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素琼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特别重视古汉语知识的讲解,“串讲法”教学成为了常规的教学方法。先逐字逐句翻译,重点讲习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最后总结全文思路、思想及艺术手法。这样的教学模式,把课文遴选的名篇佳作教成了文言语法的梳理和归纳,陷文言文教学于枯燥乏味之中,也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更无从体悟文本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也难以积淀“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串讲法”径顾了“阅读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的“言”的目标,却忽视了“言”所承载的“文章”“文学”“文化”的内涵,违背了新课标“言”“文”并重的教学要求。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文言文教学就不能局限于“串讲法”这一种单一的教法,教师要精研文本,因文而异,探索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以读激趣,文由言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法是文言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方法。我们课文选取的大多是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名篇。有些篇目文韵兼美,特别适合诵读。对于这样的篇目在教学中就适合采用诵读法,借助于各种多媒体手段,在背景音乐中,在画面舒展中,有声有色地把无声文字变为有声语言,把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于声音之中,使学生在跌宕起伏、轻重有致的语言节奏中体会到蕴含其间的情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在美的欣赏中有所共鸣、感悟和思考。
以王勃的《滕王阁序》为例,此文属于骈体文,生僻字词多,用典较多,但作为韵文却句式对仗整齐,韵律和谐,易读出音律之美。所以在教学中可先采用名家诵读,配以滕王阁的画面展开,第一遍课文诵读既正音又激趣,营造出一种优美和谐的课堂氛围。第二遍教师可配乐范读文本2、3段,并结合“潦水尽而寒潭清”“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名句进行重点赏析,使学生从音韵和谐的美句中感受到一幅幅作者登高所见的秋日美景,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第三遍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喜好有选择地去诵读,并借此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教师因势对重点词句作点拨即可。
这样以“读”为主线的教学方法,从激趣——渲染——调动,使学生在美的感受中轻松完成学习,抛开了枯燥讲析,以“读”激趣,文自然由言而生,言也因文而悟。
二、以情带文,言由文悟
“文言”这种独特的语体形式,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古人以其准确而智慧的文字组合,为后人展示了汉语的独特魅力。经典的文言篇目能够千百年来世代流传,不仅在于它的语言文字,更在于其语言文字中承载的思想、文化。经典文言文的每一个文言字词都蕴涵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每一个文字都饱含了作者丰富的情思。“言”与“文”,不能简单机械地将它们理解为“言”+“文”,而是要在“文”“言”相生相融中实现文言文的教学价值。在教学时,教师要充分挖掘文字背后的文学意蕴和文化内涵,以情带文,巧妙地教读“言”“文”,谋求教学过程中“言”与“文”的和谐。
譬如李密的《陈情表》,素有“读《陈情表》不下泪者,是谓不孝”之说,其中蕴含的情感魅力无疑是强大的。因此教读此文,可从“情(孝)”的角度,先入为主地宣讲“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的苦情和“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的孝情,以情感人,使学生充分地感受“文”的魅力,情溢心中,对课文的学习充满了期待。这样,其后的“言”的解读就不再被动。或诵读,或教读,或自读,或讨论,多种教法自然让课堂生趣,学生自然愿意披言入文,在字里行间体悟其中的情理。
三、以言释文,言文共生
所谓“以言释文”是通过“言”的解读来阐释“言所承载的内容”。文言文因历史久远,文词句式于我们不免有些生疏。要领悟“言” 背后的文学意蕴和文化内涵,“言”的解读是必不可少的。在具体的解读中讲析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文言语法也是考纲的要求,也是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基础。对于“文”“言”俱难的文言文教学,更应先讲清“言”,方能悟“文”。
譬如教学庄子的《逍遥游》,庄子的文章文笔汪洋恣肆,想象奇特丰富,气势波澜壮阔,在灵活变化的语言中蕴含了一些道家微妙难言的哲理,也因此阅读的难度较大。教读此文,“言”必先行。梳理文本,讲析字词,明晰典故,方可引领学生通过“言”来领悟“文”所蕴涵的独特文化——庄子的“逍遥”境界。
此文的教学设计,可课前布置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大鹏”形象的文字,作疑难字句的梳理,对大鹏形象有感性的认识。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背,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奋起而飞时,它的翅膀像遮盖天空的云气。这只鸟,当海动风起时就飞往南海。那南海,就是个天然的大地。 《齐谐》这本书,是记载怪异之事的。这本书上说:“鹏鸟飞往南海时,激溅起来的水花达三千里,翼拍旋风而直上九万里高空。)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搏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无极之外,又是无极!在那个极荒远的北极地方的北边,有一个无边无际的大海,那是天池。那里边有一条鱼,它的身子有几千里宽,没有人知道它有多么长,它的名字叫做鲲。有只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背象泰山,翅膀象遮盖天空的云气,乘着旋风而直上九万里的高空,超绝云气,背负青天,然后向南飞翔,而往南海。)
通过文字的梳理,通过庄子富有想象力的生动描写,学生就明白了庄子所言何物。
在庄子的笔下,“鲲”不知有几千里之大,一变而为“鹏”,鹏的背不知几千里,羽翼遮天蔽日,奋起南飞,击水三千,扶摇九万。“大鹏”巨大、雄奇、自在、逍遥。
庄子为何要描写如此神奇之物呢?它是不是真正“逍遥”呢?由此可激发学生进行讨论,逐步引导他们深入庄子的“逍遥”境界。
首先,庄子是一个大思想家,這样巨大的形象是和他博大精深的思想境界相称的。“大鹏”大而神奇,但它高飞九万里,仍需“抟扶摇而上”“去以六月息者也”,所以它还“有所待”,并不是真正的“逍遥”。其次,创造大的形象,也是为了与小的形象——蜩、鸠、斥、蟪蛄进行对比,从而以鲜明的“小大之辩”来说明了“小知(智)”不及“大知(智)”。庄子借用寓言说理: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均“有所待”。自然引出下文:
物如此,人亦如此。“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者不过就是数仞间跳跃自得自满的小鸟,受到宋荣子的嘲笑。因为宋荣子不受外界舆论的束缚,懂得“内外”与“荣辱”的界限。然而,他“犹有未树也”。列子可以御风而行,而且轻巧美妙,但他仍然达不到庄子的理想境界,因为列子“有所待”,没有风,他就无法飞,靠的是外部条件。什么是真正的逍遥?最后,庄子推出一种理想中的最高境界: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作者通联:云南玉溪师院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