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西方博物馆对中国文化展览的主题选择
——从展览主题中看西方世界对中国的印象改观

2018-07-09 02:53王梦缘
珞珈史苑 2018年0期
关键词:大英博物馆藏品文物

王梦缘

进入21世纪后,中国互联网、对外贸易等方面飞速发展,更方便中国文化走出国门传播至海外。中国不仅拥有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而且近年来综合国力迅速提升,这些都吸引着世界范围内的目光,西方观众对神秘的中国东方文化具有浓烈的好奇心。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为了满足西方观众日益增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西方博物馆成为呈现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和前沿观景台,近年来举办了许多主题多样、内容丰富的中国文化展。

笔者观察到西方博物馆近年来的改变和努力后,认为有必要深入探讨西方博物馆如今呈现中国文化时选择的展览主题,从而了解当下的西方世界对中国文化的聚焦点。

本文选取大英博物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和芝加哥艺术博物馆四个西方知名博物馆作为考察对象。这四座博物馆历史悠久、藏品丰富、管理体制完善,在西方博物馆界中拥有很高的地位。它们具有典型性,能够代表主流的西方博物馆对中国文化的呈现方式;同时它们拥有数量庞大的受众群体,它们的举措能够对受众产生广泛且深远的影响。在了解这四个博物馆的基本概况和历史传统的基础上,关注近三年西方博物馆针对中国文化举办的展览,通过观察展览选取的主题和内容,了解西方博物馆在呈现中国文化时的方式和重点关注的对象,以此研究中国文化未来在海外发展与传播的新动向。

一、旧的收藏——西方博物馆的中国旧藏

知古鉴今,为了更好地了解西方知名博物馆近三年呈现的中国文化展览主题与过去的差异和取得的成就,首先应对西方知名博物馆的中国文物收藏历史和展览历史有清晰的了解。

大英博物馆建于1753年,是世界上最早成立的国立公共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的中国文物收藏数量丰富、种类繁多,包括石器、玉器、青铜器、佛像经卷、书画、瓷器、俑、纺织品等,共约2.3万件。大英博物馆在成立之初便接受了汉斯·斯隆爵士捐赠的中国文物;1876年弗兰克斯爵士捐赠自己的私人收藏,包括大量精美瓷器;1880年左右威廉·安德森教授捐赠一百余件中国书画;1903年约翰逊上尉捐赠著名的《女史箴图》。1919年入藏由斯坦因带到英国的敦煌文物;20世纪收到东方陶瓷学会的成员捐赠的大量瓷器和漆器。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20世纪初到40年代是中国文物向海外流失的高峰期,大英博物馆中国厅很多文物就是这个时段入藏的,1949年之后也有部分文物流落海外被大英博物馆收购。①藏海昆:《流失的血液——大英博物馆藏中国文物印象》,《世界知识》2009年第6期,第60~62页。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成立于1872年,是美国规模最大的艺术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的中国艺术收藏开始于1879年,亚洲部所藏的中国藏品接近两万件,藏品包括多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书画、青铜器、玉器、金银器、漆器、雕刻、陶瓷和纺织品等。

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成立于1966年,是一座以收藏亚洲文物特别是中国文物为主的艺术博物馆。其中收藏的中国藏品包括自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的各个时期艺术作品,有2000余件瓷器,1200余件玉器,800多件青铜器,以及大量书画、织绣、金银器、牙雕。

芝加哥艺术博物馆于1893年12月正式对外开放,它的前身是芝加哥艺术学院。芝加哥艺术博物馆收藏的中国藏品主要有中国古代玉石、佛像雕塑、陶瓷器、书画等艺术品,并且收藏了中国当代雕塑作品。①芝加哥艺术博物馆官网(http://www.artic.edu)。博物馆自20世纪便先后接受了几笔重要捐赠:尼克森夫妇、凯特·白金汉女士、罗素·泰森先生先后向芝加哥艺术博物馆捐赠中国艺术藏品千余件。过去,芝加哥艺术博物馆的中国藏品主要集中在一组狭窄的展室,130号是古代青铜器展厅,130号到133号是玉器展厅,105号是唐三彩展厅,134号是中国瓷器展厅。

西方博物馆所收藏的中国文物的来源,早期主要是社会人士的捐赠,也有部分主动的收藏。藏品种类主要有中国古代的书画作品、青铜器、瓷器、玉器、金器等。对中国文物藏品的展览除了大英博物馆有中国馆外,更多的是按器类进行展示,展览较为单调,对藏品的文化内涵挖掘得不够深入,对藏品背后的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艺术传统甚少涉及。18世纪至19世纪,由于当时的时代背景所限,在西方世界的印象中中国文化较之于西方显得落后陈旧,这种刻板印象映射在西方博物馆中便形成了早期的中国文化展览的模样。

二、新的选择——中国文化的展览主题

百年时间,西方各大著名博物馆的中国文物收藏数量增多,对中国藏品和文化的研究也取得了许多突破,对中国文化展览的主题选择就以往而言有诸多不同。

怎样选择主题将展品串联起来,从而传递出博物馆想表达给观众的内容和思想,无疑是整个展览最重要、最核心的价值所在。总体上,近三年西方博物馆对中国文化展陈主题的选择,可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百科全书式展览。这是一个包含着观念、想象与制度的百科全书式的概念。①Paula Findlen, The Museum: Its Classical Etymology and Renaissance Genealogy.B.Messias Carbonell, Museum Studies: An Anthologh of Contexts.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2004, p.23.展览以中国历史文明为主题,将中国上下5000年的文明历史娓娓道来。这类展览的藏品主要是来自社会捐赠和博物馆的主动收购,藏品大多背景不详、来源各异,相互之间少有关联,但是藏品所述的年代跨度大、种类多样、数目极为丰富,能够相对系统、全面地还原当时社会的历史沿革和文化面貌。博物馆整合这类藏品,按照时间顺序将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展品分门别类进行展示,打造百科全书式的中国展。

近三年中,这类最有代表性的展览便是大英博物馆整修后的中国馆。何鸿卿爵士中国与南亚展厅原名33号展厅,主要陈列中国文物,早期中国馆的藏品堆砌在依次排开的透明玻璃柜里,并没有合理的排序与分类。整修后的中国馆展品与过去相比数量新增30%,在原有展陈基础上增添了部分书法、绘画、纺织品以及丝绸之路的文物,并展出了最新收藏,将展品的年代跨度从过去的新石器时期到18世纪延伸到现当代,展品种类囊括了石器、青铜、玉器、瓷器、壁画、纺织品、雕塑、漆器、书画、服装首饰等。所传递的内容更是包罗万象,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②大英博物馆官网(http://www.britishmuseum.org)。

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与台北“故宫博物院”联合策划的“帝王珍宝——台北故宫精品展”也属于百科全书式中国展。该展览展示了宋、元、明、清各朝的精品文物,包括书画、青铜、陶瓷、漆器、玉器、织品、珐琅器和图书文献,蕴含1000余年间中国文化精华。呈现出汉族、蒙古族、满族多民族文化背景下的古代帝国艺术风尚,带领观众感受各个历史朝代的时代特色和多元化、包容性的中国文化艺术。③许杰:《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美成在久》2016年第5期,第86~99页。

大英博物馆中国馆陈列对比图

百科全书式的展览规模宏大,叙事内容丰富,极具冲击力。有助于西方观众从宏观上清晰地认识中国文化整体,并细致入微地探究不同领域不同方面的中国文化。

第二类是宏观叙事型展览。这类展览通常选择中国某一段历史为背景,以其社会发展和文化内涵为主题,集中展示这一时期的中国面貌。

例如大英博物馆的“明代:皇朝盛世50年”选择了1400—1450年前后50年间的明代文物,展示了这一时期的明代宫廷生活、军事、文化艺术、信仰和外交贸易。大英博物馆希望“此次展览的目标之一是挑战过去过分强调的有关16世纪后西风东渐的中西交流史,把目光转向亚洲各地之间长久以来复杂密切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对中国社会文化曾经造成的影响,同时,展览会也探讨了明代本身的多元文化。通过近年来对藩王王室文化的精彩考古发现,让艺术和物质文化有力地改变我们以往对这个时期的看法”①大英博物馆(http://www.britishmuseum.org)。。

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的“王陵瑰宝:中国汉代考古新发现”通过展示向死而生的中国汉代贵族墓葬随葬品,包括金缕玉衣、青铜编钟在内的160余件汉代珍贵文物,带领观众重回中国2000多年前的大汉盛世,跨越时空与文化的距离,体验感受汉代贵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家园。

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王陵瑰宝:中国汉代考古新发现”展览海报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秦汉文明”展览,展出160余件中国古代秦汉时期的文物藏品。①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官网(https://www.metmuseum.org/exhibitions/listings/2017/age-of-empires/exhibition-galleries)。此展览旨在阐述中国秦汉这一段重要的历史进程,呈现两个并行的主题:一个是中国统一国家的由来,另一个是秦汉时代的中外文化交流。②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官网(https://www.metmuseum.org/exhibitions/listings/2017/age-of-empires/exhibition-galleries)。博物馆希望“通过这个展览探索艺术在创造一个新的、持久的中国文化身份方面的巨大作用。过去50年中,通过深入研究,结合新的考古发现,向全球观众介绍中国文明转型的帝国时代”③孙志新:《历史与实践: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中国艺术收藏》,《东南文化》2011年第4期,第118~122页。。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秦汉文明”展览海报

这一类主题的展览对中国观众来说非常熟悉,因为形式、内容与国内主流的公立博物馆相似。西方博物馆在展览时则会根据西方观众的视角、兴趣与相对薄弱的知识储备进行调整,使西方观众快速、清晰地认识中国某一历史时期的发展历程和整体面貌。

第三类是主题文物展。是以某一类或某几类的文物藏品为核心,围绕它们的艺术、工艺、表达内容和表现手法展开,透物见人,见微知著,探索其背后所体现的文化信息或历史信息。例如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大都会收藏的中国书画精品展”展示中国宋、元时期文人大家的书画精粹;“中国纺织品:大都会馆藏十个世纪的杰作”展出了大都会博物馆过去所收藏的17件中国精美的纺织品,展示了中国古代精美的服饰、高超的纺织工艺和别致的审美情趣;“宇宙的颜色:中国的玉石雕刻艺术”展示了50余件中国清朝的玉石雕刻艺术品,探索这些玉石雕刻艺术品所表达的不同主题与风格,从而了解当时中国工匠的高超工艺和审美意趣。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18与19世纪清朝宫廷京剧戏服展”展览海报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宇宙的颜色:中国的玉石雕刻艺术”展览海报

芝加哥艺术博物馆的“王冬龄书画艺术展”中艺术家创造性地将中国文字、诗歌的内在精神气韵与书法相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抽象的水墨艺术”;“徐龙森:天光”中艺术家开创性地在巨大尺寸的画卷上进行艺术创作,将中国传统水墨山水画与当代现代建筑相结合。场馆内有许多专为这次展览设计的展示山水画的立柱,能够利用空间和现代布展令观众宛如游历于中国山水之中。这两个展览展示了中国现代艺术家在继承传统中国书画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创造性完成的现代艺术作品。

芝加哥艺术博物馆“徐龙森:天光”展厅陈列

这一类主题文物展览看似与过去的工艺展览、器物展览有相似之处,但又更为全面深入。从一个较小的切入点入手,运用品类较为单一的展品,通过对这些文物藏品的组合、排列,发现它们的内在联系和蕴藏的历史、文化信息,诠释中国文化中的某一社会现象或文化现象。

不同于以往侧重古代文物,西方博物馆近三年来举办了多场中国现当代艺术展,这样的开拓性体现了西方博物馆近年对中国文化的视野拓宽,其深层次的原因是中国文化的繁荣与输出让现当代文化艺术在世界层面上拥有更大的平台。博物馆是为大众及社会发展服务的平台,博物馆的公众性和服务性决定了观众的需求是博物馆选择展览的内容和主题的重要权衡要素,西方世界看待中国文化的态度,我们从西方博物馆对中国文化展览的主题选择,可见一斑。

三、新的演绎——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

随着中国文化展览主题的丰富和内容的扩充,西方博物馆采取了一系列方式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尽可能生动翔实地展示中国文化。

在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举办主题展览“吉金鉴古:皇室与文人的青铜器收藏”展出了约180件精美青铜器藏品、多幅18世纪中国清代乾隆皇帝的肖像画,肖像画展示了乾隆皇帝的日常生活场景,画面中出现的青铜器足以在一定层面上帮助观众了解古代君主对青铜器的珍爱,以及青铜器在帝国上流社会的重要地位。宫廷目录对藏品的精心分类、绘图与详细描述都能佐证青铜器在古代中国的非凡地位。展览通过青铜器和画像,向西方观众从多个方面相互印证,共同展示了古代中国的礼仪制度和人民的审美情趣。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演绎与叙事:中国绘画中的故事”展览展示约60幅绘画作品和30件装饰艺术作品——包括彩绘瓷器、兵器、马具、佩饰、玉石雕刻、古琴等。将这些藏品按照叙事对象进行集中展示,呈现出一种全面的叙事风格,从而探讨中国古代以艺术品为载体进行叙事的文化传统。

中国的古代文物对西方观众较为陌生,类型单一的器物很难让文化背景、历史传统迥异的西方观众从短暂的参观中了解其中蕴含的信息。所以博物馆集中了多种类型的文物藏品,围绕某一主题共同展示,这种手段的优势在于将文物藏品与它们的使用情景结合在一起,更为形象生动,便于西方观众理解。

在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王陵瑰宝:中国汉代考古新发现”的展览现场,博物馆运用3D技术在电脑上复原了江都王的墓葬模型,让观众们体验考古的乐趣。观众还可以戴上VR眼镜,凭借自己的乐感来“敲响”古代的编钟。旧金山新音乐中心也会在展览期间每月的第三个周日为大众演奏一组编钟乐曲。用现代技术手段和感官体验拉近西方观众与中国文化的距离。

“吉金鉴古:皇室与文人的青铜器收藏”展览的展品

同时,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还策划了以探讨当今社会如何对待死亡、殡葬和祭奠为主题的系列讲座。此系列讲座由哥伦比亚大学的死亡实验室(Death Lab)特别主持,向观众们介绍当今在许多人口密集的城市中的各种非传统、对生态环境有益的尸体处置方案。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举办的“秦汉文明”除了展览本身之外,也举办的一场长达4天的研讨会,其中3天面向公众免费开放。研讨会邀请了研究早期中国艺术的专家和多位研究古希腊罗马、波斯、中亚早期文明的学者,共同探讨2000年前东西方文化的早期交流。

展览需要做到为展品发声,将它们的故事娓娓道来,从而演绎完整的主题。与在本土进行的展览不同,西方博物馆面临的是如何在一个文化背景迥异的他乡呈现中国文化,因此采取一系列措施加深西方观众对中国文化的感官体验和全面理解,更好地叙述中国文化。

四、新的印象——中国文化呈现的效果

西方博物馆近三年进行的中国文化展览主题丰富,既有宏大的历史叙事,又有微观的艺术发展进程,跨越了时空界限,从千年前的秦汉时期迈进到中国现当代,涉及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展示了不同历史背景下的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这样的历史类展览吸引了大量西方观众,2017年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举办的“秦汉文明”中国文化专题展览时共吸引了35万余人参观,在西方世界引起了热烈讨论。

除了引起西方观众的关注外,西方博物馆举办的中国文化展览也正在冲击西方观众过去对中国文化存在的固有印象。早期在欧美,中国艺术品只是被当作装饰性的艺术品。例如1893年“世界哥伦布博览会”上,工业展品和艺术展品同展于芝加哥博物馆当中,但是中国的艺术品只能被安放在工业展览厅,而非艺术展览厅。随着中国艺术学者、藏家和古董商潮流般出现,他们在美国和欧洲展开各种中国艺术品专题展,对大众进行宣传教育,收藏家们才开始慢慢把兴趣从购买装饰艺术品为主转向于有极大历史价值的艺术品收藏。①刘越:《脉络:美国中部四大博物馆馆藏中国瓷器》,《收藏》2017年第9期,第90~133页。

近年来西方博物馆通过举办百科全书式展览和宏大历史叙述类展览极大改善了这一局面,它们展示了种类齐全、数目丰富的文物藏品,揭示了艺术、哲学、科技等精神文化领域,架构了清晰宏大的时空框架,并且对不同的文化因素进行比较,充分还原了这一历史时期的中国的完整面貌。

大英博物馆举办的大型明代特展“明:皇朝盛世五十年”开放之后,西方媒体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英国《卫报》称“18和19世纪的欧洲评论家总是喜欢把中华帝国想象成为一个封闭的帝国。但是大英博物馆的新展览却给了我们一个新的表述,明朝时期的状况其实不是人们认为的那样。展览显示那时的皇帝鼓励货物的交换与交流,传播思想,从日本的京都到非洲的摩加迪沙,他们走遍了世界,而且明代中国是一个多信仰、国际化的社会,他们的贸易影响着全世界。展览将这些历史展示一新。充分证明了那时的中国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成功的国家,并让我们最直观地看到了明朝的人们享受着舒适和精美的生活”①英国《卫报》(The guardian)https: //www.theguardian.com/artanddesign/2014/sep/19/ming-dynasty-british-museum.。《伦敦访者》(London Visitors)也发表社论认为“本次展会吸引了那些对中国历史有所了解的观众,同时也吸引了那些希望更多和更深了解那段不朽历史的观众。中国从一个封闭的国家成为一个超级大国,我们可以看到它的航海以及国际贸易、外交关系等,这些很难不让我们与现代中国的发展画上等号。看着那些绝佳的文物,我们不得不称赞那真是一个黄金的年代”②《伦敦访者》(London Visitors) http://londonvisitors.wordpress.com/2014/09/16/exhibition-review-ming-50-years-that-changed-china-at-the-british-museumfrom-18-sept-2014-to-5-jan-2015/.。这样的展览会带给西方观众与他们刻板印象中截然不同、焕然一新的中国印象:强大的政治军事、发达的经济实力、丰富的物质生活、先进的工艺技术、高雅的艺术审美。新的中国印象会令西方观众更加尊重中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也有助于中国文化更好更快地走出国门,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

西方博物馆除了介绍古代之中国外,也在关注中国现当代的艺术发展,近三年来举办过多场当代中国艺术家的个人作品展。在2017年中国画家张华峰的个人艺术作品展上,伦敦亚洲艺术周总监弗吉尼娅·赖特在致辞中说,过去几年伦敦市场对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兴趣渐浓,销售额明显增长。齐仕阁拍卖行亚洲艺术部门主管拉扎勒斯·霍尔斯特德也表示,中国当代水墨画近年来成为伦敦艺术市场的新生力量,颇受瞩目。西方博物馆为中国现当代艺术家提供在西方观众、西方世界面前展示艺术作品的平台,这样的举动促进了中国现当代艺术与西方世界的交流,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

目前我国制定了鼓励文化交流沟通的政策,积极促进馆际合作的开展,不仅将国内的文物和藏品送出国门展出,还与西方博物馆合作,在中国联合策展。在这引进来与走出去的交互中,中国文化才能豪迈自信地呈现在更多观众面前。

五、结 语

西方博物馆中国文化相关展览的数量和规模在近几年来呈现增长态势。与往年相比,每年都会举办中国文化主题展览,部分大型博物馆甚至会一年举办多场。这既体现了西方世界对中国文化的重视,也得益于中国政府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力扶持。

与过去相比,西方博物馆的中国文化展览发生了一系列改变,经历了形式调整、内容扩充和年代延展,这些改变体现了西方世界对中国文化的态度和认识产生的最明显的两个变化:

其一,西方对中国的印象产生巨大转变。从展示形式的改变和文物的扩充可见,中国文化展不再是从展示奇珍异宝的目的出发,而是关注中国文物藏品背后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展示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面貌。文物的年代向后延展直到当代,体现了西方博物馆乃至西方世界已经将中国艺术、中国文化看作向前发展的,开始关注当下和未来的中国。一百年前,西方开始进行中国文物收藏的时候,中国是一个分裂动荡的社会,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世界看待中国的眼光是高高在上的,他们眼中的中国保守、封建、落后。这种局面下的中国不会让西方世界期待中国的未来发展,西方人喜爱、研究中国过去的文物,仅把这些文物视作一个已经荣光不在的国家过去的灿烂。所以当西方世界开始关注中国现当代的艺术品时,这件事情的意义在于西方人开始将中国视为一个强盛发展、茁壮成长的新兴势力,说明在西方眼中中国已经不再是过去一百年前的落后面貌,而是成为可以和他们并驾齐驱的同伴,西方开始欣赏中国的现在,期待中国的未来。

其二,西方自发地重视中外文化的交流,从历史展望未来。从内容上看,近三年的博物馆展览中突出强调了历史上的中外文化交流的内容,体现了西方正在重新审视中国在世界文明发展和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影响和突出地位。在过去西方世界认为中西方的主要外交、贸易和文化交流起步得很晚,中国在过去是保守的封建帝国,在中西交流中处于被动地位。但是在西方博物馆近三年中的中国文化展中,策展人用文物藏品作为论据,论述了历史上的古代中国持续不断地与西方及其他周边国家进行交流,中国高度发达的古代文明技术对世界范围内的文明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大英博物馆整修后的中国馆增加了丝绸之路的文物;“明代:皇朝盛世50年”运用了一批中外文物进行对比展示,阐释了明代对外的文化输出。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秦汉文明”展览中的两个单元“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和“东南亚和南亚的海上贸易”展示了秦汉时代的中外文化交流。西方世界自发地探讨古代中国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贡献,这种探讨对于提升当今中国文化在西方世界的地位,让更多西方观众了解中国文化的魅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西方博物馆在关注过去中外文化交流的同时,当今的中西方也在积极交流。在西方世界对中国文化的“引进来”和中国政府积极扶持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交互过程中,西方博物馆对呈现与弘扬中国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和积极贡献。目前这种相互交流、加强合作的良好氛围为中国文化更全面、更深入地在西方世界传播提供了丰沃的土壤。

从西方博物馆呈现中国文化的趋势来看,百科全书式的博物馆对博物馆的藏品资源要求极高,有资历策划这类展览的博物馆数量较少,在未来主题选择中重点更为集中的宏观叙事展览与透物见人的主题文物展览依然会是主流趋势。中国辉煌灿烂的五千年文明缔造出了一个个繁荣宏伟又独具特色的盛世华章,这些过去对于西方世界来说神秘陌生的历史在宏观叙事展览的娓娓道来中清晰、全面地呈现给了观众。在中国悠久的历史进程中许多文明记忆已经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中,但是通过研究、展示一部分得以保存下来的物质文化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对这类物质文化的艺术、技术方面有一定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可以透物见人见到物质文化背后所蕴藏的精神文化,从而了解古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古代中国的文化面貌。

猜你喜欢
大英博物馆藏品文物
文物的栖息之地
抱朴斋藏品
李杰森藏品
林安国藏品
谭礼藏品
大英博物馆馆藏侯马青铜器:技术研究
文物的逝去
大英博物馆修复唐代敦煌刺绣
大英博物馆国际培训项目培训报告
文物失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