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溆浦县卫校(怀化,419300)
王林生
【诸伤】“冶齐□,□淳酒渍并饼之,煏瓦鬵炭□□□□□□□□□□□□□渍□煏之如□,即冶,入三指最(撮) 半咅(杯) 温酒□□□□□□□ □□□□□□□□者,百冶,大□者八十冶,小者【廿廿】,冶精。”(《五十二病方》,简称《病方》[1],【】内为补字,□意为缺一字,()内为正字,下同)
帛书整理者对齐字未作释。
《马王堆医书考注》(简称《考注》)[2]52、《马王堆古医书考释》(简称《考释》)[3]331、《五十二病方注补释》(简称《补注》)[4]4及《简帛医药文献校释》(简称《文献校释》)[5]67都将“齐□”释为荠实即荠菜子。《五十二病方药物注释》(简称《注释》)[6]释作蒺藜及荠菜,《简帛药名研究》(简称《研究》)[7]226也释作荠菜。
诸贤大作将“齐□”释作荠菜子或荠菜有四点疑问。一是《病方》同书另一首“令金伤毋痛,取荠孰(熟) 干实”荠熟干实即荠菜子。这里将荠菜的荠写作有艸部的荠字,而上引方的齐是无艸部的齐字,为何同一本书对同一药名用字不同?二是“齐□”这种药物要用陶锅加热烘烤,请问荠菜子有这种炮制方法吗?三是荠菜子要分成特大、大及小者三等吗?特大者冶百次,大者冶八十次,小者冶四十次,荠菜子可以这样炮制吗?四是荠菜子和荠菜都不是治伤药,也无活血祛瘀及续骨生肌功能。因此,对将“齐□”释作荠菜子或荠菜只能做出否定。笔者认为“齐□”是动物药蛴螬。
《雷公炮制论》[9]114对蛴螬的加工方法是“凡使,是桑树、柏树中者,妙。凡收得后阴干,干后与糯米同炒,待米焦黑为度,然后去米,取之,去口畔并身上肉毛、并黑尘,了,作三、四载,碾成粉用” 。
《尔雅》[10]有载:“蟦,蛴螬。”《本草经》[11]载:“蛴螬,味咸微温。主恶血血瘀,痺气,破折血在胁下坚满痛,月闭,目中淫肤,青翳,白膜。”蛴螬即朝鲜金龟子(Holotrichina dimphalia)或同类其他种。
其他的理由还有:(1)汉代《尔雅》及《本草经》都记载有蛴螬,表明此物在汉代已多为人知。《本草经》详细记录了蛴螬的药用功能,汉代的《病方》也会使用此药。(2)蛴螬是动物药,所以采用烘烤才能使其干燥而利于研粉(冶精)。(3)蛴螬是虫类,体长16~21毫米不等,所以才有大小之分。(4)蛴螬是行血祛瘀药,所以可治伤,与上引方作用一致。(5)蛴螬是动物而非植物,所以齐字不写作荠字。这些都支持“齐□”是齐曹或齐螬。
瘨(癫)疾者,取犬尾及禾在圈垣上【者】,段冶,湮汲以饮之。(《病方》[1])
帛书整理者疑犬尾即后世的狗尾草。
《注释》[6]、《考释》[3]427及《文献校释》[5]95、《研究》[7]100都认为犬尾是狗尾草。
《考注》[2]106认为犬尾指狗尾草的穗,后一味药禾指狗尾草的全草。《补释》[4]65附会其说,认为犬尾及禾是指狗尾草全草。
《考释》作者并说:“此方似也带有迷信色彩,古人以癫疾病病原与鬼魅有关。本方利用生于污秽场所(圈垣上者)的两种草即系以其驱避邪祟之义。当然是没有治疗实际价值的。”《研究》也附会其说。原文清楚地说明取犬尾,及生长在圈垣上的禾段冶后,湮汲以饮之!怎谓是驱邪,迷信何在?
《病方》治癫的药方只有两首。前一首方是用鸡及犬矢,但以食鸡肉治癫疾。后一方即此方用犬尾及禾治癫疾。从中看出古人治癫疾是以具有营养性的动物药为主的。
中医认为癫痫病主要病理基础为(多种病因可致)肝脾肾的损伤,使其功能失衡,风阳痰浊蒙闭清窍,流窜经络生发癫痫。《诸病源候论》[12]11载:“人有血气少,则心虚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因为风邪所伤,故邪入于阴,则为癫疾。又人在胎,其母卒大惊,精气并居,令子发癫。其发则仆地,吐涎沫,无所觉也。《养生方》云:……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宜导,今附于后。”可见癫疾是脏器损伤和血虚。此方用狗尾巴(肉)能安五脏,补中益气,温肾补胃,治脾肾气虚。元代《食疗本草》[13]载白狗血治癫疾发作,狗齿治癫痫寒热,狗颌骨治小儿诸痫。禾即粟(Setaria italica),有和中益肾、健脾胃的功能,与狗尾巴合用可起协同作用。可见《病方》用狗尾巴和禾草煅冶后浸水饮是有依据的。
古人用狗尾巴治癫疾还有另一种意思,因癫疾发作常出现手足抽搐弯屈之象,而狗尾刚直有力,用这刚直有力之物来治抽搐弯屈之象,是一物降一物。这是民间知识和智慧的表现。
狗尾草(Setaria viridis)作药用,到明代《本草纲目》才出现。古代称狗尾草为莠或葽[14],如果《病方》用的是狗尾草,那就应写作莠或葽。这表示明代才出现的药名狗尾草只是有二字与《病方》的犬尾同义而已。
《病方》用狗药有五种,即犬胆、犬毛、犬矢及犬尾,和一味未详的犬□(因缺文,未知是何物) 。
醪利中(方) :取桼(漆)□之茎,少多等,而□□□□□□□□□□□□□其清汁四斗半,□□ □之间为之,若□□□□□□□□□□□□□□□ □□以釀之。取熏乌豙(喙)八果(颗),□取桼(漆)、节之□□□□□□□□□ □□□□□□□釀下,善封其婴(罂) □,令□□□□□□□□□□□ □□□□□□□□□□□□之孰(熟) ,而以平□□□□□□□□□□□□□□□□□□□□□□ □□□□□。(《养生方》[15]113)
帛书整理者据《名医别录》泽漆有泽茎的别名,就认为“桼□之茎”是泽漆。
《考注》[2]29、《马王堆汉墓医书校释》[16]、《考释》[3]725、《研究》[7]153、《文献校释》[5]270都附会帛书整理者的观点,认为桼是泽漆。
上引方“取桼□之茎”应是取漆树之茎(枝) ,其缺文“□”应为树字。茎本指竹节,树之茎即树之枝。
《养生方》[15]111另有用桼字的方剂,“一曰:取白苻、红苻、茯霝各二两,……令泽□,□□□□□□□□□□□□□桼(漆)□之,干,即善臧(藏)。……”可见桼字是指液体涂料,即漆树汁。这是同书内证。
《本草经》[11]41载:“干漆,味辛,温,无毒。主绝伤,补中续筋骨,填髓脑,安五脏,五缓六急,风寒湿痺。生漆去长虫。久服,轻身耐老。”《本经注》[8]219干漆:“仙方用蟹消之为水,鍊(炼) 服长生。”这古本草记载漆有益身作用。
《三国志·华佗传》[18]载:“漆叶青黏散:漆叶屑一升,青黏屑十四两,以是为率言,久服去三虫,利五脏,轻身,使人头不白。阿(按:即樊阿,华佗弟子)从其言,寿百余岁。”樊阿服用师傅传授的漆叶青黏散活了百多岁。可见漆叶有益身之功。
以上表明漆茎(枝)、漆汁(干漆)及漆叶(Rhus verniflua)在古代可作保健药物使用的。而泽漆(Euphorba heliossopia)是没有补益作用的,也无文献载其有养生之功。
上引方的帛书整理者句读有误,文中“取熏乌豙(喙)八果(颗),□取桼(漆)、节之□□……”不应在桼(漆) 与节之间断开,应在后面的缺文中断句。如“□取黍(漆) 节之□□……”才妥,桼前的缺文“□”应是再字,即“再取桼(漆)节之□□……”'其后的缺文应有数量词。各家注释本都沿此误。
□□来到蜮□□□□□□□□□名曰女萝,要□□□□□□□□□之柧柜□□□□□□□□□ □□□羿使子毋□□□□□□□□徒,令蜮毋射。(《杂疗方》[15])
帛书整理小组未确定此方中的女萝是《尔雅》认为的菟丝还是《本草经》认为是松萝的别名。
《考注》[2]233、《文献校释》[5]、《考释》[3]769、《研究》[7]98都没有确定女萝指菟丝还是松萝。
这个药方虽然缺字较多,但可以认定女萝是用于防或治蜮毒伤的药物,因此,弄清蜮及其所致病症能帮助我们判定女萝是指何药。
晋时葛洪《抱朴子·登涉》[19]载:“又有短狐,一名蜮,一名射工,一名射影,其实水虫也。”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12]142载:“江南有射工毒虫,一名短狐,一名蜮。”可知蜮就是医家熟知的射工,且有多个别名。
葛洪言:“中人身者即发疮,中影者也病,而不晓治之者煞人。其病似大伤寒,不十日皆死。”巢元方说:“初得时或如伤寒,或似中恶,或口不能语,或身体苦强,或恶寒热,四肢拘急,头痛,骨悁屈伸,张口欠,或清朝小苏,晡时则剧。剧者不过三日,则齿间有血出,不治杀人。”又说:“其毒中人,初未有疮,但恶风瘆廪寒热,或如针刺。及其成疮,初如豆粒黑子,或如火烧,或如蠼螋尿疮,皆內有穿空如大针孔也。其射中人头面尤急,腰以上去人心近者多死,中人腰以下者小宽,不治也死;虽不死,皆百日内方可保瘥。”可知蜮毒致病症如伤寒,致疮则有火烧刺痛之症,表明其毒性极强。
得知蜮毒致病是剧烈的,从中医理论来看,应以清热解毒为主来选方用药才妥。《中医大辞典》[20]载有治射工病“用赤苋茎叶或马齿苋捣汁饮,滓涂疮上”。宋代《圣济总录》[21]专门列有“射工中人疮”一篇,收有“射工饮”等13首药方,射工饮由升麻和射干两味药组成。宋代《证类本草》[22]苋实条载:“唐本注:……赤苋,味辛,寒,无毒。主痢,又主射工、沙蝨,此是赤苋也。”
赤苋(Amaranthus mangotanus)有清热利窍、杀虫毒作用。马齿苋(Portulaca deracea)能清热解毒、散血消肿。升麻(Cimicifuga foetida)能解毒、透疹。射干(Belamcanda chinensis)有解毒、降火、散血功能。这些治射工病的药都有清热或解毒作用。
《本草经》[11]14载菟丝子(Cuscuta chinensis )的功效是“续绝伤,补不足,益气力,肥健,去面皯”。载松萝的功用是“主瞋怒,邪气,止虚汗,头风,女子阴寒肿病”。从两药的功效看,松萝有治邪气及头风作用,对照射工病比菟丝子适用。近代药理研究表明松萝对细菌毒素有抗菌抗毒作用,对血吸虫、肝片吸虫有杀灭作用。[23]
《本草经》是汉代著作,与马王堆医书年代相近。《本草经》既收载松萝又收菟丝子。在其松萝文中有“一名女萝”,在菟丝子文中有“一名兔盧”。查马王堆医书的药名有女萝却无菟丝子,但有“毚纑”。《养生方》[15]102载:“八月取毚纑实阴干,干析出其米,冶,以韦裹,到春,以牡鸟卵汁畚(弁),完(丸)如鼠矢,阴干,入八完(丸)叔(菽)酱中,以食。”此毚纑即《本草经》的兔盧,《本经注》[8]235作菟缕及兔纍,皆音近用字,也就是菟丝子。如果《杂疗方》的女萝是菟丝子,那就应该写毚纑才妥,才适合马王堆帛书的用名方式(帛书用古药名女萝和毚纑,《本经》将女萝做为松萝的别名,将兔盧做为菟丝子的别名(这也证明帛书早于《本经》),这又佐证了《杂疗方》的女萝是松萝非菟丝子。
[1] 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五十二病方[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28, 58.
[2] 周一谋,萧佐桃.马王堆医书考注[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29,52,106,333.
[3] 马继兴.马王堆古医书考释[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331,427,725,769.
[4] 严健民.五十二病方注补释[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5:4,65.
[5] 周祖亮,方懿林.简帛医药文献校释[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4:67,95,270.
[6] 尚志钧.五十二病方药物注释[M].芜湖:皖南医学院,1985:95.
[7] 张显成.简帛药名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学院出版社,1997:98,100,153,226.
[8] 陶弘景.本草经集注[M]. 尚志钧,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219,235,431.
[9] 雷敩. 雷公炮制论[M]. 尚志钧,辑.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68,114.
[10] 尔雅[M].北京:中华书局,2016:86.
[11] 孙星衍,孙冯翼,辑.神农本草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14,41,43,87.
[12]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11,142.
[13] 李杲.食疗本草[M].北京:中国医药出版社,1990:262.
[14] 张揖.广雅[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05:40.
[15] 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马王堆汉墓帛书(肆)[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102,111,113,127.
[16] 魏啓鹏,胡翔骅.马王堆汉墓医书校释[M].成都:成都出版社,1992:49,74 .
[17] 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128.
[18] 二十五史·三国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97.
[19] 葛洪.抱朴子·登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34.
[20] 中医研究院.中医大辞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265.
[21] 赵佶.圣济总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2:2432.
[22] 唐慎微.证类本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500 。
[23]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