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济总录》消渴用药中黄连剂量的分析*

2018-07-09 09:56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201203
中医文献杂志 2018年3期
关键词:散剂汤剂方剂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201203)

陈博武 孙晓燕1△

《圣济总录》[1]是北宋徽宗诏令敕撰的大型官修方书,其中列专卷(卷五十八、卷五十九)论述消渴,对消渴的病因、病机、并发症等均有详细论述,载方233首。黄连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其治疗消渴的记载首见于魏晋《名医别录》。黄连在《圣济总录》治疗消渴的方剂中运用较为广泛。本文以《圣济总录》为研究对象,对黄连治疗消渴的用量规律展开探讨。

研究方法

1.录入标准

以“消”和“渴”为检索词,对《圣济总录》中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将含有“消渴”、“三消”、“上消”、“中消”、“下消”、“肺消”、“鬲消”、“肾消”、“消瘅”、“消中”等病症名或分析病症属于消渴病者均加以收入。凡上述主病症中含有其他病症者,依据其方剂主治之病症加以鉴别,凡属消渴病合并症者均加以收入。确定汤、丸、散、膏等内服剂型为研究对象,其他外用剂型不计在内。对于药味组成不明确且没有剂量记载的方剂,以及不能折算出每次服量的用方不予统计。

2.剂量换算

《圣济总录》所载方剂中剂量单位有斤、两、分等,服用散剂时以钱匕为单位。据考证,宋代权衡量值宋代1斤合640~661g,1两合40~41.3g,1钱合4~4.13g[2- 3]。且宋元时期煎药用的容器为“盏”,一大白盏约合为现600mL[4]。且宋代有容积为一钱的专用药物量具,抄取一钱的药物,称为“钱匕”,其重量约为宋代标准权衡单位的一钱[5]。《太平惠民和剂局方》[6]云:“其方中凡言分者,即二钱半为一分也。凡言两者,即四分为一两也。凡言斤者,即十六两为一斤也。凡煮汤,云用水一盏者,约合一升也。”因此,本文中1斤合660.8g,1两合41.3g,1分合10.3g,1钱合4.13g,1盏合600mL。

3.统计分析

本文采用样本均数(mathematic mean)、百分位数(percentile)、极差(range)等统计方法对《圣济总录》治疗消渴的黄连剂量进行研究。通过计算黄连每服剂量,描述其用量的平均水平;用百分位数[P10~P90]之间的差值来描述黄连的常用剂量区间;极差用来描述黄连每服剂量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差值。我们用以上指标与2015年版《中国药典》中规定的黄连用量进行对比。同时,对于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 Wallis TestH检验,用于比较不同剂型的黄连用量有无差异。

统计结果

经统计,《圣济总录》中所载治疗消渴方剂共233首。其中,运用黄连的方剂共64首,应用率为27.5%。其中煎汤服用者15首,调散服用者13首,作丸服用者35首,调膏服用者1首。

1.汤剂中黄连剂量

《圣济总录》中运用黄连治疗消渴的汤剂共15方,用量半两者1方、一两者8方、一两半者2方、二两者1方、三两者1方、半斤者1方、十两者1方。从总剂量来看,汤剂中黄连治疗消渴的总用量在20.65~413g之间。从每服剂量来看,除由黄连半斤或十两及冬瓜1枚组成的冬瓜饮Ⅰ、冬瓜饮Ⅲ(自主命名)外,其余13个汤剂黄连用量在1.03~5.16g之间,每服剂量均数为2.27g,极差为4.13g(见图1)。

图1 《圣济总录》中治疗消渴汤剂黄连每服剂量分布

冬瓜饮是黄连特殊运用的方剂。以黄连用量为十两的冬瓜饮Ⅲ为例,“治消渴,能食而饮水多,小便如脂麸片,日夜无度。冬瓜饮方。冬瓜(一枚),黄连(去须十两别捣为细末)。……取汁,每服一盏至二盏,食前服,日三夜二。”根据一盏合600mL推测,该方中黄连每服剂量约为156.31g。同理推测,黄连用量为半斤的冬瓜饮Ⅰ中黄连每服剂量约为85.72g。由于其剂量较大、用法特殊,故冬瓜饮Ⅰ、冬瓜饮Ⅲ两方不计入每服剂量统计范围。

2.散剂中黄连剂量

《圣济总录》中运用黄连治疗消渴的散剂共13方,用量半两者1方、一两者3方、一两一分者1方、一两半者6方、二两者1方、二两半者1方。从总剂量来看,散剂中黄连治疗消渴的总用量在20.65~103.25g之间。从每服剂量来看,除因无法确定一具鸡膍胵黄皮、鸡肠的剂量而无法计算每服剂量的膍胵散和丹砂散外,其余11个散剂黄连用量在0.49~3.10g之间,每服剂量均数为1.67g,极差为2.61g(见图2)。

3.丸剂中黄连剂量

《圣济总录》中运用黄连治疗消渴的丸剂共35方,其中黄连羊乳丸的丸剂为“绿豆大”,其余均为“梧桐子大”。用量一分者1方、半两者2方、三分者2方、一两者8方、一两半者3方、二两者3方、三两者2方、三两半者1方、四两者3方、五两者7方、半斤者1方、一斤者2方。从总剂量来看,丸剂中黄连治疗消渴的总用量在10.33~660.8g之间。

图2 《圣济总录》中治疗消渴散剂黄连每服剂量分布

《本草品汇精要》[7]云:“一方寸匕散,蜜和得如梧子,准十丸为度。”从每服剂量来看,除因无法确定一片金箔、一片银箔的剂量而无法计算每服剂量的金英丸、水银丸、知母丸、金银箔丸,无法确定一枚鸡膍胵的剂量而无法计算每服剂量的铁粉丸,及无法确定一枚猪肚的剂量而无法计算每服剂量的猪肚丸、猪肚黄连丸外,其余28个丸剂黄连用量在0.11~7.2g之间,每服剂量均数为1.55g,极差为 7.09g(见图3)。

图3 《圣济总录》中治疗消渴丸剂黄连每服剂量分布

4.膏剂中黄连剂量

《圣济总录》中运用黄连治疗消渴的膏剂仅1方——地黄煎,其中运用黄连的总剂量为1斤合660.8g。“治鬲消,除热,地黄煎方。生地黄汁,生栝蒌汁(各二升半),牛脂(三升),蜜(半升),黄连(去须一斤为细末)。上五味,合煎取五升,不津器收贮,每服一大匙,热汤化,通口服,日三。”虽然运用的总剂量大,但每服仅一大匙,实际进入体内的量并不大。

5.汤剂、散剂、丸剂黄连每服剂量比较

对可计算黄连每服剂量的52首方剂进行统计分析,其中汤剂13首,散剂11首,丸剂28首。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汤剂、丸剂、散剂中黄连每服剂量(g)比较

备注:Kruskal Wallis TestH检验,χ2=7.45,P=0.024<0.05。秩越小,用量越小。

讨 论

黄连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味苦,寒,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黄连自古便有治疗消渴的应用。《本草经集注》中有“止消渴”功效的记载,《新修本草》[8]中载黄连“蜀道者粗大节平,味极浓苦,疗渴为最”。可证明黄连不仅仅是清热解渴的药物,更对消渴病有特殊疗效。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黄连具有抗病毒、抗炎、调节免疫、抗心律失常、保护胃黏膜、抗肿瘤等作用,其中小檗碱有降血糖的作用[9]。不同黄连炮制品均能明显或部分降低培养液中葡萄糖的含量,提高脂肪细胞葡萄糖的利用率,改善胰岛素抵抗[10]。仝小林在临床善用黄连治疗消渴,其黄连运用经验总结为:辛开苦降调脾胃、清热燥湿调菌群、清热泻火稳心律、清热解毒消痈疖[11]。

《圣济总录》中运用黄连治疗消渴的方剂共64首,占总方剂数的27.5%,其中可计算黄连剂量的方剂共52方,黄连每服剂量最小值为0.11g,最大值为7.20g,均数为1.76g,极差为7.09g。其中汤剂15首,黄连总用量在20.65~413g之间,其中可计算的13方每服剂量1.03~5.16 g,极差4.13g;散剂13首,黄连总用量在20.65~103.25g之间,其中可计算的11方每服剂量0.49~3.10g,极差2.61g;丸剂35首,黄连总用量在10.33~660.8g之间,其中可计算的28方每服剂量0.11g- 7.2g,极差7.09g;膏剂仅1首,黄连用量660.8g,但每服仅一大匙,实际每次进入体内的量并不大。根据Kruskal Wallis TestH检验结果,每服剂量汤剂>散剂>丸剂。根据百分位数(Px)公式计算,P10≈0.57g,P90≈3.92g,因此黄连P10~P90的值约为0.5~4g。《中国药典》(2015年版)[12]中规定黄连的用量为2~5g,相比而言,符合率为96.16%,不符合率为3.84%,使用量集中趋势基本符合要求。因此,《圣济总录》使用黄连治疗消渴的剂量总体上与《中国药典》(2015年版)规定剂量是一致的。其中,75%的方剂黄连每服剂量小于2g,总体而言黄连用量较小,可能与宋代散剂、丸剂盛行,用药剂量普遍偏小有关[13]。

运用黄连的方剂包括人参汤、麦门冬汤、地骨皮汤、栝楼根散、黄连牛乳丸、麦门冬丸等,多用于治疗消渴口干、饮水无度、心脾有热、烦躁壮热等症状的患者。以上52方未包括由冬瓜与黄连组成的冬瓜饮Ⅰ、冬瓜饮Ⅲ两方。冬瓜饮Ⅰ见于《卷第五十八·消渴门·消渴》,曰:“治消渴及诸渴不止。冬瓜饮方。大冬瓜(一枚),黄连(去须半斤)。上二味,先捣黄连为末,将冬瓜三停中,截去一停,取二停净去瓤子,内黄连末于冬瓜中,却取截下一头盖却,搜白面厚裹冬瓜令遍,即更以黄土硬泥、裹一重,候微干。坐瓜在灰火中,四面簇炭火,烧令泥赤即止,候冷打去泥土,并剥去面,揭开瓜头里面,有黄连汁。不限多少滤过,每服一盏,渴即饮之、立瘥,未瘥更作一服。”冬瓜饮Ⅲ见于《卷第五十八·消渴门·消渴小便白浊》,曰:“治消渴,能食而饮水多,小便如脂麸片,日夜无度。冬瓜饮方。冬瓜(一枚),黄连(去须十两别捣为细末)。上二味,先取冬瓜剖开去瓤,净,渗黄连末在瓜内,却用瓜顶盖,于热灰中煨熟。去皮细切烂研,布绞取汁,每服一盏至二盏,食前服,日三夜二。”冬瓜饮Ⅰ的制作方法比冬瓜饮Ⅲ复杂,但都仅由冬瓜和黄连两物制成。据考证,此方法可能来源于唐代《近效方》,其中治消渴能饮水、小便甜,用黄连研末,纳入冬瓜,于火中煨熟,绞汁服[14]。由于此方组方简单,且冬瓜是生活中常见的食物,因此此方可在现代用于食疗,取冬瓜与黄连共煮,饮其汤汁或有很好的止渴功效。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药物剂量是一切药性、药效的基础,方药的剂量研究也是中医方剂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黄连苦寒清热之效与消渴阴虚燥热的病机相符,是治疗消渴常用药物之一,而中医消渴病与糖尿病又是息息相关。本文通过对《圣济总录》中治疗消渴用黄连剂量的分析和研究,为中医治疗消渴病症提供指导,也为糖尿病的治疗用药提供借鉴。

[1] 赵佶. 圣济总录[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594,716- 738.

[2] 郭正忠. 三至十四世纪中国的权衡度量[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50.

[3] 丘光明. 中国历代度量衡考[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463.

[4] 倪文婷,程磐基. 宋元时期药物剂量探讨[J].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28(1):23- 25.

[5] 傅延龄,陈传蓉,倪胜楼,等. 论方寸匕、钱匕及其量值[J]. 中医杂志,2014,55(7):624- 625.

[6] 陈师文.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51.

[7] 刘文泰. 本草品汇精要[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6- 8.

[8] 苏敬. 新修本草[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63.

[9] 沈映君. 中药药理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08- 218.

[10] 李佳川,孟宪丽,赖先荣,等. 基于3T3-L1细胞的不同黄连炮制品“止消渴”药效比较研究[J]. 中药药理与临床,2010(2):52- 54.

[11] 王松,赵林华,周源. 仝小林教授谈黄连的量效毒[J]. 世界中医药,2014,9(10):1325- 1327,1330.

[12]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5:304- 306.

[13] 宋佳,傅延龄. 李东垣黄连用量规律探讨[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17(5):561- 562.

[14] 刘继林. 黄连治疗消渴病及其功能的本草学研究[J]. 四川中医,1999,17(11):17- 19.

猜你喜欢
散剂汤剂方剂
散剂源流探述*
传统中药制剂丸、散、汤剂的研究现状
蒙医药清瘟杀黏类方剂组方的知识发现研究
调中益气汤联合外洗汤剂治疗压疮的效果观察
口服中药汤剂常见不良反应及药学干预
中医医案方剂多维相似度算法设计与探索
基于信任模型的中医药方剂相似度计算方法
《金匮要略》黄芪类方剂探析
中药煮散的历史沿革、制备工艺及药效学研究进展
酪酸梭菌活菌散剂治疗小儿感染性腹泻对血清IL-6、PCT水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