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前,98岁高龄的画家黄苗子获得“中华艺文奖”,奖金100万元。他的书面获奖感言中频频谈及的却是另一位画家张光宇,“此奖应属引我上路的张光宇兄,然而,光宇兄正为今日艺术界所淡忘”。随后,他将所得奖金捐出,作为出版张光宇著作的专项资金。二十一天后,黄苗子离世。
继承黄苗子愿望的人是他的儿子黄大刚和儿媳唐薇,多年来,两人一直执着地向外界介绍“被遗忘的大师”张光宇。近日,由两人主编的《张光宇小集》出版,书中既有张光宇生前最重要的几部作品,亦包含多位文艺界名宿对张光宇的追忆。
《大闹天宫》
“全世界都知道《大闹天宫》,却不知道人物造型的创作者是他。”《大闹天宫》编剧李克弱在回忆时提到。
张光宇为《大闹天宫》担任美术设计,是因为1959年“中国动画片之父”万籁鸣的邀请。彼时,制作该片的导演万籁鸣、编剧李克弱等人,均隶属于上海美术制片厂,唯有张光宇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教授,是参与该片的唯一“编外人员”。早在1945年,张光宇便创作过一部西游题材的漫画《西游漫记》。《大闹天宫》人物形象的雏形,正是来自这部作品。
一面旗帜
日后成为漫画家的张光宇,1900年出生于无锡的一个中医世家。父亲张亮生是彼时无锡有名的中医,也爱好书法和绘画。13岁那年,张光宇被家人介绍去钱庄做学徒,在钱庄只做一年,他便要求去上海将小学课程读完。在上海,他借住在亲戚家,住处附近有一家名为“新舞台”的京剧院。课余,他常去戏院后台涂涂画画。渐渐地,他和戏班演员交上朋友,就又常去台下空座免费看戏,对京剧的人物形象、脸谱、服饰等都产生了兴趣。多年之后,他担任美术设计的《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便借鉴了京剧中的脸谱元素。
张光宇在上海的第二年,拜画家张聿光为师。张聿光是“新舞台”剧院的置景主任,亦身兼上海美专校长。张光宇拜师后,离开亲戚家,在“新舞台”后台搭了一张床铺,长居于此。
告别学徒期之后,张光宇辗转多家公司工作。他35岁前工作最久的公司是南洋烟草公司和英美烟草公司,均担任绘图员,负责绘制烟盒、月份牌和报纸上的烟草广告。张光宇在烟草公司工作的业余时间,花在办刊和画漫画上。他先后与人创办《三日画报》《上海漫画》等刊物,还组织过国内第一家漫画会。
1933年,随着国内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张光宇决定辞去英美烟草公司的工作,转去做出版事业。
1992年,《装饰》杂志出版特刊纪念创刊人张光宇,夏衍、吴祖光、叶浅予、黄苗子、廖冰兄、丁聪、张仃、华君武、黄永玉等文艺界重要人士纷紛撰文,对这位早逝的漫画家、装饰艺术家、设计家不吝赞美,称他是“真正的大师”“亚洲的骄傲”“一面旗帜”。
撰文中的漫画界人士,大多曾受到张光宇的帮助或影响。叶浅予的第一幅漫画,发表在张光宇主编的《三日画报》上。黄苗子19岁闯荡上海,在张光宇办的刊物发表漫画。廖冰兄自认是“光宇先生的私淑弟子”。丁聪作品署名“小丁”,来自张光宇对他的昵称。张仃也是19岁将屡被退稿的《买卖完成了》和《春劫》两幅漫画投给张光宇,张为其制了铜版,并标题为“全国漫画名作选”开付稿费15银元。华君武称张光宇为自己的“漫画引路人”。
张光宇作为出版人的身份开始确立,正是从他离开英美烟草公司开始的。1934年,张光宇与邵洵美、叶浅予、鲁少飞、黄文农、林语堂、三弟张正宇等人合作,成立时代图书公司,出版多本杂志,如《时代画报》《时代漫画》《论语》《时代电影》《万象》等。
如今这些漫画在市面大多已经难以见到,只能通过一些当时漫画家的回忆了解。画家黄苗子曾回忆说,“光宇想的和画的是什么呢?当时《十日杂志》每期的封面以及那个时期的漫画作品向我们说明这个问题:他用忧伤的感情观察时局,用同情的态度对待请愿学生,用轻蔑的笔调嘲弄那时的当权者。”
1937年,“八一三”事变,张光宇被迫离开上海,此后10年左右时间,张光宇辗转多地,长年处于逃亡的生活中。
张光宇的后半生
1949年12月,在廖承志、夏衍等统战人士的帮助下,张光宇举家迁回北京。那时,他的本职工作是在中央美术学院担任教授,成为老友张仃的部下。后来,张仃和张光宇都调往中央工艺美院任职。在大学里,张光宇将大量精力投入到1949年后的多个重要活动:他参与了国徽设计,提供了建议———以天安门为基本形象;参与《人民画报》和《人民日报》的改版;参与每年国庆游行时队伍方阵的设计;人民大会堂仿漆器的搪瓷盘。
1956年,张光宇患上高血压,之后,他受万籁鸣之邀,在病中创作了《大闹天宫》的人物造型和美术设计,算是以另一种方式弥补了《西游漫记》未能动画化的遗憾。
1960年,他又一次发病,行动和说话都不再方便,多数时间都是在家休养。他为《文汇报》画了刊头,画《定军山》的老黄忠,画水墨京剧《金钱豹》。其中他将两幅《金钱豹》分别送给了画家丁聪和鲁少飞。鲁少飞收到的那份《金钱豹》中,张光宇题词“此戏已不再上演”。
晚年,张光宇与黄苗子、郁风、王世襄住在一个院子里。这个院子曾是王世襄的一座四合院,后在“公私合营”中,被分割给多家一同居住。那时,黄苗子的儿子黄大刚还未到上学的年龄,经常一个人在院子里玩。他玩的时候,张光宇时常坐在一把藤椅上,笑眯眯地看着他。有时,张光宇也会给他找书看。如今,他回忆起张光宇,第一反应是,“那是一个慈祥的老伯伯”。
1965年五四青年节那天傍晚,黄大刚听到外面有急促的脚步声,和“快点、快点”的催促声。他跑出院子,门口的一位大婶和他说,“老人家刚刚被救护车运走了”。第二天,他听见隔壁传来哭声,是张光宇妻女的声音。这时,黄大刚知道,隔壁的张伯伯去世了。
据中新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