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娅娅
摘要:近年来,我国企业杠杆率不断高企,企业债务连续多年过快增长。在目前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的市场环境下,企业经营困难导致债务风险不断攀升,甚至存在相关产业链、投资链不断蔓延的风险隐患。因此,中央也适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债转股的业务发展政策及配套措施。尽管如此,目前债转股仍然是“签约多,落地少”。因此,本文通过分析近期政策对债转股的市场机会,进一步提出解决难落地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债转股;降杠杆;国企改革
2016年10月10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的意见》及《关于市场化银行债权转股权的指导意见》,提出多种政策方案缓解企业债压力,具体包括债转股等。藉此,正式拉开了市场化债转股的序幕。2018年1月19日发改委、国资委、财政部及一行三会联合下发《关于市场化银行债权转股权实施中有关具体政策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鼓励支持市场化债转股工作的开展。2018年2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提出部署市场化债转股的相关措施,以进一步降低企业杠杆率。
一、债转股的概念
所谓债转股,就是债权人将其对债务人享有的有效合法债权转换为对债务人的投资,由此减少债务人债务,增加债务人注册资本的一种行为,后续通过资产重组、上市、转让或企业回购等形式退出。
二、债转股的市场意义
(一)优化企业资产负债表,减轻利息负担
目前,债转股是降低杠杆率的有效途径,有利于优化企业资产负债结构,减轻财务负担,充实资本充足率。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产能过剩企业债务违约风险,为后续转型升级提供了基础。
(二)引入专业性股东,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债转股是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重要手段,可为企业引入多种类型专业性股东,有利于完善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强化对企业资产负债率和经营业绩的约束,为企业注入新的发展动力和源泉。
三、债转股目前的政策及发展机遇
鉴于债转股业务实现企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重大意义,近期开展债转股业务的政策频出,特别2018年1月19日发改委、国资委、财政部及一行三会联合下发的通知影响重大,主要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丰富了债转股的资金来源渠道
对于债转股的资金来源,允许实施机构发起设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开展市場化债转股,也即是允许银行理财资金参与到私募股权基金,并在资管新规中对债转股的业务政策中做了特别优待处理。
(二)放宽了债转股的业务范畴
对于债转股的业务范围,允许将除银行债权外的其他类型债权纳入转股债权范围。同时,放宽了债权质量等级,允许实施机构受让各种质量分级类型债权。
(三)放开了债转股的参与主体
对于债转股的参与主体,前期债转股主要以国企为主导,现在支持各类所有制企业开展,符合规定的各类非国有企业,如民营企业、外资企业。
(四)丰富了债转股的实施方式
对于债转股的实施方式,允许采用股债结合的综合性方案降低企业杠杆率。并允许有条件、分阶段实现转股等。
四、全面开展债转股业务的相关建议
虽然近期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及配套措施支持债转股业务的发展,但目前市场上债转股业务仍呈现“签约多、落地难”的困境,主要原因在于市场对债转股政策操作层面的不确定性、对业务的收益与风险的不确定性存在一定的观望情绪。为进一步提升债转股市场的可行性,本文建议如下:
(一)优化债转股业务的政策环境,降低债转股业务的交易成本
近期出台的政策目前尚未细化,实施起来存在一定的障碍,建议进一步理清债转股交易过程中定价机制、风险承担机制以及退出机制等方面的配套政策,解决交易各方的后顾之忧。同时,尽快出台对债转股业务在交易环节的相关税收、收益补贴等优惠政策。
(二)鼓励面向发展前景良好但遇到暂时困难的优质企业开展市场化债转股,增强业务落地信心
传统上对债转股的认知,是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将其所持有的债权转换成股权,从债权人转换为股权人意味着偿还顺位下降,其实很难获益,参与动力不足。因此,选择优质企业,可增加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业务的开展信心。
(三)债转股应与成熟全方位的重整计划相结合,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经营效率
债转股可缓解高杠杆对企业的短期流动性压力,给予时间和空间促使企业恢复业务经营和信用状况。但是,若要持续去杠杆,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经营效率,则债转股应与成熟全方位的重整计划相结合,从而使企业改善现金流及补充资本。
(四)进一步完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对债转股的投资模式,打通资金渠道
虽然通知中明确允许银行理财资金参与到私募股权基金,由于相关投资模式尚未细化,目前资管新规如何操作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在当前债转股项目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仍然是因资金筹集不足而导致项目无法落地。进一步完善和细化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对债转股的投资模式,有利于解决资金难的问题。
(五)完善债转股资产交易的退出机制,解决资金方的后顾之忧
实时建立符合我国特色的股权转让和流通平台,促进转股资产交易,引进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到债转股的市场建设,增加业务标的的流动性,化解金融资产管理机构的后顾之忧。
(作者单位: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