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范专业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初探

2018-07-09 07:37张瑛瑛
大学教育 2018年5期
关键词:双导师制培养模式

张瑛瑛

[摘 要]针对目前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高校与中小学联合培养师范人才缺乏动力、人才培养的师资力量缺乏有机结合、 课程的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教学相对脱离的现状,提出推行双导师制,培养师范专业人才的对策。具体实践路径是:开拓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合作育人维度,多角度综合培养师范生素质,促进其专业化发展;积极使用互联网,创新双导师线上指导模式,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丰富教育实践课程内容,“双导师”全程参与教学实践指导,全面提高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

[关键词]师范专业;双导师制;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8)05-0175-03

国发[2012]41号《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建立高等学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幼儿园、职业学校)联合培养教师的新机制,发挥好行业企业在培养‘双师型教师中的作用。加强教师养成教育和教育教学能力训练,落实师范生教育实践不少于一学期制度。”教师[2017]13号《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的专业认证标准提出:“实行高校教师与优秀中小学教师共同指导教育实践的‘双导师制度。双导师数量充足,相对稳定,权责明确,有效履职。”由此可看出,国家发展要求加强教师教育队伍建设,在此指导方针下,本文围绕培养未来教师的师范类专业培养模式改革,探讨如何高效实施双导师制师范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出既具有较高专业理论素养,又具有较强教学能力和教学技能的师范类专业人才。

一、目前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一)高校与中小学联合培养师范人才缺乏动力

高校希望通过与中小学联合共建,中小学为高校教师和学生提供深入基础教学一线的实训机会,并借助中小学的师资、课堂、学生等资源,提高师范人才培养的质量,做好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因此,高校与中小学合作培养师范人才的愿望通常显得比较迫切。中小学则希望从高校获得理论培训、教学研究、助教教师以及公关宣传等方面的支持,帮助中小学开展教学研究,协助教学,扩大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但实际情况确是中小学在培养未来教师中表现得比较被动,与高校合作很多是出于个人或单位交情的“友情客串”,往往仅在签订协议之时轰轰烈烈,久而久之就没有了合作。究其原因是中小学本就承担了繁重的基础教育工作,没有多余的时间与制度保障,虽然高校对此提供了相应的报酬,但中小学校总是把联合培养未来教师看成是额外工作,而非本职工作。因此,高师与中小学校的联合培养工作显得很不协调,中小学校的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其真正价值也没有得以体现。

(二)人才培养的师资力量缺乏有机结合

高校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传统模式是:师范类各专业教师承担本专业人才的培养,包括学科专业理论学习、教育实习实践、思想道德教育等。众所周知,现高校教师基本在硕士或博士毕业后就直接进入教师岗位,直接负责师范生的教学,从高校到高校,他们基本没有参与过中小学的教学,缺少一线教学实践能力锻炼的经历,所以在培训教育实践能力方面存在着天然的“短板”。除此以外,受职称评定岗位聘任要求的影响,专业教师还要花大量的时间用于专业科学研究和撰写专业论文,这使得专业教师几乎没有精力深入中小学教学一线,以此来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广大的中小学拥有强大的数量众多的一线基础课程教师和基层学校管理人员,这些力量本来可以承担起师范人才教育实践能力的训练,但是,他们又没有机会融入师范类人才培养中。总之,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专业教师、中小学一线教师缺乏有机地整合,这使师范人才理论专业教学、教育实践教学、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无法形成统一的合体,教学效果有待提高。

(三)课程的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教学相对脱离

师范专业的课程设置多为三大模块:一是公共基础课,二是学科专业课,三是教师教育课。课程设置要求以理论教学为基础,并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但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科专业知识往往难与基础教育教学相结合,学科教学法很难运用到一线教学课堂中,课程内容理论过多、技能偏少。教学方法大部分通过是课堂讲授,考查手段也多為传统的闭卷考试。实践课程的安排过于简单,教育见习实习也仅仅是安排学生入校甚至让学生自主实习,培养师范人才的教育实践能力流于形式。以上种种情况,使得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的范围大部分局限在了高校内,很少有机会延展到一线中小学,从而导致所培养的人才实践能力不尽如人意。

本文认为由高校和中小学教师组成的双导师队伍,通过相互协作,共同开展人才培养,能较好解决以上问题。在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落实双导师制度呢?

二、推行双导师制,培养师范专业人才的对策

通过促进高校师范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推行双导师制,可以实现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为了促使双导师制的顺利实施,可以采用建立合作共同体,完善激励机制,共同研究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等策略。

(一)建立校校合作共同体,打牢双导师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教师[2017]13号)提出“协同育人”,要求高校要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建立权责明晰、稳定协调、合作共赢的“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基本形成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的合作共同体。目前,我国师范生的培养由教育主管部门负责,高校是具体的责任单位,中小学校只在道义上加以协助而没有明确的责任和义务。通过施行双导师制,“高校与中学共同培养师范生,改变传统的由高校一手包办的形式”[1],深化校校合作,提升教师培养质量才能更好地实现。这需要国家、政府及教育相关部门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从法律法规上予以约束,从政策规定上予以扶持。比如建立示范性的教师教育实践基地,并给予一定的资金资助、授予荣誉称号等,使得教师教育实践基地成为双导师制构建与实施的有效载体,从而有效推进教学和教研合作,推进中小学校和高校联合培养师范生。

(二)完善双导师制管理的激励与考核机制

使用双导师培养模式是师范生培养的重要改革,需要建立系统的管理制度作为保障,以激励导师投身教师培养事业。现实的情况是,中小学导师已经承担了繁重的一线课堂教学任务,如果在完成本职工作之余还要协助开展师范生的教学与培养,会付出额外的工作量。因此,应该制定相应的课酬计算办法,按照多劳多得的原则,对参与了师范生培养的教师发给一定的劳务课酬补贴。除了课酬物质激励外,还要注重对中小学导师的精神激励,给予他们“特聘教授”或“特聘教师”之类的荣誉称号外,在职称评审、学习进修、业务培训上,对积极参加师范生培养,指导质量高的中小学导师予以政策倾斜。对于建立了教学合作基地的导师,可在高校和中小学双方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对中小学导师进行考核,严格准入门槛,并设置退出机制。对教学指导质量优秀的导师给予额外的奖励,对教学质量不达标的导师给予解聘,激励与考核并举,促进导师不断提升指导能力与教学质量。

(三)双导师制下高校与中小学共同研究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针对师范生课程的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教学相对脱离的情况,“打破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老三门的课程结构体系,开设模块化、选择性和实践性的教师教育课程”的双导师制的推行,改变了高校独家关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模式,形成了学校与中小学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的局面,这能更好地“推进教师教育改革,使得师范生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不断加强,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速更新,在教师教育课程中充分融入优秀中小学教育教学案例,有效提高师范毕业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应分阶段、分层次地落实针对性的师范生培养计划,确定对应的教学内容和合作模式,“注重师范生学科专业素质和教师综合素质的全面养成和提高”[2]。应采用双导师制,即在中小学与高校、中小学教师与高校教师的共同参与下,构成“学生[→]实习生[→]实习教师[→]教师”四步阶段的人才递进培养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高校充分利用中小学的实际课堂、优秀一线教师等资源对学生进行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既遵循师范生的学科专业理论规律又兼顾师范生成为未来教师的职业成长需要,真正培养适应中小学教育教学需要、具有高素质专业化的“四有”好教师。而双导师制有利于落实课程教学变革,使师范生深入体验教育教学工作,逐步形成良好的师德素养,树立长期从教、终身从教的信念。

三、双导师制在培养师范生中的具体实践路径

实施双导师制需要通过高校和中小学合作,组织师范专业教师与中小学一线教师联合教学,以此提高双导师制的效能,具体来说应该做好如下工作。

(一)开拓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合作育人维度,多角度综合培养师范生素质,促进其专业化发展

在培养师范生的整个大学阶段,开展多种维度的双导师合作。课程教学阶段开展协同教学,聘请优秀的中小学教师担任课程教学教师,使师范生及时、有效地将理论融入专业实践中。教师实践阶段开展协同指导实践,教育实习、见习是师范生实践能力提高和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双导师以教育实习为纽带,以中小学为场所,使学生沉浸于丰富的教育实践中。“准教师一定要走入小学,在小学中发展自我。”[3]师德教育培养可以开展协同组织活动,邀请中小学教师上示范课、中小学优秀教师做专题讲座,使师范生可以亲身体验优秀中小学教师的上课艺术,感受优秀中小学教师的理想与追求,以此激发师范生对投身教育事业的热情。

(二)积极使用互联网,创新双导师线上指导模式,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日漸发达的互联网技术,使得师范生和导师除了传统的面对面课堂授课与指导,还可以突破固定的教学时间和地点,开展灵活的线上教学指导和交流讨论。可以利用QQ聊天群、微信聊天群进行在线实时指导,在事先约好上网时间的前提下,学生与导师同时登录网络,导师在网上进行教学指导。在线实时指导模式包括以一名导师为主导,多名学生同时参与;也可以多名导师同时在线,对学生的提问集中回答。离线延时指导则由学生随时给导师在QQ群、微博、电子邮件上留言,导师随时上线看到留言后进行回复;还可以导师事先布置好任务,学生就任务或某一问题相互讨论,导师在学生讨论后予以提点总结。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线上指导方式逐渐成为师生交流最常用的方式,与面对面指导相比,其时间上更加灵活,地点上更加方便,节约了时间,节约了财务成本,解决问题更及时,指导效率更高。

(三)丰富教育实践课程内容,双导师全程参与教学实践指导,全面提高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

教育部教师[2016]2号文件中要求“切实落实师范生教育实践累计不少于1个学期制度。”为了落实教育实践学时,提高教育实践的质量,应丰富创新教育实践课的形式,充分发挥中小学导师在实践指导中的作用。具体做法有:开展“远程见习”,即组织学生在校内远程录播教室观看教学实况,远程观测与教学观摩,开展与中小学骨干教学教师的远程双向互动;开展“分散见习”,即组织学生不定期到教育实践基地开展实地课堂教学观测,与中小学导师开展集体听课、评课等;开展“集中见习”,即组织学生在完整的一个教学周内到教育实践基地开展随堂听课、作业批改、班主任工作等教育见习活动,由中小学导师引导学生体会和感受中小学教育教学过程;开展“教育实习及研习”,即组织学生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如2~3个月内到中小学跟随实习指导教师进入某一个班级,开展观摩教学、教案撰写、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实践、教学研究等全方位的教育实践内容,中小学导师主导,高校理论导师辅导,全面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四、结束语

总之,通过师范生培养模式改革,实施高校双导师培养模式,可以使“实习生在真实情境中同时得到高校教师和中小学教师的指导,提高实习生的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4],帮助师范毕业生较快进入正式教师的工作,培养让党和人民满意的合格教师。

[ 参 考 文 献 ]

[1] 郑柳萍,颜桂场,吴茜.基于双导师制的卓越教师培养研究与实践[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8):294-296.

[2] 刁永锋,高思超,冯明义.地方师范大学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探索与实践[J].教师教育论坛,2014(4):24-25.

[3] 韩翠萍,李静,黄淑珍.高等师范本科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9):27-28.

[4] 罗丹.教师教育一体化背景下双导师制的实施策略:以河南师范大学为例[J].继续教育,2014(8):63-64.

[责任编辑:陈 明]

猜你喜欢
双导师制培养模式
教育类课程“双导师制”的实践嬗变及模型建构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试析落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的要素和模式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学前教育专业“双导师制”实习指导模式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