各种艺术形式之长,并可望在信息时代创造出最具时代特征,从而最可能与读者的阅读需求相呼应的新文体。它非但比各类文学体裁更有条件快速反映发展变化中的社会生活,更充分地揭示社会生活本质,而且还揭示出社会发展趋势。换言之,它既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反映生活,又在时代前沿发挥引领功能。这便是对既往文学功能的继承、开拓和扩展,报告文学的文体与功能,现实精神与现实作用,是它进攻和防御的文学手足,也是魅力之所在。

报告文学是一种现实性很强的文学创作。葆有鲜活的社会生活气息和力量。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家、作品,一定是对于社会的现实生活有着非常直接的感受和理解,有着代表前沿智慧的观照。为人们认识和了解现实生活状况提供了可能,而且会为人们理智地观察和把握现实社会生活提供有益的帮助。邓先生的评论集《点击与喝彩邓毅文艺评论选》探赜索隐,钩深致远。

邓毅参加“巴蜀青年文学奖”颁奖典礼

邓毅参加文学创作开幕式

打造平台、奖掖后进专注于人才培养

邓先生除了自己创作了大量优秀文学作品外,还特别注重对于后辈文学人才的培养。作为重庆市作协副主席、重庆文学院院长,为年轻一代文学创作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创作平台是他一直坚持的方向。他说:“出作品、出人才、引导作家走正路一直是我们文学院在做的工作。”文学院是年轻作家创作依仗的最坚实可靠的平台,他们在邓先生的带领下也取得了许多成绩。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文学也一样。邓先生说:“作家是社会良知的守望者,沉静下来,沉潜下去,对真实人物真实的心理世界的精微透视,触及人性独特而有意味的深部,以人为本叙述重大事件和典型的社会现象。没有对社会生活的热情关注态度,只是将文学视为个人情感的抒发,视为一种文字技巧的表现,视为某种主观想象和游戏对象的再现的理解和行为,是和文学创作要求格格不入的。”所以,作家对于生活的体验,对于作品的厚度起着决定性影响。为了丰富作家的生活体验,邓先生经常组织年轻作家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到工厂、农村、街道、部队去学习取经,去切身体验生活。这些年,他带着年轻的作家们深入重庆、四川、陕西、云南、贵州等大半个中国,甚至足迹到达俄罗斯等境外,去切身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为年轻作家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以前要阅读一本好书,只能去书店买来看。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发达,微信公众号成了许多人阅读的重要载体。在邓先生的牵头下,重庆文学院也开通了微信公众号“文学新时代”,里边收录了重庆本土作家的所有作品,让读者随时随地都可以阅读到自己喜欢的作品,节省了阅读的成本,同时也拉近了读者与作家的距离。借助这个平台,作家们的作品也得到了展示和推广,对于文学作品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促进的作用。

现在,培训作家队伍,提升年轻作家的创作技巧,让作家们在政治上坚定立场、业务上更加熟悉成了邓先生最主要的工作。虽然领导工作占据了他大部分的时间,但是邓先生还是尽量地挤出时间来搞自己的文学创作。他目前正在计划写一批长篇纪实报告文学,来反应艰苦岁月人民的生活。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邓先生的作品就会和读者见面。这样一位坚守在文学创作一线,几十年如一日的德艺双馨的创作者,一定值得期待。

邓毅带领青年作家深入基层采风

邓毅为青年作家颁奖

猜你喜欢
文学院报告文学文学创作
充实中国报告文学的理论一翼
梅卓文学创作论
文学院学人新作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关于奔流文学院举办第十五期作家研修班的通知
刘慈欣文学院揭牌仪式
曹文轩的文学创作作品
咏 河 大
中国青年报告文学作家创作会举行
阵痛与激情:1979—1989年的灾难报告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