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语文朗读教学提高小学生阅读水平

2018-07-08 11:53王秀玲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8年5期
关键词:朗读教学农村小学问题

王秀玲

内容摘要:就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而言,传统以讲为主的教学模式仍旧在课堂教学中占主流、不注重朗读方法指导、朗读目标不明确等问题非常严重。笔者正是从这一现实问题出发,根据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结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提出相应的对策,希冀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村学生的朗读能力,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关键词:农村小学 朗读教学 问题 策略

“‘朗读就是运用普通话,将读物大声的吟诵出来,将无声的语言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所以又叫吟诵性阅读或品味性阅读。”[1]尽管对“朗读”的定义人尽皆知,但是在具体的朗读教学实践中,却存在很大的问题。“朗读”具有多层意义,是立体化的再创造,它不仅是由视觉和听觉产生的一种直觉的审美感受,更是一种伴随着生理、心理的变化,而产生的多层次的混合性审美感受,即朗读涉及“文学(视觉)——思维(心理)——情感(心理)——气息(听觉)——声音(听觉)”等多个相互融合的环节,缺少哪一个环节,朗读者(主动)和受众(被动)接收的信息都会大打折扣。与此同时,朗读者对朗读作品适当的技术处理在朗读过程中异常重要,如朗读者采用的语调、语气、语速、轻重音等,都需要朗读者进行创造性的发挥。

一.在教育部进行大力推广新课标理念的同时,很多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利用现有的网络条件,在观摩名师课堂实录网课视频后,逐渐意识到朗读的重要性,对上述所提到的“朗读”定义有了新的见解,但是据笔者考证发现,在实际教学中,特别是农村小学语文低年级朗读教学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小觑的问题。

首先,最重要的问题,也是最基本的问题——朗读教学目标不准确,这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最容易忽视的问题。很多农村小学教师只在一定程度上熟悉小学语文教案中的教学目标,对教学大纲中的朗读教学目标却闻所未闻。小学语文新课标中不仅对朗读教学的目标有明确的规定,还对小学语文每个阶段的朗读教学目标进行更细致的划分:第一学段的目标为——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二学段为目标为——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三个学段的目标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尽管每个学段的目标仅是几个字的差别,但却体现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学段的差异性。针对小学低年级的朗读教学,有些教师把朗读教学的重点放在普通话发音是否标准上,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变成简单的纠音活动,甚至在此过程中将课文分解一个个字、词,观察学生发音是否标准。如此,便打断了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能力,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以及优化学生的朗读表现力。

其次,教师的指导方法单一是学生朗读兴趣缺失的重要原因。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指导方法的机械化与单一化,是许多教师容易忽视的问题。大多数教师习惯在新课开始前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或者集体大声朗读课文,这种惯用的朗读方法在新课前便会让学生失去朗读兴趣,更不谈纵深层次地学习。而有些教师更习惯于在分析、解读课文时找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某一句、或者某一段话,如此朗读成了过场,朗读的意义逐渐被边缘化。而有的教师虽然重视朗读,却忽视了朗读表情达意的重要意义。如,针对某一句话,一连找几个同学反复朗读,在学生的朗读过程中,只注重其声音形式的变化等表层技巧,忽视学生的内心体验,这种不注重语言内涵的朗读教学方法也是不可取的。

再者,偏重“讲”与“问”的传统教学模式是朗读教学的拦路虎。受中国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教师担心学生存在听不懂、理解不到位等问题,因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偏向“讲课文”和“提问题”。笔者曾做过简单的调查,小学一节课35分钟,但是学生朗读的时间却少之又少,低年级的朗读时间大约占整堂课的15%左右,而高年级的朗讀时间仅占整个课堂的5%左右,朗读练习往往如蜻蜓点水般达不到要求,其效果自然不尽如意。如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借助拼音、通读课文,或者带着课后问题阅读课文,然而这种阅读往往是“哑巴似”的朗读,有的教师在学生仅读了课文的一半时便示意学生停止,又尽快进入下一步骤,由此,朗读变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过渡环节。课堂上学生失去了宝贵的朗读机会,小学又没有早读的规定,长此以往,学生失去对精彩片段直接感受,其发散性思维必将受到阻碍。

此外,尽管有的教师似乎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朗读教学实践,如让学生进行朗读接龙,看似热闹,但是朗读前没有进行专门指导,读后也没能进行及时、客观、有效的评价,仅以“大家读的不错”敷衍了事,草草结束,这样的朗读却如“小和尚念经”一般,容易养成学生心不在焉的习惯,事倍功半。而有的教师,忽视了调动学生积极性,仅盯住几个“尖子生”,其他学生成了“陪客”,或者有的学生天生胆怯,有跃跃一试的冲动,却始终无法鼓足勇气。由此,大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训练的机会,也无法得到细致的指导,将不利于整体朗读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针对上述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至少应该采用以下策略,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方能提高农村学生的朗读水平。

首先,需要教师按照教学要求,制定适当的教学目标。比如针对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的朗读目标“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可根据本教学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字音、声音态度、整体领悟等方面进行具体制定。其中,提高学生朗读意识,激发学生的朗读激情尤为重要。而针对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设定具体的朗读目标,也是教师在朗读教学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只有确定了恰当的目标,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农村小学教师在制定阅读教学目标时,应该集思广益,多召开全校范围内的组别教学研讨会,就某个现有问题,提出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仅凭某个教师的单独力量解决问题。

其次,针对不同的教学阶段、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朗读形式,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处于记忆的黄金阶段,更应采用丰富的朗读方式。低年级的学生初入学校,年龄小,尽管其思维能力、理解能力等尚未得到良好的开发,但是他们仍旧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模仿能力强,因而教师的范读起重要作用。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审美情趣,还能在范读的过程中拉近与学生距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根据文章的不同文类,教师要采用灵活的朗读教学方式,如比赛读等朗读方式主要针对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朗读教学,如果在高年级的朗读教学中仍旧采用上述朗读方式,难免幼稚,也容易让学生陷入对朗读的恐惧中。此时,教师适时改变阅读教学策略显得尤为重要,比如采用引读的方式,即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文章的文类特点,在关键性的地方及时提示和点拨学生的一种引导式的朗读方式。换言之,就是根据教师的指导,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理解能力,以逐渐达到口诵心传的朗读目标。由此可见,针对学生不同学段,制定朗读教学目标的重要性。

再者,课文需要学生“读”懂,而非教师“讲”懂,处理好“讲”与“读”的关系,是树立小学语文教师正确教学观的必经之路。以往的教学中,教师讲,是为了给学生灌输更多的知识,让学生失去了发问和思考的机会。因而教师的课堂中的“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讲,而是怎样更好的通过“讲”引导学生进一步读书。同时,学生的思维具有个体性的特征,且朗读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在朗读的过程中容易将自己的兴趣爱好、思想倾向注入其中,即便是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的时期朗读同一篇文章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蒋仲仁先生曾在《略论朗读与背诵》中说:“就学习语文而言,朗读最重要。可以说,不朗读,不出声朗读,光靠看,光靠浏览,是学不好语文的。”总之,语文课堂是教师实施朗读训练最有效的渠道,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重视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够使学生的言语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因而,作为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要抓紧一切机会,在平时的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渗透朗读训练,对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淼:《当代语文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97页。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9页。

(作者单位:安徽省蒙城县立仓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朗读教学农村小学问题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策略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农村学校构建书香校园的有效策略探研
当前农村学校实施“新教育实验”的研究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