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佑洪
【摘 要】数学差等生一直是数学教师的一块“心病”,他们在数学成绩上始终排在后面,提高对于他们来说是难上加难,当今的教育是让每一个学生享受高品质的教育,数学差生的存在是不符合中国教育理念的。由于学生自身能力、学习态度以及老师教学等多个原因,导致了数学差生的存在,思考如何提高差生成绩,消除差等生是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数学;差生;教育理念
一、数学差生存在的原因
(一)学生缺乏积极主动,态度不端
当今数学教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很多学生对于数学学科认识不够,课堂和课堂学习难以积极主动,把数学看成是一种负担,认为数学的学习是极大的压力,恐惧学习甚至放弃数学。积极性问题是学生个人价值态度的问题,这关系到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塑造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从兴趣上根源上就不爱好数学,自然会对它远之避之,又如何奢求考出一个好成绩呢?
(二)学生思维能力难以应对数学高思维运转
学生自身的能力不足也是存在数学差等生的重要原因,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思维性极强的学科,拿立体几何为例,在多个立方体排列的主视图,左视图和俯视图的题目当中,很多学生就因为思维性差难以在脑海中形成立体图形,自身的思维不能够有效运转,长期以往的结果自然是成绩下降,久而久之,脱离了数学学习的正确轨道。
(三)教师不能公平相待
每一个老师都喜欢学习成绩好非常优秀的同学,这是教师的天性,但不能因此忽略那些差等生,他们也有享受同样教育对待的权利。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走了极端,对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进行体罚、安排坐在最后面,上课从不提问等等不公正的对待,让学生有了疏离感,心中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憎恶感,这也是导致差生大量长久存在的重要原因。
(四)教师教学技能存在不足
由于數学学习本身就很难,上课就比较枯燥乏味,很多老师的讲课方式更加枯燥,缺乏趣味性,很难吸引同学学习。还有一个方面就是老师的教学水平低,对于例题的整理,归纳,学习方法的总结很不到位,很多同学在老师身上可能没有办法得到提高,学习不仅仅是靠学生的用功,老师给予的学习指导和学习资源也是十分重要的。
二、提高数学差生成绩的途径探析
(一)帮助学生认识优点,克服心理认知障碍
学生是极大地需要教师的鼓励,老师一定要帮助同学们从心里上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虽然学习很困难,但是意义非凡。老师要定期地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找到自身优点,比如有的学生思维很敏锐,反应力极强,这对于数学来说是个很好的能力,可能该生缺乏吃苦耐劳的品质,老师给予表扬和夸赞,学生就会得到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从而开始努力刻苦,转变自己的学习态度。
(二)加强数学思维训练,开设专题培训课程
学校要加强对数学差生的照顾,如果某些学生在自身能力上存在问题,不能歧视,要用科学的教育方法进行弥补性训练,虽然人的智力是天生,但天资再聪慧也离不开后天的培养和锻炼。学校可以根据不同的思维要求,开设立体几何专题训练,进行立体图形逻辑培养;开设方程函数专题训练,进行数字逻辑的培养;开设平面几何专题训练,进行平面图形的技能培养。用专业的数学培训从思维上提高差生成绩。
(三)因材施教,倾心相对
老师要公平地去对待每一个学生,绝不能对学生歧视,予以特殊的惩戒措施。老师要动员学生的力量,让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可以安排一个学习好的同学和一个差生同桌学习,让成绩好的学生感化他们,还可以优势互补,有的同学计算能力强,有的同学空间能力强,可以建立学习小组,互相提高,互相借鉴。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长处和优点,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采用各自的教学方式,真心地去对待学生,感受到同样的老师的爱。
(四)改进教学方式,降低差生负担
差生在接受某些新知识上存在很大的困难,因此老师要由浅入深,逐步铺开。在教法上不受拘束,以等腰三角形教学为例,老师可以让大家寻找生活中的图形,然后在课堂上交流或者手工制作,用实际学习图形性质,在习题上层层递进,首先考察基本面积计算问题,然后跟其他三角形知识结合,考察等角对等边,等边对等角的相关知识,给予差生缓冲转变的机会。差生的学习作业,要降低要求,不要做难度很大,很怪异的偏题。最重要的教会学生解答问题的规律和技巧,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其不断培养增强自主学习能力。
三、总结
数学差生成绩的提高是数学教学中的难点问题,也是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老师的角色就是要帮助差生找到成绩“差”的根源,对症下药,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学习。差生不是一天就造成的,其解决也必定是路漫漫的过程,不过不论这个过程多么坎坷,老师都应该和孩子一起,付出更加多的努力,让差生变成优秀生,让数学成绩得到快速的提高,这既是老师们的心愿也是老师们神圣的职责。
参考文献:
[1]李凤娜《如何提高差生的数学成绩》,学术期刊《小学生(下旬刊)》2012年第5期.
[2]黄伟鹏《如何提高后进生的数学成绩》,学术期刊《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4年第11期.
[3]侯委兴《如何提高数学差生成绩》,学术期刊《软件:教育现代化》2015年第7期.