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治理改革的新探索

2018-07-09 09:57冯刚
城市管理与科技 2018年3期
关键词:跨部门运作公共服务

冯刚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市场化改革,城市政府直接支配的资源在比重上明显下降,体制外力量快速发展,中国城市治理模式也发生了转变,逐渐形成了一种整合治理模式。面对“有限能力”和“无限责任”的悖论,城市政府不得不开展跨界运作,大力发展公私合作和伙伴关系,调动多元社会主体及其掌握的资源,合作提供公共服务,显著提升了公共服务效率和能力。这种整合治理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政府与企业合作及其形成的政商联盟关系,促使企业努力寻求某些特权,容易导致寻租和腐败问题。政企联盟致使城市政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满足企业诉求,存在公共服务偏向性、公共空间供给不足、商品房价格高等问题,也是引发邻避冲突、群体性事件的重要诱因之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新的发展理念,要求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原则,推进公共治理改革,保证全体人民具有更多获得感。改进城市治理,既要立足本土制度环境,观察实践中的治理运作,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教训,也要开展比较研究,通过制度分析与绩效比较,提出新的治理思路、模式及改革取向。

《转型中的城市治理》是最近出版的一本城市治理研究著作,由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杨宏山教授撰写,具有较高学术价值。该书从公共服务的视角,将“城市”界定为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的集聚地,提出城市治理的基本使命是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并保持财政收入的可持续性。该书聚焦当前中国城市治理的几个热点议题,涉及城市治理的制度发展、模式解释、市县关系、跨部门协同、街道管理、社区服务供给、市政绩效评估等问题。

杨宏山教授长期致力于城市和地方治理研究,在核心期刊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转型中的城市治理》是杨宏山教授近年来的代表作之一。该书出版后,《北京日报》理论版曾专门刊文予以推介。该书提出的一些观点和思路,对于改进城市治理、提升治理能力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该书的特色表现在如下五个方面:

第一,该书从公共服务的视角,对城市的性质做出新的界定。

该书提出城乡之间的本质差别不在于建筑风格、人口密度、产业结构的差异性,而在于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的集聚性。基于这一点,政府治理不可能完全消除城乡公共服务差距,区域治理需要摒弃“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思维,转而树立底线公平理念。政府要制定基本公共服务的底线标准,并通过转移支付、村镇规划等手段,优化资源空间布局,保障农村居民就近获取不可或缺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

第二,该书从政府与社会关系的视角,剖析了中国城市治理的新模式。

该书梳理了公共治理的理论谱系,回顾了中国城市治理的制度演化,分析了中国城市治理的新模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化改革,体制外单位掌握的资源不断增多,地方政府直接支配的资源所占比重在下降,其对社会主体的直接管控能力有所下降,但地方政府仍肩负着“无限责任”,负责解决一切经济社会问题。面对“有限能力”和“无限责任”的悖论,政府部门依托公共权威,通过资格认定、精英吸纳、资源支持、党群嵌入、项目合作的方式,对社会主体进行跨界整合,在实践中形成了“整合治理”模式。在整合治理下,公共部门占据主导地位,是跨界运作的发起者和组织者,其他相关主体需要配合政府部门开展工作。整合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也存在一定风险。

第三,该书剖析了中国制度环境下跨部门治理的制度需求。

城市治理立基于特定的制度情境之中,由于国家治理的基础性制度不同,在实践中形成了多样化的跨部门运作方式。该书系统梳理了美国和英国城市跨部门治理的制度演进,并提出了中国城市走向整体治理的制度需求。在单一制和中央集权体制下,中国地方治理运作形成了上下对口、左右对齐的“蜂窝状”结构。中央部委和上级部门直接指挥城市行政部门,纵向的“条条”运作较为畅通,而横向的跨部门运作面临很多壁垒。近年来,一些城市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流程再造推进机构改革等手段,积极开展跨部门运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提升城市整体治理能力,除了自下而上的改革以外,还需要加强顶层制度设计,赋予城市政府更大的自主治理权。

第四,该书系统剖析了学界对于街道办事处改革的争议性观点,提出了街道体制改革的新思路。

改革开放以来,街道办事处承担的行政职责越来越多,在实际运作中面临着“责大权小”的困境。为化解街居体制面临的矛盾,近年来,一些研究者提出撤销街道办事处,由区政府直接指导社区建设,将区政府的具体职能部门下沉到社区,建立社区服务站,直接面对居民提供服务。该书对这一观点进行了回应。作者提出中国城市街道辖区的人口规模,相当于美国中小城市的规模,如果撤销街道办之后,街道层面的综合协调将会面临挑战。作者提出我国大城市的市辖区面积和人口规模较大,公共服务任务重,有必要建立以街道为基本单位的公共服务平台,统一协调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工作。

第五,该书通过国内外典型案例分析,提出了改进市政绩效评估的思路。

市政绩效评估是提升公共服务效率和部门回应性的重要手段,市政绩效评估具有内部控制和外部责任两种模式,内部控制模式以效率为核心,有利于建设高效政府,也存在着公众参与不足的问题。外部责任模式采取公众意见调查的方式,旨在提升公众满意度。该书提出整合这两种评估模式,构建新型市政绩效评估模式。该书选择北京市朝阳区网格化管理系统、巴尔的摩市CitiStat系统作为典型案例,通过比较案例分析,提出要兼顧内部控制和外部责任,扩大公众满意度在绩效评估中的权重,建立常态化评估机制,发挥绩效结果对改进行政管理的促进作用。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城市兴则国家兴,城市强则国家强,城市善治,则国家善治。改进城市治理,推进城市善治,既要关注本土实践和问题,总结经验教训,也要开展比较研究,借鉴国内外城市治理的新机制、新模式。该书在分析中国城市问题时,穿插着国外城市治理制度的比较分析。这种比较研究视角,有利于增进认知,加快知识积累,也可以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检验相关理论。

基于上述,我十分乐意推荐该书。该书对中国城市治理模式的讨论,对整合治理模式主要机制的剖析,对整体治理优势和问题的分析,对城市街道管理改革走向的探讨,对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存在问题的探讨,对市政绩效评估模式的比较分析,有助于增进对中国城市治理的理论认知。该书提出的一些改革思路和治理工具,对改进城市治理也具有借鉴和应用意义。

(责任编辑:冷中华)

猜你喜欢
跨部门运作公共服务
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更新研究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高等学校后勤一站式服务中心的研究与设计
城市更新之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与生态更新
浅谈财务部跨部门协作能力建设
“跨地区”、“跨部门”、“跨币种”协同监管方法研究及政策建议
“互联网+”公共服务供给对策
公共组织运作如何防止机会主义
农业产业投资基金运作与管理研究
电子商务中市场营销策略与运作的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