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壮 盛学东 焦乐
【摘 要】 目的:探讨经胼胝体-透明隔-穹隆间入路显微手术对第三脑室内颅咽管瘤的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52例颅咽管瘤患者,将其以数字随机表法的分组形式均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每组2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经皮质-侧脑室入路进行手术切除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经胼胝体-透明隔-穹隆间入路显微手术进行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肿瘤切除率、手术相关指标及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研究组患者肿瘤切除率(76.9%)与对照组(73.1%)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組患者手术时间(102.3±21.1)min、术中出血量(21.2±6.1)mL及住院时间(4.5±1.2)d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141.8±24.3)min、(30.6±6.3)mL、(8.8±3.7)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尿崩症、电解质紊乱、癫痫、高热等并发症产生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胼胝体-透明隔-穹隆间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第三脑室内颅咽管瘤患者疗效显著,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减少患者痛苦。
【关键词】
颅咽管瘤;显微手术;第三脑室
第三脑室颅咽管瘤是神经外科的常见肿瘤,其解剖位置位于下丘脑前底部,据统计,该疾病发生几率约占所有颅内肿瘤的3%左右。目前临床治疗该疾病多选择手术切除的方式,其中经胼胝体-透明隔-穹隆间入路显微手术及经皮质-侧脑室入路两种术式应用最为广泛,但不同学者在术式的选择上仍未达成共识[1]。为探究更为合适的治疗方法,本次研究中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52例颅咽管瘤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分别使用经胼胝体-透明隔-穹隆间入路及经皮质-侧脑室入路对该疾病患者进行治疗,旨在讨论出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52例颅咽管瘤患者,将其以数字随机表法的分组形式均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每组26例。研究组:男患者13例,女患者13例,年龄为28~44岁,平均年龄(36.13±3.21)岁;对照组:男患者12例,女患者14例,年龄为27~46岁,平均年龄(37.72±4.03)岁。两组患者均经辅助检查确诊为颅咽管瘤。两组患者于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得到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进行本次研究。
1.2 入组及排除标准
入组标准:无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伴发者[2];无其它心、肝肾脏等重要脏器病变者;
既往无药物过敏史者;生命体征平稳,可耐受手术者。
排除标准:伴发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者;伴发心脏、肝脏或肾脏病变者;伴发严重精神症状,无法配合者。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经皮质-侧脑室入路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具体如下:本组患者均取全身麻醉,于患者右额部进行开颅,将其皮层与蛛网膜沿矢状方向做2cm切口,并于穿刺后钝性开放侧脑室。此后,将患者第三脑室经室间孔将前部充分暴露,寻找肿瘤位置并进行手术切除。成功切除肿瘤后将侧室壁与缺损的皮质使用生物蛋白胶进行粘合,并对硬脑膜及蛛网膜进行缝合,术后给予常规对症治疗。
研究组患者采用经胼胝体-透明隔-穹隆间入路显微手术进行治疗,方法如下:患者取全麻。麻醉完成后,于患者右侧额部做马蹄形切口,后缘达冠状缝后2cm,内侧至中线。然后,对其硬脑膜做弧形开口,将基底折向矢状窦。使用电凝将冠状缝前桥静脉进行切断,将显微镜向前方呈20°,沿冠状缝向两侧进行半球分离,直至胼胝体中前部。应用自动脑压板打开胼胝体池并清除脑脊液。充分暴露患者中央前沟、额叶内侧及扣带回,中线选择为大脑镰,后界为冠状缝,在此基础上前移2cm作为前界。将患者胼胝体切开,并加个透明隔进行钝性分离直至穹隆体中部。经由室间孔将第三脑室暴露,定位并切除肿瘤。术后需开放脚间池,保障脑脊液引流通畅。
1.4 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肿瘤切除率,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尿崩症、电解质紊乱、癫痫、高热)。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均数之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肿瘤切除情况对比
经不同术式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肿瘤完全切除20例,部分切除6例,切除率为76.92%,对照组患者完全切除19例,部分切除7例,切除率为73.08%。两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中相关指标对比
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产生情况对比
研究组患者术后出现尿崩症2例,电解质紊乱2例,癫痫0例,高热1例,并发症产生率为19.23%;对照组患者出现尿崩症3例,电解质紊乱4例,癫痫2例,高热1例,并发症产生率为38.46%,两组对比,研究组并发症产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颅咽管瘤是由外胚叶形成的颅咽管残余的上皮细胞发展起来的一种常见的胚胎残余组织肿瘤,为颅内最常见的先天性肿瘤,常生长于第三脑室深部。该肿瘤生长位置险要,位置较深,极难显露,其比邻关系复杂,周围神经血管常受累,且由于此处解剖结构复杂,手术视野极小,治疗困难,术后复发及并发症也极为常见。因此,寻找安全、有效的手术通路,将肿瘤充分的暴露对该疾病患者的治疗及预后意义重大。目前临床中对于该疾病的治疗方法尚存在较大争议[3],但主要术式多为经皮质-侧脑室及经胼胝体-透明隔-穹隆间入路两种。
多数室管膜瘤实质位于脑室下方,呈热气球状,使用经皮质-侧脑室入路术式治疗时,操作难度由易到难,在手术中可发现肿瘤实质,为切除提供机会。与此同时,由于下丘脑的主要神经团体多位于第三脑室下方,在使用此术式时,医师可对其周围比邻进行观察,提高了手术成功几率。但该术式由于开口较大,极易伤及周围重要神经血管,使得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较多,并无法满足目前临床所需。经胼胝体-透明隔-穹隆间入路显微手术是于全麻状态下行显微手术治疗,该术式中,患者可选仰卧位,保持头位正中,这样可有效减少医师在辨认周围解剖关系时迷失手术方向;同时,该术式可在显微镜观察下直接对肿瘤进行切除,尤其是充分引流脑脊液后,经由中线显露第三脑室内结构,可极大程度减少术中盲区,因此可不必切开穹窿柱及丘脑,减少患者创伤及术后并发症的产生;此外,该术式对大脑皮层及正常脑组织损伤极小,可有效减少术后癫痫、偏瘫等并发症的产生,由于该术式是由肿瘤上方进行操作,可轻易解除患者脑脊液通路梗阻情况,极大程度上保护了垂体柄,减少了其损害, 进一步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产生。
在本研究中,经不同术式干预后结果发现,研究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肿瘤切除率对比并无明显差异,这表明經胼胝体-透明隔-穹隆间入路显微手术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同时,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减少了患者痛苦及家属的经济负担,更适合广泛应用;此外,本研究结果还发现,研究组患者术后尿崩症、电解质紊乱、癫痫、高热等并发症产生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该结果表明,经胼胝体-透明隔-穹隆间入路显微手术可极大程度上保护正常脑组织及神经,减少并发症的产生,更为安全,该结果与以往文献报道基本吻合[4]。
综上所述,在颅咽管瘤的临床治疗中,使用经胼胝体-透明隔-穹隆间入路显微手术方式治疗有效率高,并发症产生情况少,可一定程度上减少患者痛苦及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 刘莉,刘汉涛,陈国良,等.上海某社区婴幼儿家长手足口病知识、态度、行为现况[J].上海预防医学,2018,18(09):45-49.
[2] 卞莲莲,苏瑶,毛群颖,等.手足口病防控策略探讨[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18,15(01):15-19.
[3] 陈军,赵一清,趟思成,等.经胼胝体-透明隔-穹隆间入路显微手术切除第三脑室内颅咽管瘤的疗效分析[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8,23(06):395-401.
[4] 佘亮.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第三脑室颅咽管瘤的疗效比较[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4,21(05):594-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