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善于发现问题、解答问题、小组合作都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日后的学习将产生很大的帮助。作为数学教师,应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善于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在这几个方面的学习习惯,让学生爱上数学,善于学习数学,提高数学教学的成效。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学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2-25
作者简介:陈萍萍(1988—),女,福建泉州人,一级教师,本科。
良好的数学习惯可以帮助学生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去迎接每个数学课堂,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低年级的学生自控能力比较差,作为教师和家长应当帮助学生树立起对数学的自信心,帮助他们培养数学学习的良好习惯,让学生逐渐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中,日后更容易接受新的数学知识,为高年级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鼓励学生提问,培养发现问题的习惯
“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让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勇于发现问题,这对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数学学习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不要拘泥于教师的课堂讲解中。根据调查统计显示,绝大多数的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提问习惯,这也就意味着绝大多数的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教师教给学生多少数学内容,学生就掌握多少,而不会自己主动发现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多留时间给学生自己探索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习惯。
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出课堂问题,使问题既可以贴近生活,又符合本节课教学的内容,让学生有能力去回答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收获快乐,体现了数学的实用性价值。例如,在学习“比例”知识点的时候,笔者用PPT展示了以下的表格,并且以这样的方式引入了课堂教学(如表1)。
表中泉州市、福建省数据源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以上数据是教师对我们班、泉州市和福建省人口比例情况的调查统计,大家仔细分析这张表格,回答下面几个问题:①这三个调查对象的男、女生情况分布如何?②这三个调查对象是不是都存在着男多女少的问题?③大家知道表格最后一栏的数据表现形式,通常以什么来称呼吗?
很多学生都能回答出前两个问题,在第三个问题上,学生们支支吾吾,很少有学生回答正确。这时笔者引入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老师告诉大家,最后一栏我们是以比例的方式来呈现男女数量关系,这种表现方式可以让男女的数量之间的关系更加直观,接下来我们开始学习关于‘比例的知识。”在这个教学案例中,笔者选择的数据资料都是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小到学生所在的班集体,大到所在的省市地区,因为与学生的生活比较贴近,很多学生对这个问题也比较感兴趣。同时问题难度较低,学生可以比较轻松地回答出前两个问题,较高的“可接受程度”也让学生更加乐于探索后续的内容。在学生们纷纷提出自己疑问的时候,笔者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去解答自己的疑惑。学生在提出问题时,也积极探索知识点,寻找数学的奥妙。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个漫长的过程,教师应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其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二、鼓励学生合作,培养合作学习的习惯
合作学习是探索问题的主要路径,也是许多教师都采纳的教学方法,得到了许多教育学家的认可。小组合作是对传统意义上教师课堂主体地位的突破,即课堂的真正主人翁应当是学生。合作学习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重要的学习能力,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更是重要的学习习惯。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习惯主要从三方面进行:一是科学划分学习小组,科学设置小组规模。如果小组规模太小,虽然学生个人责任心可以提高,但是达不到相互交流的目的;如果规模过大,无法有效控制,合作效率也会下降。二是为每个小组明确学习任务,目标设置应适当,如果目标太高,可能无法实现;如果目标太低,则可能导致小组合作只是流于形式。三是恰当地引导小组合作。在合作期间教师应适当引导,鼓励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多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
在学完《认识人民币》知识点后,教师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小组,提出一个“借钱”的小组合作问题,即现在小明手中有一张5元纸币,四张2元纸币以及8张一元的纸币,小李想向小明借9元钱,请大家想想小明可以有哪些借钱的方案呢?
“可以给1张5元的,再给2张2元的。”“可以给4张2元的,再给1张1元的。”“可以给2张2元的,再给5张1元的。”……大家纷纷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教师也鼓励学生踊跃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在大家都讨论得差不多的时候,教师给出了下列的表格(如表2)。
在这一次的小组合作中,学生们通过相互合作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问题,同时也掌握了本节课的新知识点。通过这一次的合作,很多学生也明白了,虽然学习中会遇到许多的新问题,但是只要与其他同学交流,和其他同学共同探讨,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小组合作是打造高效数学课堂的重要方式,通过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能将学生培养成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三、鼓励学生多说,培养回答问题的习惯
数学教师应鼓励学生从被动接受新知,到主动回答教师的问题,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新的知识点。小学生刚刚接触数学,通常会因为内心的胆怯而不敢主动回答教师的问题,害怕回答错误会受到教师的责备。因此教师应当以温和的心态去接纳学生的回答,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比如,教师在抛出问题之后,很少有学生举手回答问题,这时教师就可以这样鼓励学生:“很多老师都表扬我们班同学是最聪明的,这个问题其他班都有很多同学回答出来,我们班怎么会那么少呢?大家不要谦虚,都踊跃地回答问题吧!”这种激励性较强的鼓励方式,可以促进学生积极地表现自我,踊跃回答教师的问题。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培养学生发言的好习惯,教师也需要突破传统的回答问题方式。以前学生与教师只是一对一的单线交流,而现在的教师更多地是面向全体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踊跃发言。
在学习《10的认识》这个章节的时候,教师在课堂上抛出了这样的问 题:“大家生活中经常会遇到10这个数字,大家想想都是在哪些场合看到了它?”
“我们家有10双筷子。”“我们都有10根手指。”“妈妈昨天买了10个苹果。”……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抛出了问题之后,鼓励全班学生都踊跃作答。这个问题是个开放性的问题,很多学生表达出了自己的看法,拓宽了思维,培养了踊跃回答問题的习惯。
四、结语
良好的习惯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一半,会帮助他们在日后的学习中更加轻松应付。小学阶段是学生可塑性最强的阶段,学生容易形成良好的习惯。作为数学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及时纠正学生的坏习惯,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王彦明.杜威习惯理论的教学意义[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3):61-64.
[2]吴一枝.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效率[J].学周刊,2013(31):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