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目前“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学案例的选取没有体现地方特色,学生学习兴趣不足。而闽南文化资源对“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具有特殊价值,因此文章针对“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的教学现状,提出了将闽南文化德育资源应用在“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教学中的一些具体的策略。
关键词:闽南文化;德育资源;“经济政治与社会”;开发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2-25
课题项目:本文系福建省职教学会2016年度课题“闽南文化在中职德育教学中的开发与应用”(FJZJXH2016KT07)的最终成果。
作者简介:王晓丽(1984—),女,山东高密人,集美工业学校思政与人文教研室教师,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德育。
“经济政治与社会”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的必修课程之一,在福建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学科学业水平考试中占的比重最高,达到30%。因此,如何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既完成考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学、乐学、学会,是教师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案例教学是德育课程经常采取的一种教学方法,而闽南文化资源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如何挖掘闽南文化中的德育资源并采取适当的方法将其有效地运用于“经济政治与社会”课堂,是本文要探讨的主要问题。
一、“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的教学现状
1.教学案例的选取大众化
目前,“经济政治与社会”的教学中,很多教学案例的选取都是大众化的案例,是放之全國各地皆适应的案例。比如,在第一单元第2课讲授关于企业及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相关知识点时,经常选用的案例多是海尔、苹果、阿里巴巴、腾讯等,这些企业知名度很高,学生熟识度也高,但是因为其他科目的教师也经常选用这些案例,能够对学生产生的共鸣和震撼力已不足,学生容易产生思维倦怠,无法提起上课兴趣。
2.学生学习兴趣不足
“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形式单一,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很难得到学生的认同,教学效果自然不尽如人意,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很多情况下,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大汗淋漓,学生却在座位上睡得“鼾声四起”。在德育学科要参加会考的背景下,很多教师更会固化这种教学方式,教学可能会陷入恶性循环中。
3.闽南文化的德育资源及德育价值渗透不足
闽南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是中职德育课程的重要素材来源,比如爱国爱乡的精神、敢拼爱赢的理念、兼容并包的品格、开放进取的秉性、重乡崇祖的传统、崇真尚美的追求等。这些资源在“经济政治与社会”中较少渗透,而它们对“经济政治与社会”大纲规定的课程总体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实现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经济政治与社会”引入闽南文化德育资源的价值分析
1.利于提高“经济政治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面临的现状之一是传统的理论讲授和大众化的案例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因此,如何选取更加鲜活生动的教学案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面临的重要任务。集美工业学校(以下简称“我校”)位于厦门经济特区,学生绝大多数来自闽南地区。闽南文化资源对他们而言既形象又亲切,能够引起他们的共鸣,是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重要素材。闽南文化资源蕴含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教师如果挖掘得当、运用适当,可以避免传统说教,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提高“经济政治与社会”的教学实效性。
2.利于较好实现“经济政治与社会”的情感目标
“经济政治与社会”具有指向、规范、激励、评价等多方面的情感目标功能。闽南文化在德育方面具有独特魅力:一是,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都具有较强的闽南地域文化特征,闽南文化的内容贴近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实际,他们耳熟能详,易产生亲切感,从认知规律上容易接受;二是,闽南文化德育资源隶属于闽南文化,它既富有浓厚的思想道德观念又能与时俱进,对学生德育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独特渗透效果,从而有利于“经济政治与社会”及其他中职德育课程情感目标的顺利实现。
3.利于提高学生区域文化认同感
“互联网+”以及智能手机的发展,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学生越来越关注区域外的社会,而弱化了对区域内文化的认同感。闽南文化具有地域特性,教师如果在德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入闽南文化因素,有利于增强学生对闽南文化的自豪感和吸引力,帮助学生个体更好地了解闽南社会,增强学生的地方特性,更自然地融入区域社会,也有利于闽南文化的进一步传承。
三、适宜“经济政治与社会”的闽南文化德育资源
闽南文化德育资源,主要包括闽南文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观念的精神资源以及承载这些精神和观念的载体资源。具体正如前文提到的“爱国爱乡的精神、敢拼爱赢的理念、兼容并包的品格、开放进取的秉性、重乡崇祖的传统、崇真尚美的追求”等精神,这些闽南文化精神的本质蕴藏着中职德育资源。从“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的角度,闽南文化的德育资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挖掘:
1.爱国爱乡的精神
“经济政治与社会”的总体目标是引导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这与闽南文化中的爱国爱乡精神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闽南人这种爱国爱乡的精神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已经付诸行动,他们重视教学,兴办学校。比如,我校北区(原集美轻工业学校)就是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在1920年创办的,“嘉庚精神”也作为校本课程成为学生们的选修课程。这些案例都发生在学生身边,学生更能感同身受,因此,闽南文化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可以很好地应用于“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
2.敢拼爱赢的理念
闽南歌曲《爱拼才会赢》家喻户晓,它所传达的闽南人具有的“敢拼爱赢”的精神品格深入人心,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意义。“经济政治与社会”面对的教学对象大多都是“00后”,由于时代的关系,他们欠缺吃苦耐劳、拼搏进取的精神,而这也是课程所要求实现的目标之一。另外,闽南地区的很多民营企业在创业初期的激情和不轻言放弃的拼搏精神,对激发当代中职学生奋发图强有重要意义。比如,在全国到处“割资本主义尾巴”的特殊历史时期,福建省石狮市居然小摊点星罗棋布,小洋货、小家电、“估衣摊”布满大街小巷,甚至开办“地下工厂”,还涌现出“螺丝大王”宋太平、“票证大王”卢文远、“水产大王”王善炊、“扑克大王”蔡清河等“石狮八大王”,这些案例在“经济政治与社会”中涉及民营经济及市场经济等知识点时都可以很好地进行运用。
3.开放进取的秉性
福建省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地点和发祥地,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面对变幻莫测的大海,“闽南人形成了勇于开拓冒险、善观时变的强烈生存意识及竞争观念,他们善于借助海洋向外拓展生存空间,许多闽南人走出国门,漂洋过海寻求更好的发展前景。”这与“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增强规则意识、开放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增强参与经济建设能力的教学目标不谋而合。
四、“经济政治与社会”应用闽南文化德育资源探索
闽南文化蕴含丰富的德育资源,其转化的主要路径就是学校教育,课堂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将闽南文化及其德育资源融入“经济政治与社会”等课程内容中进行教育是主渠道。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1.教学目标的制订
闽南地区中职学校的生源主要来自本地,学生将来的就业地区也主要集中在闽南地区,因此“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的教学目标可以在参考教学大纲、学业水平考试大纲的基础上,结合学情及地区情况,制订适合本校学生的教学目标,尤其是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上。比如,现代企业对职工的要求不仅仅局限在技能上,更侧重团队协作等职业素养。在课程教学中,我们把闽南文化中的敢拼爱赢、开拓进取的企业创业故事、传统典故等融入课堂,培养学生协作、敬业、乐观、拼搏、诚信等品质。也可以在课前五分钟让学生结合本专业进行闽南民俗讲解,比如要求旅游专业学生把相关知识融入闽南旅游介绍和讲解中,培养他们的爱国爱乡情怀。
2.教学案例的选取
案例教学是“经济政治与社会”惯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一种方法。为了避免教学案例缺乏地方特色,过于大众化,我们要深入挖掘并运用具有闽南特色的案例。比如,讲企业部分我们可以选用的案例有:安踏、特步、361°、匹克、九牧王以及恒安、银鹭、厦门夏商等,而不再局限于苹果、海尔、腾讯等;讲优秀劳动者或优秀共产党员部分可以选用厦门本地的盖军衔或福建本地的廖俊波等人物,而不再用大众化的蓝领专家孔祥瑞等人物。闽南本土企业或人物的案例,更能激发学生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教学方式的拓展
“经济政治与社会”可以增加体验式活动,满足中职学生爱玩、好动的特点。比如,案例故事活动让学生自己挖掘闽南特色案例,教师可以采用学生讲故事、参与式倾听以及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和成长。在教学导入或教学气氛渲染部分教师可以采取传唱优秀闽南歌曲的方式,比如《爱拼才会赢》《世界第一等》等,既活跃课堂气氛,又传承闽南文化。
4.课后作业的布置
“互联网+”時代以及智能手机的发展,促使翻转课堂等信息化教学手段越来越多地用于德育教学,“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师课后作业的布置也越来越多元化。比如,现在各个学校都提倡网络或手机教学平台,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后分组搜集相关企业案例,采访当地著名企业家,演绎感兴趣的闽南歌曲等,并把这些资源做成PPT、视频等形式上传至教学平台分享交流。这样学生由传统的教学资源的接受者变成了教学资源的创造者,充分发挥了主体性和参与度,提高了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林春蓉,陈水德,张会演.闽南文化的德育价值考量与研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2(5):106-109.
[2]李晓元.闽南文化德育资源现代转化研究——从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概念说起[J].理论界,2014 (11):61.
[3]蔡友谋.海内外石狮人著述资料汇编——陈世雄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385-386.
[4]李广贤,陈水德.闽南文化资源在高校德育中的开发与应用[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1):19-22.
[5]陈绍花.闽南地区中职学校德育课堂引入闽南文化因子之初探[J].教师,2014(8):9.
[6]黄国波.闽南文化的思想内涵及其当代价值[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8(5):105-108.
[7]陈亚红.闽南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实践课探究[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3):81-84,80.
[8]刘登翰.论闽南文化——关于类型、形态、特征的几点辨识[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5):7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