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晋慧
摘 要:鸱尾造型的原型多有争议,可概括为鸟原型说和鱼原型说两大种类,本文从鸱尾的形制发展变化、封建礼制意义、原型信仰基础三个大的方面论述了鸱尾的鸟原型说,并进一步分析鸱的确切原型。
关键词:鸱尾;鸱鸮;玄鸟原型;建筑装饰
现代汉语词典中“鸱尾”的定义是“中式房屋屋脊两端的陶制装饰物,形状略像鸱的尾巴。”在此要明确的是勿将“鸱尾”与“鸱吻”混淆,具有典型意义的鸱尾造型如唐昭陵献殿出土的鸱尾。鸱尾的尾部两侧有密集排列的短线,整体呈反卷的动态。在视觉上密集排列的短线既可以是鱼鳍,也可以是羽毛的简化;反卷的动态既可以是鱼的虬尾,也可以是鸟的羽翼。这种抽象的造型成为其造型原型争议的一个重要原因。
鱼原型说是讹误较深的观点,此观点的重要依据是《营造法式》中的两条注解,即“柏梁殿灾后,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作其象于屋,以厌火祥” 和“东海有鱼虬,尾似鸱,鼓浪即降雨,遂设象于屋脊” [1]。中式木构建筑容易引起火灾,这种观点有辟火灾的美好寓意,再加上鸱尾演变为鸱吻后成为鱼龙形象,因此鱼原型观点有较强误导性。但鱼原型说孤立于当时社会的大环境,佐证不足,很难成立。
鸟原型说虽因出土的早期实物较为抽象而受到人们质疑,但是从其演变历史、社会环境等方面来分析仍可找到充分依据。
1 鸱尾演变体现出鸟羽特征
《隋书·列传·宇文恺》:“自晋以前,未有鴟尾,其圓墙璧水,一依本圖”[2],宇文恺从文献考据出发,断定晋代以前没有鸱尾,史料中能找到“鸱尾”一词的最早记载是《晋书·志·五行·羽蟲之孽》:“孝武帝太元十六年六月,鵲巢太極東頭鴟尾”[2],这和宇文恺的断代是相符的。但晋代只能说是“鸱尾”这一词汇出现的最早时期,文字出现说明鸱尾的形制已经基本稳定成熟,所以鸱尾在晋代以前必定有其演变历史,学者冯双元更是把鸱尾的起源精确到东汉晚期的中原地区[3]。
汉代有“事死如侍生,事亡如侍存”的厚葬观念,从明器和画像砖中可以窥见现实。从目前已出土的大量陶屋来看,西汉时期的陶屋数量较少,屋顶样式多为平直的屋脊,到东汉末期发展出多种样式的脊饰,有全部装饰鸟的类型,有鸟和植物结合的类型,还有纯几何形的类型。从庑殿式屋顶可推断出这些陶屋主人的身份地位都很高,对当时的主流脊饰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东汉末年政局动荡,最后发展成三国对峙的局面,各地方诸侯无视中央,出现很多僭越行为,这可能是导致东汉末期屋顶脊饰多样化的一个重要原因。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到东汉时屋顶上出现了很多鸟类装饰的身影。
晋代在大一统的环境下全国性的礼制又得以恢复。在建筑装饰上不再像三国时期混乱多样,此时的鸱尾也进入成熟期,晋代的鸱尾可以在当时的魂瓶中窥见一斑。北朝的鸱尾基本传承晋代,没有很大变化,鸱尾的形制也呈现出了无可争议的鸟羽形状,此时鸱尾的两大基本特征已齐备,密集排列的线条感和反卷的整体动态。
中国文化对朝鲜和日本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这两国发现的同时期鸱尾,其造型也证实了突出的鸟羽特征,特别是韩国西腹寺遗址和千军里废寺遗址的两个鸱尾,都有较明显的鸟羽特征[4]。
两晋南北朝的鸱尾在造型方面,上承东汉三国常用的鸟形象,选择反卷的羽翼这一局部,在对原型进行取舍抽象化的同时能更好的与建筑有机结合。到了隋唐时期,鸱尾又进行了一次抽象化的演变,才有了唐代鸱尾的形制,鸱尾的鸟原型从东汉到唐代有一个完整的进化抽象的过程,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
2 鸱尾原型具有政治意义
《景福殿赋》:“不壮不丽,不足以一民而重威灵。不饬不美,不足以训后而永厥成。”建筑在封建统治者看来是体现其皇权威仪的重要部分,在有关鸱尾的众多史料中,有如下两段文字。
“舊制三公黄閣聼事置鴟尾,後主特赐摩訶開黄閣,門施行馬,聼事寢堂并置鴟尾。”《陈书·列传·萧摩诃》[2]
“凡公宇,棟施瓦獸,門設梐枑。諸州正牙門及城們,并施鴟尾,不得施拒鵲。”《宋史·志·與服》[2]
从这两段史料中能很明显的感觉到,鸱尾的使用对社会等级有很高的要求,位列三公的重臣、受到皇帝特别奖励的大臣、封建皇权的行政单位才可以在建筑上设置鸱尾,它作为封建礼制的一个体现与权力有着密切的关联,是屋主人社会地位的象征物,所以鸱尾的原型应该和当时社会环境下的皇权图腾保持一致。提到皇权图腾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龙,这在鸱尾后来演变为鸱吻和龙吻上得到印证,但在以龙图腾崇拜为核心之前,玄鸟也曾是至高无上的皇权图腾崇拜物。
殷商是一个敬天地畏鬼神的时代,这种文化根基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时期,统治阶级为了说明自身的正统性,在身世上大做文章。例如,《诗经·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5],商代把国家的发端归结为玄鸟下凡,直到秦代,这种以玄鸟为祖先的共识仍然存在,《史记·本纪·秦本纪》:“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脩。女脩织,玄鸟陨卵,女脩吞之,生子大业” [2]。可见玄鸟在当时是人们高度认可的一种祥瑞神兽,也可以说是商秦国家的祖先和图腾,与皇权有着密切的联系,有了这个信仰基础,就不难理解早期的鸱尾为何是鸟的造型。
3 鸱尾原型具备图腾信仰基础
对玄鸟原型的探究从未停止,从燕子说到凤凰说再到鸱鸮说。燕子说是以汉代毛传为代表的传统经学定论,凤凰说是以闻一多等为代表的现代学术观点,再有就是叶舒宪先生为代表的鸱鸮说,他以第四重证据(实物及图像)为证,认为玄鸟原型是燕子和凤凰的说法都站不稳,而其原型无疑应该是鸱鸮[6]。
在中国文明早期确实存在着鸱鸮崇拜,《豳风·鸱鸮》:“鸱鸮鸱鸮,既取我子,无毁我室”这段话恐怕是对鸱鸮误解的源头了,严正道先生认为从诗歌抒情的意向来分析,鸱鸮可以作为一个整体物象来看待,不必过细的区分[7]。但是从图腾崇拜、祖先崇拜、政治象征的角度就不得不加以区别了,“鸱尾”之所以不是“鸱鸮尾”或“鸮尾”必定有其原因。
鸱,按新华字典中“古书上指鹞鹰”的注释,为今鸟亚纲下隼形目下鹰科下鹞亚科,隼形目即俗稱的鹰。鸮,则是今鸟亚纲下的鸮形目,即俗称的猫头鹰。从图腾崇拜方面来讲,玄鸟所指代的鸱鸮应是鸱与鸮的集合,在出土的文物中也可以发现,“玄鸟”的形象并没有绝对的统一化,有的像鹰,有的像猫头鹰,二者形态本来就有很高的相似性,所以更加不好区分。“鸱”字单用的时候应是它的本意鹞鹰,“鸱尾”的造型原型也应是鹞鹰。
鸱相较于鸮没有太多的负面特征,这也让鸱在鸱鸮崇拜衰退的过程中存留了更多的时间,体现在鸱尾的造型接受上,一直延续到唐代中后期才为鸱吻所取代。到唐代中后期和五代时期,在新兴的鸱吻实物上仍然可以找寻到鸱的影子。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有一个唐代陵墓采集的鸱吻,其造型表现出了鸱尾向鸱吻过渡的特征,是鸱与吻兽的结合。另有一例,五代时期后蜀孟知祥墓门上的鸱吻也同样表现出鸱与吻兽的结合造型。两个鸱吻中鸱的造型部分都表现出鹰的特点,并不像猫头鹰,这也印证了之前对鸱与鸮的区分是正确的。
参考文献
[1](宋)李诫,王海燕.《营造法式》译解[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43.
[2]许嘉璐.二十四史全译[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
[3]冯双元.鸱尾起源考[J].考古与文物,2011(1):58-63.
[4]张明皓.东亚文化圈鸱尾的类型研究初探[J].敦煌研究,2016(1):33-41.
[5]刘松来.诗经[M].青岛:青岛出版社,2011:248.
[6]叶舒宪.玄鸟原型的图像学探源[J].民族艺术,2009(3):84-93.
[7]严正道.“鸱鸮”考辨[J].重庆社会科学,2007(9):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