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靖芳
创新,常谈常新。在各种资源要素需要重新组合嵌接的当下社会,如何利用好自身的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是小至个人、企业的命题,也是大至城市、国家得以前进的思考方向。
在广州,众多新型研发机构的蓬勃发展,是有效连接研发资源与产业后端的重要桥梁,给予了城市源源不断的生长活力。
在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社科联共同主办的“大学与城市(二)—广州地区社科名家访谈”的活动中,《南风窗》记者专访了广东工业大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张光宇教授,他植根产业一线,带领研究团队聚焦创新理论与创新管理的研究超过十年,对于高校和城市的发展都有自己的独特的见解。
南风窗:现在我们谈到创新,好像更多是指理工科上的创新,看起来只跟企业的科技创新有关,涉及到人文社科类别的较少。您本人兼具文理科的研究背景,视野可能会更开阔,请问应该怎样如何理解创新?
张光宇:目前,主流提到的创新驱动的确是更多聚焦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议题上,这个本身是正确的方向,但我们也不能低估人文社科在其中的作用。其实,自然科学的创新与人文社科的创新是相辅相成的,共同支撑国家或区域的创新发展。自然科学创新常常通过技术创新,其创新效果落实在产业的发展上;但人文社科的创新,涉及的是精神文化、政策法规、体制机制、管理制度等方面,其增强的是软实力。人文社科领域的学者参与创新发展,应该是有所为,并且是大有可能的。
当年,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以后,总结成功经验时,他们就认为是科学管理发挥了巨大作用。一个国家的发展也是这样,需要两个轮子,一是科学技术,另外一个就是科学管理,而这两个轮子的比重,是后者更高 。实际上可以说,这就是对人文社科参与到创新上的作用的很好詮释。
南风窗:您的专业领域囊括了创新理论和创新管理等领域,从您专业角度出发,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应该如何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
张光宇:创新是一个城市,特别是国家中心城市或全球城市的基本要素和本质特征。创新资源跟产业进行对接好了,创新资源集聚的优势才能够发挥。
城市要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需要解决的最大问题就是创新价值断裂问题,也就是常说的“死亡之谷”。 美国众议院科学委员会副委员长的弗农·埃勒斯(Vernon Ehlers)认为基础研究与产品开发之间存在一条沟壑,将其形象地比喻为“ 死亡之谷”,有必要搭建一座桥梁,以使众多研究成果能够越过“死亡之谷”,实现商品化、产业化。“死亡之谷”产生的原因就是创新价值链断裂。其实,常说的“技术孤岛”与“产业旱地”、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都是指这方面的问题。这两者之间实际上就缺少了一座桥梁,它就是产学研结合。如何最有效的实现这种结合,让广州丰富的创新资源释放创新活力,这是最值得期待的。
南风窗:在创新领域的实践中,您觉得广州在这方面的优势体现在哪里?
张光宇:广州拥有2000多年的建城历史,创新资源高度聚集,拥有全省七成以上的高校、科研院所及科技人员,大学及在校生数量也占到全省七、八成。同样,广州也拥有强大的产业体系,如果把这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实现知识发现驱动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发展、产业发展反哺科学发现的良性循环,让广州的科技资源优势真正释放,形成强大的生产力,这才是广州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是广州最大的优势。
至于如何实现这种连接和转化,新型研发机构将是一个最重要的抓手。目前,我国产业创新的战略支撑将发生转变,未来的技术创新也许将由新型研发机构为核心的创新群体予以支撑。
新型研发机构的本质特征就是由产学研等多主体构成,链接和融通分散化的知识进行集成式创新和开放式创新。这种新型法人组织将成为我国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的“实验田”。目前,新型研发机构起源于广东,且走在全国前面,已取得显著效果,广州新型研发机构52家,全省最多,约占24%,还应下大力气进一步推进,把握创新发展的新机遇。
南风窗:在您的科研经历中,跟企业和企业家接触也比较多。目前来说,您所了解到的广州企业成长的环境如何?
张光宇:据我的了解和体会,广州最适宜于企业成长的氛围主要有:文化深厚,这是这个城市的最大优势和软实力,它具有开放包容、务实重商、平俗暖心的独特气质。文艺理论家、艺术家刘斯奋所总结的岭南文化特征:“不拘一格、不定一尊、不守一隅”,就是对广州文化的最好注释,也是企业自由、多元发展的良好环境。硬件完备,广州的城市硬件设施齐全,包括:市政建设及交通设施等。还有生活配套,包括:学校、市场、娱乐等各种生活条件。此外还有人才供给,包括各类企业所需求的人才高度集聚。在产业生态上,企业生存发展的产业链及产业生态系统也比较完备。最后还有政策给力,政府服务高效,制定了一系列促进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总之,广州的“实力、活力、魅力”,是企业成长的最佳沃土。
南风窗:广州迈向国际化城市的发展进程中,需要有更加宽广的视野去布局全球的产业价值链。您觉得在实现全球产业价值链的联动过程中,高校应该怎么参与其中?
张光宇:当前,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国家间的相互联系达到了深入、广泛且难以逆转的程度,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开始了基于价值链的全球布局。事实上,每个企业都处在产业链中的某一环节,要赢得和维持竞争优势取决于形成一个价值增值的过程。
对广州而言,外向型经济是广州发展的法宝和优势。广州地区的高等学校,有责任和义务支撑创新价值量,通过与产业价值的耦合与联动,促进和服务全球价值链建设,其主要切入路径:一是围绕产业链构建创新链,整合国际创新资源,建设国际合作研发机构,实现技术离岸孵化。二是针对走出去企业的技术需要和管理需要,有针对性的设计相关人才服务项目。三是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及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加强专门的智库建设,做到长期跟踪,主动服务,释疑解惑,为全球价值链建设提供智库支持。
南风窗:结合您的研究领域,作为广州社科界的代表,您能否谈谈该领域的学术成果及前景?目前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毕业后选择回归高校,投身学术研究,您能否给这些青年科研者一些建议与意见?
张光宇:我2017年开始组建了一个研究团队,聚焦创新理论与创新管理的研究,没想到这一扎下去已超过十年。回想这十年的团队研究历程,我们只围绕新技术成长过程如何跨越“死亡之谷”这一个问题,团队从当时的几人到今天的近30人,但是这个研究方向始终没改变。
结合自身的研究经历,给社会科学研究的青年学者提的建议主要有六个关键词:首先是团队,如今单打独斗的研究已经走不远了,人文社科类的研究需要思想和智慧的碰撞;第二个关键词是情怀,做研究不能只限于任务,更需要兴趣和情怀,这样才能全身心投入;然后是聚焦,也就是专注,聚焦在一个领域,才能更深入,真正成为行家;第四是持续,要执着和坚守,当你坚持5年、10年,回首时会发现豁然开朗;第五是扎实,要扎扎实实,科学严谨,每一个研究结论必须有充分的实地调研、数据分析及文献资料的支持;第六是落地,学术的出路在于实践,不能悬在空中落不了地,研究成果一定要联系实际并对实践有指导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