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指南》提高教师对大班幼儿社交行为的观察能力

2018-07-09 01:01曹李燕
学校教育研究 2018年8期
关键词:社交能力指南同伴

曹李燕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的社会交往是幼儿与周围人相互交流信息,交流情感的过程。幼儿园纲要指出:幼儿应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而《指南》中提到的人际交往,被赋予更深层次的概念。它还包括帮助幼儿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发展幼儿的自主性等。要想了解幼儿社交能力的发展水平,教师就需要通过观察、解读幼儿外在的社交行为来达成。但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观察依据,教师很难对幼儿社交能力的发展有个恰当的综合评判。随着《指南》的出现,社会领域中针对特定年龄段幼儿社交能力的发展,提供了不同年龄段幼儿社交行为的一些典型性表现,为教师们提供了直观外显的观察依据。便于教师以此为依据对幼儿进行有效观察,解读幼儿的社交行为,全面分析评估幼儿社交能力的发展及引导。

二、把指南作为观察、了解大班幼儿社交能力的发展特点和依据

大班的幼儿已有了强烈地想与人交往的意识,开始形成稳定的同伴关系,其同伴交往具有群体性和稳定性特点。他们主要在自发形成的小群体中进行交往,交往对象比较稳定,对同伴的喜恶也趋于稳定。

鉴于人际交往对幼儿社交能力发展的重要性,《指南》将人际交往列为了社会领域的重要子领域。在《指南》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目标中,就将“人际交往”分为了“愿意与人交往、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关心他人”这四个方面的要求。涉及交往态度和交往技能、对自我和他人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对群体、群体生活及我群关系、態度和感受几个方面,现将领域相关内容梳理如下:

三、借助一日生活和游戏对大班幼儿社交行为进行有目的、真实、客观的观察

根据大班幼儿同伴交往的特点,结合《指南》中幼儿人际交往行为的典型性表现,我认为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和游戏中应从以下几方面观察大班幼儿的人际交往行为:

(一)如何与他人接触——交往的态度、技能

以表演游戏为例,当幼儿想要加入他人的游戏、或是对其他幼儿发起游戏邀请时。他是以怎样的态度去邀请别人或是想要加入游戏呢? 《指南》中提到的“能想办法吸引同伴一起游戏。能主动发起活动或在活动中出主意、想办法。”、“与别人的看法不同时,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并说出理由。有问题愿意向别人请教。”这些交往方式既展示出他们的态度,又显示了他们的交往技能。作为教师需要从旁耐心、安静地去观察幼儿的一举一动、解读每句话及动作后面隐藏的幼儿情感、态度等心理变化。

(二)幼儿的行为方式——交往的技巧

我们在观察幼儿的过程中,还可通过幼儿的声音特点、说话的语速和节奏、面部表情及肢体动作来了解幼儿的社交行为。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幼儿经常会先触碰对方的身体再问候,其中头的姿势、身体姿势、手势、身体活动的次数等都是交流的方式,一些情绪也能用肢体动作、语速节奏体现出来。通过观察幼儿眼睛、嘴巴、笑容等面部表情特征,可知此时幼儿的情绪、心理活动。作为教师能够记下揭露他们内心世界的小细节越多。观察的内容也就更丰富、形象。

(三)幼儿双方的语言

在记录幼儿的对话时,更应该记录的是他们的原话而不仅仅是他们所说的意思。虽然如实记录会花掉我们老师更长的时间和精力。但它更加真实、生动。如果我们只是记录他们对话的意思,可能其中会加入我们的主观评价。因此为求获得幼儿的真实意愿,教师应当按原对话如实地记录、分析。

(四)在小群体中的位置

当幼儿们组建起小群体后,他们会开始寻找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而且也认可别人拥有的地位。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游戏、特别是有一定规则性的合作游戏,例如:表演游戏、体育游戏等进行观察。观察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表现,对照群体中不同地位幼儿的典型表现,结合幼儿的性格特质及日常人际交往行为,推断其所属地位。

总之,《指南》能为我们教师如何有效地观察和了解幼儿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典型性行为提供了导向性的指引,帮助教师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地观察幼儿的人际交往行为,获得具体、真实的信息。引导教师从交往技巧、态度等方面理解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内涵及发展的价值取向,正确评价幼儿的发展。更有效地帮助幼儿拓展人际交往经验,促使他们逐渐形成良好的社会性和个性。

猜你喜欢
社交能力指南同伴
巧用一日生活,提升幼儿社交能力
寻找失散的同伴
嘿,这欢乐的日子!
指南数读
如何利用游戏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
论碰撞的混搭指南
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
浅谈角色游戏在幼儿教学中的作用
落地
就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