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中顺大夫大名路开州尹左庭墓志铭考析

2018-07-09 09:17李洪冰
考古与文物 2018年2期
关键词:莘县李氏墓志

李洪冰

(山东莘县博物馆)

2004年5月12日,山东莘县文物管理所接到举报,在莘县徐庄乡高前庄村南200米处发现被盗掘的墓葬。工作人员立即赶赴现场,墓葬已被破坏的面目全非,并淹没在水中,周围有散落的棺木、松香、石板、青砖及一合墓志。

墓主为元代中顺大夫大名路开州尹左庭。据目击者说,此墓为正方形,墓壁四周采用两纵两横青砖垒砌,砖长29、宽14、厚4.5厘米,墓壁厚90厘米,墓底部自下而上依次铺有一层青石板,青石板为正方形,边长43、厚11厘米;三层青砖,青砖正方形,边长35、厚6厘米;一层长方形青石板,石板长240、宽87、厚11.5厘米。另从该村查到一件墓志盖,志盖为长方形,楷书“有元承直郎延福司提举左君墓志铭”,志盖纵49、横76、厚24厘米,为盝顶式(据说志石仍在墓里,墓已回填。)。该墓位于左庭墓西南10米处,经考证此处为左庭家族墓地。

左庭墓志青石质,正方形,志盖盝顶,边长90、厚29.5、顶边长56、斜刹18、边厚16.5厘米。盖顶楷书“故中顺大夫大名路开州尹左公墓志铭”4行16字(图一),志盖略残。志石边长81、厚28厘米。志文行楷37行,满行36字,共1179字(图二),四周饰有两周阴线,无其他纹饰。墓志录文如下:

有元故中顺大夫大名路开州尹致仕左公墓志铭

汶南野叟马豫撰并书

延祐元年七月十二日,中顺大夫、大名路开州尹兼管本州诸军奥鲁劝农事致仕左公卒,卜/宅于郡南巽隅东乡李氏之原葬,用九月十九日,人谋皆从龟策袭吉。先期,孤子让以状来请/铭/。按:公讳庭,字清卿,本姓左氏。其先东昌唐邑人,自父祖以上,皆不记名讳。公幼丧怙恃。伯仲/昆季俱无,零丁失依,鞠养于临清李氏之家,遂袭李姓,贯濮州籍。李氏见其性识明敏,非碌碌/者,比教之读书。既冠,辄自奋发,愿为良吏,乃求入官,执刀笔役于曹,驰能声于簿书间。至元二/十三年岁贡,为吏部令史,次补前尚书省掾,考满除承事郎、吏部主事。大德元年,改迁河南江/北行省照磨,官如故。时则适奉/上命增修汴京故相国寺,公董其役。有司初议,功可期以三年成,钱可费一十七万九千五百/缗。公撙节财用,旦夕勤事,功则止及五月而告成,钱则止縻一十四万五仟缗,积余则尽归于/官。上而省庭,下而宪司,咸旌其能。无何,加承直郎,授孛可孙主事,寻升奉训大夫、都提举万亿/宝源库同提举。秩满,转朝列大夫、潭州路治中。未上,燕居于家。一日,呼其子孙集于前,告曰:“吾/自幼鞠养于李氏,不忍轻言,姑息至今,示不忘恩也。吾老矣,脱有不讳,迷失宗姓,又非孝也。汝/辈其识之。”遂别族为左氏。皇庆初之任前职时,潭府总管尚阙,政事细大,悉从公出,吏民畏而/爱之。越明年春,自以年逾七十,例应致仕,固辞不许。适值公之子恭,朝散大夫、枢密院参议奉/旨降香湖广至潭,其子恳属宣慰、廉访二使司,方许解印,足见有用之才不为时所轻舍也。既/而子大夫侍父朝列之行轩以归,诸司官僚祖送者云集于野,观者荣之。还家未几,延祐改元/之二月,授中顺大夫、大名路开州尹致仕。自是约乡里耆旧为十老会,方将引酒谋欢,以娱晚/景,不幸得疾而卒,享年七十有二。夫人赵氏,封陇西郡君。子六人:长曰让,将仕郎、莱州招远县/主簿;次曰重阳,未名而卒;次曰良,泰安州长清县莒镇巡检;次曰温,兵部奏差,早卒;次曰恭,即/枢密院参议是也,皆赵出。次曰自当,尚幼,庶出也。女三人:长适姜氏;次适枢密宣使刘国祥;次/燕哥,在室。孙五人:长曰师善,翰林院书写;次曰答罕、曰百家奴、曰卖住、曰陈驴。曾孙曰完者,皆/读书。孙女二人:曰素英,曰锦英,皆幼。公质干魁梧,禀性忠厚,好务耕农。不求赢余,取足而已。葺/居舍不尚华侈,苟美而已。尝教其孙曰:“富不可求,当以俭为本。富则生贪,俭则常久。我所以急/于治生,使事事聊且完美者,但欲尔子孙忠于为国者也。家苟未给,汝辈入仕,宁无内顾之忧?我/心必谦。田尔田,宅尔宅,谨守勿失可也!”今年春,叔斋监宪、翔山左丞二公授予馆于东郡,辱公/一识,尝醉我以酒,饱我以德,预老人之会者数是,故,获知公德之万一。盖公之为人也,贵复宗/姓,似范文正公;居舍必葺,似叔孙昭子;好务耕农,似庞德公;不求赢余,似马少游;不尚过侈,聊/且取足,似卫公子蒯;子孙入仕,教之以忠,似晋狐突。取诸贤之善,而公俱有之。噫,世之如公者/亦鲜矣。前人云:有阴德者必享其乐以及子孙者。公之谓矣!光复子孙诜诜然众多如此,已见/其享乐之验矣。是宜为铭,铭曰:/

猗嗟朝列,潭府治中。幼鞠李氏,方在儿童。贵而复姓,与仲淹同。/

又如鹿门,好务耕农。居家苟完,教子以忠。取诸贤善,集于厥躬。/

岁贡而后,前途亨通。中顺致仕,荣始荣终。有子有孙,光于祖宗。/

有官有寿,何憾于公。存顺没宁,安尔幽宫。陵迁谷变,斯铭无穷。/

延祐元年九月 日,孝子让等立石。石匠吴元亨,翟登镌刊。/

图二 左庭墓志

据墓志可知,墓主左庭,汉族,官至朝列大夫、潭州路治中。致仕后授中顺大夫大名路开州尹。中顺大夫,官名,文散官,正四品[1];大名路是元朝将大名府改置为大名路,治所在大名县(今河北省大名县东)。开州,今河南濮阳市;州尹,官名,从三品。州分上、中、下三类,上州的汉人长官称“州尹”,中州、下州的汉人长官称“知州”。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忽必烈下诏“以蒙古人充各路达鲁花赤,汉人充总管,回回人充同知,永为定制。”[2]

“达鲁花赤”是元代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在当时,没有家庭背景的汉官身处官场是非常艰难的,而左庭则靠工作勤恳、廉政爱民而赢得上级的信任和百姓的拥护。其主持修建相国寺时,“有司初议,功可期以三年成,钱可费一十七万九千五百缗。公撙节财用,旦夕勤事,功则止及五月而告成,钱则止縻一十四万五仟缗,积余则尽归于官。上而省庭,下而宪司,咸旌其能。”以至“自以年逾七十,例应致仕,固辞不许。”

“致仕”为交还官职,即退休。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据元书载:至元二十八年省议,“诸职官年及七十,精力衰耗,例应致仕。今到选官员,多有年已七十或七十以上者,合令依例致仕。”大德七年,省臣言:“内外官员年至七十者,三品以下,于应授品级,加散官一等,令致仕。”十年,省臣言:“官员年老不堪仕宦者,于应得资品,加散官、遥领职事,令致仕。”[3]由此可知元代延续前制,规定致仕年龄依然为七十岁,三品以下并可享加散官一等的待遇,但也不乏七十以上而不退之人。皇庆二年,左庭年已七十,经其父子再三恳求,才允许告老还乡,“足见有用之才不为时所轻舍也。”延祐元年(公元1314年)二月授中顺大夫、大名路开州尹致仕。

左庭唐(应为“堂”)邑人,父母双亡,又无叔伯,自幼被临清李氏收养。他不忘李家的抚养之恩,做官后一直沿用李姓,直到年老,恐后世不知其宗族渊源,又因忘本姓之不孝,遂告其子孙,恢复左姓。

志中:“至元二十三年岁贡,为吏部令史”中年号问题,因元代历史上出现过两次至元年号,分别为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年和元惠宗妥懽贴睦尔至元年,但只有元世祖忽必烈的至元年号中有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而惠宗妥懽贴睦尔的至元年号仅有六年(公元1340年),从左庭去世时间上亦知志文中的“至元二十三年”应是公元1286年。

志中“奉上命增修汴京故相国寺”之相国寺,即指今河南开封市大相国寺,始建于北齐天保六年(555年),该寺历经磨难,曾遭兵燹和水火之灾,屡毁屡修。但经查阅地方史志等资料均不曾发现元代大德元年的维修记载。《河南名胜古迹丛书--古都开封》一书中有:元代,开封为行省,地位下降,无大的修建,仅有元世祖时相国寺僧“钦奉圣者,修葺前殿”的一次小修。志文可补史之阙。

左庭卒于“延祐元年(公元1314年)七月十二日”,“享年七十有二”,以此推出左庭生于宋代淳祐三年(公元1243年)。“卜宅于郡南巽隅东乡李氏之原葬”中“巽”,在八卦中代表东南方向,也就是说该墓地在郡之东南。志中虽然没有提及郡名,如果逆观墓地方位,其西北方向应是现莘县朝城镇。朝城曾为东汉东郡郡治所在,元代为县治。此墓葬位于今朝城东南2.5公里处。志中所称之“郡”,当指朝城。

[1]孙永都.简明古代职官辞典[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

[2]宋濂.元史:世祖本纪(第6卷)[M].北京:中华书局,1976.

[3]宋濂.元史:选举志(第84卷)[M].北京:中华书局,1976.

猜你喜欢
莘县李氏墓志
莘县农村土地托管的实践与探索
山东省莘县第二中学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辽耶律公迪墓志考
辽代《韩德让墓志》疏解
南阳出土两方唐代墓志
文言文练习
莘县地区灰霉病菌对腐霉利的抗药性研究
浅谈我对“李氏”的理解
皇宫救命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