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金丽 夏菲 车少臣 王建红 戴子云
摘 要:在北京市园林科学所院内国槐小卷蛾、美国白蛾、梨小食心虫三种害虫寄主树上设置国槐小卷蛾、美国白蛾、梨小食心虫3种害虫成虫诱捕器,每7d调查1次所诱集到的3种成虫,直至无成虫羽化为止。结果表明:3种诱捕器诱捕效果良好,3种昆虫全年羽化不整齐,国槐小卷蛾成虫羽化期与之前记录相比有所提前。
关键词:性诱监测;美国白蛾;国槐小卷蛾;梨小食心虫
中图分类号 S4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07-0071-3
昆虫性信息素是由同种昆虫的雄性或雌性个体的特殊分泌器官分泌于体外,能被同种的异性个体的感受器所接受[1-4],并引起异性个体产生一定的行为反应或生理效应(如觅偶、定向求偶、交配等)的微量化学物质[5-7]。
虫情监测为昆虫性信息素的首要用途,昆虫性信息素专一性强,可以灵敏而准确地监测害虫的发生[8]。由于性信息素具有活性强、专一性高、灵敏度高、准确性好、使用简便、费用低廉、对环境和天敌安全等优点,可以较准确地反映害虫的发生情况[9,10],监测预报害虫的发生期、危害方位和发生量[11]。使用性信息素来进行测报时,要在监测空间内设置诱捕器,诱捕器一般由由诱芯和捕虫器两部分组成[11]。对监测空间内诱捕到的昆虫种类、密度及数量进行统计学分析[9],可以作为制定科学防虫计划的依据。我国科研已先后在30余种害虫上开展应用了性信息素预测预报和防治技术研究[12]。
性信息素在园林害虫监测中研究报道较少。本课题使用国槐小卷蛾、美国白蛾、梨小食心虫进行了相关害虫监测研究,增加园林绿地害虫监测手段,准确掌握害虫发生规律,科学指导害虫防治。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国槐小卷蛾诱芯(中捷四方有限责任公司)、三角型诱捕器(钙塑板)、粘虫胶板、美国白蛾诱芯(进口)、桶型诱捕器(中捷四方)、梨小食心虫诱芯(中捷四方)、三角型诱捕器(中捷四方)。
1.2 试验方法
1.2.1 国槐小卷蛾 4月28日在国槐树上设置国槐小卷蛾诱捕器,每7d调查粘虫板上国槐小卷蛾,调查时间截止到10月。诱芯和粘虫板每月更换1次。诱捕器分别设3个不同的点。
1.2.2 美国白蛾 4月20日开始分别在自由人槭、臭椿、白蜡、法桐上设置美国白蛾性引诱剂(桶型诱捕器),桶内加适量水,气温高的季节要注意补水。每7d调查桶内诱集到的美国白蛾成虫,直至10月份,诱芯每3个月进行更换。
1.2.3 梨小食心虫 4月24日气在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院生态试验站碧桃树上设置3个试验点,用梨小食心虫诱芯诱捕羽化成虫,每7d左右调查1次诱捕到的梨小食心虫成虫数量,调查时间截止到10月份,诱芯和粘虫胶板每月更换1次。
2 结果与分析
2.1 国槐小卷蛾 国槐小卷蛾(Cydia trasias (Meyrick))又名国槐叶柄小蛾、槐卷蛾,属鳞翅目卷蛾科,为害国槐、龙爪槐、蝴蝶槐、红花槐、花榈木等[13]。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山东、西安、宁夏、甘肃、安徽、上海及日本北海道、本州等地区[14]。该虫以幼虫钻蛀当年生新梢为害,幼虫蛀食羽状复叶叶柄基部、花穗及果荚(槐豆),叶片受害后萎蔫下垂、遇风脱落,树冠枝梢出现光秃枝,严重影响正常生长和观赏[15]。80年代中后期以来危害有逐渐加重的趋势[16],近年来在北京地区危害严重,造成大量行道树落叶,影响城市景观和环境卫生。
国槐小卷蛾全年羽化量调查如图1。由图1可以看出,国槐小卷蛾全年共出现4个羽化高峰期,第1个高峰期在5月上中旬,6、7月羽化量较低,8月中旬出现1个小高峰,9月中旬、10月上旬分别出现1次羽化高峰期。第1次羽化高峰为越冬代羽化期,羽化较为整齐,至5月20日羽化基本结束。10月7日之后全年羽化结束。第1次高峰期和第4次高峰期相对诱虫量较高,以第1高峰期数量最多。
2.2 美国白蛾 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Drury))又名秋幕毛虫、秋幕蛾,属鳞翅目(Lepidoptera)、灯蛾科(Arctiidae)、灯蛾亚科(Arctiinae)[17]。美国白蛾是世界性检疫害虫,原产于北美,20世纪40年代末传播到欧洲和亚洲,1979年我国辽宁省丹东地区首次发现美国白蛾,2005年传播到北京,目前已在我国多个省市扩散危害[18-20]。美国白蛾寄主广泛,可以取食主几乎包含了所有的林木、果树、观赏植物、观赏花卉、蔬菜、农作物、草药和灌木叶片[21],并且因为其繁殖快、食量大、适应性强,且持续取食为害,对植物生长和景观危害性极大。
美国白蛾性引诱剂监测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美国白蛾性引诱剂诱捕成虫数量与美国白蛾羽化发生期向吻合,全年诱集高峰在5月中旬,第2次高峰在8月中下旬;所选5种树种,以自由人槭诱捕到的美国白蛾成虫数量最多,其它4种树差别不大,臭椿略低于其它树种;除5月下旬到6月下旬约1个月时间内诱集数量为零,其它时间内均可诱集到美国白蛾成虫;9月中旬以后未监测到美国白蛾成虫。
2.3 梨小食心虫 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 (Busck)),鱗翅目卷蛾科小食心虫属。分布范围非常广泛,寄主的种类非常多。一代、二代幼虫危害樱桃、桃树等蔷薇科植物嫩梢,多从上部叶柄基部蛀入髓部,向下蛀至木质化处便转移,蛀孔流胶并有虫粪,被害嫩梢渐枯萎,俗称“折梢”,严重影响植株生长和园林景观。
梨小食心虫成虫4月底已大量羽化,6月份数量开始上升,7月初羽化量降低到0,7月中旬羽化量达到1个高峰,8月下旬羽化量开始下降,8月末9月初羽化量降为0,9月中旬羽化量再次出现1个小高峰,9月下旬开始羽化量极少,10月上旬全年羽化结束,进入越冬态。
3 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国槐小卷蛾、美国白蛾、梨小食心虫诱芯及其诱捕器具有较好的诱集效果,可以作为当前园林绿地监测该3种害虫的有效手段。国槐小卷蛾、美国白蛾、梨小食心虫发育高度不整齐,世代重叠严重。3种昆虫调查到的成虫羽化期与以往报道时间不一致,国槐小卷蛾诱集时间早于李敏[15]报道的时间20d,早于中捷四方公司2016年监测时间10d。昆虫发生期和物候有直接关系,做好昆虫发生期监测,找出昆虫发生期与物候的对应关系是是科学防治的基础。
参考文献
[1]Hull J J,Kajigayar,Imaik,et al. The Bombyxmori sex pheromone biosynthetic pathway is not mediated by cAMP[J].Journal of Insect Physiology,2007,53:782-793.
[2]杜家伟.昆虫信息素及其应用[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8.
[3]Evendenm L,Gries R. Plasticity of male response to sex pheromone depends on physiological state in a long-lived moth[J].Anmi alBehaviour,2008,75:663-672.
[4]孟宪佐.昆虫性信息素的应用[J].生物学通报,1997,32(3):46-47.
[5]Wang H L,Ming Q L,Zhao C H,et al.Genetic basis of sex pheromone blend difference between Helicoverpa armigera(Hubner)and Helicoverpa assulta(Guenee)Lepidoptera:Noctuidae)[J].Journalof Insect Physio-logy,2008,54:813-817.
[6]Jacobsonm.昆虫性外激素[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
[7]Rafaelia.Pheromone biosynthesis activating neuropeptide(PBAN):
Regulatory role and mode of action[J].General and Comparative Endocr-inology,2009,162:69-78.
[8]王亚维.昆虫性信息素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0(5):41-44.
[9]郭娜娜,李成功,郑园园,等.昆虫性信息素的研究进展[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14,41(3):325-328,353.
[10]李咏玲,韩福生,张金桐,等.昆虫性信息素研究综述[J].山西农业科学,2010,38(6):51-54.
[11]张彦东,王玲玲,张宏宇,等.昆虫性信息素在林业害虫控制中的作用[J].内蒙古林业,2012(3):16.
[12]范晓军,李瑜,李瑶,等.昆虫性信息素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9):4636-4638.
[13]徐公天,杨志华.中国园林害虫[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360.
[14]董立坤,黃祖国,范霞,等.国槐小卷蛾Cydia trasisa(M eyrick,1928)新寄主记述及寄主范围测定[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8):8518-8522.
[15]李敏.国槐小卷蛾在北京地区的生物学特性与防治研究[J].中国园艺文摘,2012,6:76-77.
[16]陈合明,祁润身.槐小卷蛾的生殖特点与性诱剂防治[J].植物保护,1996,22(6):8-10.
[17]萧刚柔.中国森林昆虫[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1:1040
[18]Umey A K,Itoy. Invasion and establishmenT of a new insect pest in Japan〔M]/HIDAKA T Adaptation and speciation in the fall webworm:.Kodansha,1977:1-12.
[19]肖进才,袁淑琴,王健生,等.美国白蛾生物学特性及防治[J].山东林业科技,2001(S1):54-55.
[20]杨忠岐,张永安.重大外来入侵害虫—美国白蛾生物防治技术研究[J].昆虫知识,2007,44(4):465-471.
[21]李素霞,张杰,张斌,等.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分布、危害及防治研究进展[J].世界农药,2013,6(35):41-46.
(责编:王慧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